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乡村景观要素构成与提升路径研究

2018-09-18 07:34姚晓洁郭贴鸣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皖北水系农田

姚晓洁, 郭贴鸣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域景观,与乡村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引发人口、资金、土地等社会发展要素的更迭变迁,导致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渗透、城市景观对乡村景观的侵入、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风貌趋同、地域特色逐渐丧失等问题[1-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价值及乡村发展得到重视。故提升乡村景观环境、营造具有乡村地域特征的农村人居环境已刻不容缓。

皖北地区具有人口密度大、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比重大等特点。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制约,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4]。乡村景观营造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乡村景观要素构成入手,深入研究皖北乡村景观特征与空间格局,提出景观品质优化提升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为皖北及其类似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及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借鉴。

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 区域概况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6个市,下设17个县。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二分之一。皖北地处黄河、淮河多次泛滥冲击形成的淮北平原,平原约占皖北地区总面积的90%,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植被类型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5-6];皖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农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皖北地区一直是安徽省村镇发展建设水平较低的区域[7]。

1.2 研究方法

在对皖北乡村整体把握和认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取样法选取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村落作为样本,对蒙城县李黄庄和刘圩村,萧县王典村、郑台村,泗县龙湖村和邓圩村,凤台县芮集村和许庄,太和县葛店和纪庄共1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皖北乡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图解对调研村落的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要素构成进行分析研究。

2 皖北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2.1 皖北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皖北乡村景观由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聚落营建叠加融合而成,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其中,自然环境是乡村景观构成的基础条件,为农业生产及聚落营建所需的各类要素提供了空间上的背景环境,是农业景观与聚落景观形成的先决条件[8]。农业生产具体表现为农田、菜地、果园、林网及灌溉系统等农业生产要素,是村落自然环境、农业类型和生产要素直观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为聚落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9]。聚落景观反映的是气候、资源、技术和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村落风貌、对外交通、内部交通以及村落建筑的形式、材质、色彩和装饰等方面,是乡村景观整体性与地方性的集中展现[10]。

基于乡村景观品质提升的研究目标,选择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3个角度作为研究切入点。其中,自然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和水体;农业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农田和林地;建筑和道路构成聚落景观(表1)。

表1 皖北乡村景观类型及要素构成

2.2 皖北乡村景观空间格局

在对皖北乡村景观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以图解形式分析典型村落景观空间格局(表2)。其中,黑色线条代表道路,深色区域代表村庄聚落,浅色区域代表农田耕地。

表2 皖北典型村落调查情况一览表

续表2

3 皖北乡村景观特征

3.1 整体特征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皖北乡村景观格局差异并不明显,其景观特征具有极高的均质性。平面组合大致呈现出“农田—聚落”的景观模式(图1)。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皖北地区以农耕为主导的景观特征。其中,农田耕地作为皖北乡村的本底,道路和水系为主要廊道。总体而言,皖北地区村落形状较简单,空间形态单一,其乡村景观格局由农田、林地、水系和道路共同决定,且不同村落之间的景观差异主要

图1 皖北乡村景观格局平面示意图

体现在水系和林地层面。此外,在以自然景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叠加融合形成的皖北乡村景观中,地形条件几乎相同,水系、农田、林地、建筑和道路5种景观要素成为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3.2 水系景观

皖北乡村水系类型主要有河流、湖沼、沟渠、池塘等。主要问题:一、大部分水体流通性较差,污染较严重,且水体周围堆放垃圾、杂物,水质明显混浊;二、水系廊道景观质量不佳,大部分带状水系堤岸被改造为硬质驳岸,不仅破坏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堤岸缺乏乔灌草的自然过渡,影响景观效果;三、水系与村落布局联系不紧密,水体利用率低,未能发挥水体生态、生产等功能效益。

3.3 农田景观

农田作为皖北地区乡村景观的主要载体,在皖北乡村所占比重较大,与聚落间的关系也最为紧密;而且农田耕地的分布与村落空间格局有直接关联[11],农田广袤、耕地密集的区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在农田分布较为零散的区域,村落规模较小,以散点式分布为主。纵观整个皖北地区,农田耕地遍布整个区域,农田形状规整,连片千亩,林网、道路纵横交错其中,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但从景观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平原地形,这种一望无际的田野无法完全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缺乏山区地形的起伏变化,站在高处总揽全局的美感。

