大型园林展规划设计研究
——以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展园规划为例

2018-09-18 11:59:12张雅卓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展园园艺入口

张雅卓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一、 园林展的起源

园林展发源于西方国家,1809 年比利时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园艺展,形成了园林展览的初步观念[1]。德国于1887 年和1896年分别举办了两次国际园林展。自1951 年起,联邦德国每2年举办一次联邦园林展,从1953 年开始,展览每隔10年邀请一些国家的园林界参加,称为国际园林博览会[2]。

1960年,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于荷兰鹿特丹举办了最初的国际博览会,是为了追求国际级的园艺生产利益以及促进园艺技术的精进而举办的博览会。之后举办场地由欧美延伸到世界各地,并一直延续至今。从种类上分为世界园艺展览会(A1)、国际园艺展览会(B)、国际园艺展(C)、国际园艺贸易展览会4大类型(D)[3-4],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AIPH认定的具有国际性的博览会

注:表1所述周期指AIPH认定的国际博览会在同一国家申办的间隔时间。

二、 我国园林展的主要类型

近30 年,我国综合性园林园艺类博览会发展迅速。除上述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已在昆明、沈阳、台北、西安、锦州、青岛、唐山举办了7次外,另有3种形式的全国性园林(园艺)展, 即由国家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简称园博会)、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中国绿化博览会(简称绿博会)、由中国花卉协会主办的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我国各类综合性园林园艺博览会

三、 绿博园规划概况

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绿博会)于2015年8月18日至10月18日在天津市武清区举办。其规划总平面图和鸟瞰图见图1和图2。天津绿博园总面积约380公顷,依托区域内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和南湖水库环境,以展示我国国土绿化事业成就为主旨,激发人们植林护绿热情和倡导绿色生态理念为目标,立足建设一个主题新颖、特色鲜明、永续发展的绿博园[5]。展会期间累计吸引游客150万人次,成为绿色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的生态建设保护基地、京津冀地区的旅游新地标。

第三届绿博园规划理念以树的根茎由水中生长并延展出藤蔓和枝叶为寓意,以此为规划总平面构图形态。生命之树由水中滋长并汲取营养,隐喻大自然万物相生相依,人与绿色世界相融相附,表达绿色生态、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寓意。

四、 大型园林展的设计要点

与普通公园项目不同,诸如绿博会展园类的大型园林展,具有客流峰值高、功能需求多样、主题意向鲜明等特点。在总体布局和细部设计上,应考虑如下设计要点。

1. 功能分区明晰化

首先确定展园的诸多功能需求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分区,然后将各主要功能和景观节点较为均匀的进行布局。一方面便于游客有效地观光游览,减少某一区域的人流过度密集;另一方面有利于游客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找定位,按照自身需求选择出入口和游览线路,减少无目的游览行程导致的交叉拥堵。

第三届绿博会园区规划以“一轴、三环、九区、十八景”为布局结构(见图3)。其中的九大功能区包括:室外展园区、滨湖度假区、主展馆区、餐饮购物区、湿地观赏区、水街风情区、绿色乐园区、游船体验区和绿色科普区。满足了园林赏析、休闲度假、主题观览、餐饮游购、亲水娱乐、林业科普等不同的功能需求。展园内以锦绣华彩、绿博之径、曲水凝翠、绿野仙踪、森林家园、鸳姿鹤影、七星邀月、市树市花、水秀舞台、清影舞袖、柳岸船泊、栈桥风光、湿地风情、花田水涧、欢乐水岸、春华秋实、印象南湖、湖心禅境等18个景观节点相对均匀分布,在园区的各个方位形成对游客的引聚。

2. 交通组织有序化

大型展园的交通布局首先应具有入口便捷、分级明确的特点,结合园区外围路网设置多个主、次入口,按照主路、次路、小路的级别进行组织,各级线路清晰,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宽度和铺装形式。其次应对各种交通工具和游览方式进行线路规划,各种线路自成体系又相互切换便捷,不同的交通工具可共用同一集散点并相应设置驿站。再者,应具有完整的标识系统、清晰的导引体系,按照全景牌、导引牌、景点解说牌、警戒忠告牌4种类型设置导引和警戒标识。

第三届绿博会展园共设4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两个,方便进入北部室外展园区和南湖核心景区。道路分为3个级别:主路宽度8 m,包含3 m宽的电瓶车径、3 m宽的自行车径和2 m宽的人行径(3+3+2模式),在室外展园和南湖周边形成两个环线;次路宽度3.5 m,在室外展园外围,作为主路至主要景点通达性的补充;小路宽1.2~2 m,成为林间步道和水上栈桥。园区规划电瓶车径、自行车径、人行径、游船径以及轨道交通等多种游览线路,满足开园期客流高峰的交通需求(见图4)。其中电瓶车径线路顺时针行进,游客从两个主入口进入就近乘车,均可遍游全园。

3. 密聚空间扩大化

单日游客量峰值高是大型园林展区别于普通城市公园的特点之一。如第三届绿化博览会,出现了日游客量11万人的峰值,这给入口通道、交通组织、服务设施等都带来很大压力。针对人流容易密聚的空间,应给予较之普通公园开阔的“特别”设计。

在联接北部展园区和南部湖景区两大区域的景观主轴和交通要道“绿博之径”上,除按照“3+3+2”的模式进行规划外,在2 m宽的人行道边侧,还间隔地设计了多处2~5 m宽的扩展空间与之衔接,边缘处布置了可兼做座凳的带状景观台地(见图5)。当游客数量激增时,这些扩展空间可以供来往人流交错以及游客短时休息之用,从而有效缓解极端情况下的交通压力。

水秀舞台是人气最旺的密聚空间,每位游客都希望在此处观赏到将水、雾、光、影完美展现的大型水秀表演和水幕电影。因此,在此景观处设计了大面积的铺装广场,供游客观赏水秀、展会开幕式以及会后的各项大型庆典活动之用。其上设计了旱喷泉、地景灯光以及移动花箱,使得该区在人流量相对较少的平日也不显空旷。园区入口往往是大型园林展的人流最大密集区。第三届绿博会规划了4处入口,每个入口均有相对应的景区吸引点,以此实现游客分流。两个主入口广场进深160 m,宽度88 m,各设置16个安检通道。售票处在距离入口200 m的位置单独设置,并设置了清晰的购票、入园路线,避免人流导向性交错带来的弊端。

4. 主题文化引导化

大型园林展应确立鲜明的主题,蕴含浓郁的文化,构建寓意深远的精粹景展,呈现给游人视觉和人文的感官盛宴[6]。第三届绿博会遵从往届绿博会一贯的主题,即“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选取了本届展会特色副主题“绿色,让梦想绽放”。从总体构图、景观节点、喷泉灯光、小品雕塑等多方面对该主题予以诠释。

总体构图犹如湖水滋长之树,延展绿色、绽放梦想。“绿博之径”的景观主轴,串联起“绿光”、“绿脉”、“绿境”、“绿循”、“绿忆”、“绿韵”、“绿梦”的“绿径七景”,层层叠进讲述绿色世界和绿色生命的故事。主入口的灯光雕塑犹如花朵绽向天空,随着灯光特效的变换,燃起“七彩”之梦。大型音乐喷泉“水秀”,则以水幕光影的梦幻表演,结合音乐主题的演奏,将“绿色,让梦想绽放”的主题诠释推向高潮。

5. 生态理念导向化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是举办绿博会的主旨之一。这种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之中,借助展园的规划设计和艺术表现,将生态理念和新技术、新材料,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领域中。

绿博会展园中约2 200亩的南湖水域,是将原小于庄水库的岸线曲化、柔化、自然化而形成的。对原有水库较为规整的几何图案加以改造,使其岸线蜿蜒曲折、时放时收,构建仿自然生境的水域空间。并拆除原有浆砌石护坡,改造为石笼格宾网和1∶10的自然土坡,为湿地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水中生物和两栖类生物营建水陆过渡带的生息空间。铺装设计选用了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枕木等材料,体现海绵城市的渗透型铺装理念。一些建筑和景墙采取竹制、贝壳等速生型经济材料或天然材料。“绿循”等节点采用了PVC管、酒瓶底、轮胎等废弃物,倡导废弃物利用的生态循环理念(见图6)。园区内运用雨水收集技术、湿地净化技术以及屋顶绿化技术,从整体到局部全方位、立体化传递生态的设计理念。

6. 服务设施多元化

不同于普通公园,大型展园单日游客量峰值高以及会期、会后游客量差异,导致服务设施应具有多元性、密集性、可变性的特征。本届绿博会展园规划了7个服务中心、1个集中的餐饮购物中心、6个滨湖休憩盒子(轻餐饮)、1个茶室。厕所、售卖亭按照150 m的服务半径进行设计,其中有一半为移动式服务设施,保证了峰值期的有序运行。

五、 结 语

大型园林展在中国仅历经近30年的发展期,但对于促进园林、园艺、林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悠久的园林史、生态建设的需要以及强有力的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支持,是其快速发展的助推因子。在未来的大型园林展发展之路上,应注重对其规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使园林展在城市生态修复、专业技术交流、传递绿色生活理念等方面绽放异彩[7-8]。

猜你喜欢
展园园艺入口
城市展园规划探析
——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为例
基于景观符号学的园博会中地方展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展园为例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周菡菡 韦覃作品
艺术家(2020年9期)2020-11-03 11:34:08
园艺系
园艺
小太阳画报(2019年4期)2019-06-11 10:29:48
海绵城市理念在展园施工中的应用
秘密入口
作品三
丝路艺术(2018年3期)2018-06-23 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