3.4 林地景观

皖北地区林地面积相对农田较小,主要呈散点分布,大都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村落中。在调研村落中,刘圩村、王典村、郑台村、芮集村、许庄林网分布较为密集,而李黄庄、葛店附近则被农田包围,几乎没有林带。从林网分布来看,林网与村落间的位置关系也各不相同:龙湖村林地分布在村落一侧,芮集村林地分布在村落中心,王典村和许庄林地沿河道分布,纪庄林地沿道路分布;郑台村和刘圩村林地则穿插分散在村落中。从形态特征来看,皖北乡村林地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团状、带状和散点状。其中,乡村聚落周边的林地主要成团状分布,树种以杨树和油桐为主;村落内部主要成散点分布,以竹林,松树林为主;在河流沟渠、道路两侧主要成带状分布,以果林为主[12]。皖北乡村林网一方面缺少植物搭配,植物群落不丰富,成为透风林带;另一方面,林带宽度不够,网格间距过宽,网格未达到最大不超过亩的标准,林带建设与沟、河、路和渠结合不紧密,形不成网状体系。林地在皖北地区主要起界定边界,分割聚落与聚落间土地的作用,尚未发挥林网挡风护屋、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功效。

3.5 建筑景观

村庄建设缺少规划引导,无序建设普遍存在,大部分村民沿路居住,既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整体乡村景观,村中建筑风格差异较大,没有当地地域文化的体现,建筑风貌混杂无序。亟需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和村落特点的乡村住宅规划,以提升村落及周边整体景观。

3.6 道路景观

道路交通是影响村落景观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道路是村落形态的骨骼和支撑,是村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村落建筑分布及周边环境有直接关联。整个皖北地区道路模式单一,缺乏观赏性。道路周边绿化层次少,植物配置形式上缺乏层次性和有序性,与周边自然环境不协调,给人的视觉感受较差。

4 皖北乡村景观提升路径

基于皖北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分析可知:水系、农田、林地、道路、建筑等景观要素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自然景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三个层面着手,对不同要素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从而有效促进皖北乡村的建设发展。

4.1 自然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优化提升应重点改善水体及其周边景观环境。根据水体类型的不同,针对性的解决水系污染严重、景观质量不佳和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湖泊、池塘等面状水系,应该以清理水体周边垃圾为主,在保证水系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适当种植芦苇和菖蒲等水生植物,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益,形成丰富稳固的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保持水体的自然特性。针对河流和沟渠等线状水系,应该维持其乡土特征,弱化驳岸的硬质处理,避免河岸的固化和护砌,尽量保护和利用原有的自然河岸,在维持河道与周边水文联系的同时,保护滨水生境。此外,在保持水系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乡村景观类型,增加水体表现形式,提高水体利用率,使乡村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4.2 农业景观

对农业景观的优化提升应从农田景观、林地景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尺度上塑造皖北地区以农田为核心的景观空间,合理有效利用农田的绿色基质,形成良好的景观基底。并根据用地现状,合理布置林带和林网,营造与农田景观相辅相成的景观格局。在道路、河堤和农渠两侧营造主林带,在田间和沟渠附近营造副林带,通过农田林网的建设塑造优质的生态景观,改进皖北乡村风貌,美化居住生活环境。此外,对于农业景观品质的提升还应增加农田边缘的植被绿化,改变农田中规整的作物种植,农田边缘线缺乏绿化植被,道路与农田过渡生硬,失去了农村原生态的本色。

4.3 聚落景观

对聚落景观的优化提升应从建筑景观、道路景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建筑景观层面,应加强对皖北地区乡土建筑元素的挖掘与提炼,选择具有农村特点的建筑形态、色彩和材质,营造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尽量选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木、土和石等,彰显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加强建筑群落与周边环境协调性改善,形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可对建筑或围墙外立面进行统一改善,形成整体风格统一的乡村聚落风貌。在道路景观层面,应着力改善道路周边绿化,提升道路整体景观形象,协调村落建筑之间的关系,改善聚落景观风貌。

5 结语

皖北乡村景观总体呈现出以农田为基底,村落为核心,道路、水系为廊道的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较低,风貌特色较差,景观品质不高。应从水系、农田、林地、建筑和道路等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加以提升。综合考虑皖北地区现状特征及各类要素特点,可采取以下策略进一步提升皖北乡村景观品质:(1)要素探源,挖掘景观价值。在了解表象要素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内在要素价值,传承乡村历史文化。(2)要素统筹,整合景观资源。综合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聚落营建的各类景观要素,塑造自然、农业和聚落和谐相融的景观界面。(3)要素萃取,凝练景观特色。立足皖北农耕文化,凸显乡村浓厚的田园风情,营造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

猜你喜欢
皖北水系农田
摄影·美好安徽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