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家标准作用 强特色、高质量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

2018-09-17 09:34王广谦杨运杰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王广谦 杨运杰

摘 要:本文从定位、适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八个方面对《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解读,阐明了其中的重要规定和要求,并重点总结了国家标准的四大特色。相信国家标准的颁布,一定会对我国经济学类人才培养,对开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经济学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学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一同发布。制定《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文统称国家标准)既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高速发展转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

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经济学,本是同根生,但由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结论等不同,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学体系:一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学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充分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和方法,立足中国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创新理论发展而形成的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学历史发展时间长,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标准,但我国经济学的以上特点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无论内容还是方法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标准,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作用,充分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探索其规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世界水平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标准。

一、国家标准制定过程的简要回顾

本届经济学类教指委成立于2013年。与上一届教指委在组织机构和规模上有所不同,本届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四个教指委在上一届同属于一个教指委,即经济学类学科教指委,上一届教指委分别组织制定了经济学类五个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财政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的专业规范,这为本届教指委制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本届教指委遵照教育部指示,从成立之初就将研制标准作为本届教指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高质量完成。国家标准研制大致历经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了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教育部高教司先后组织召开了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类教指委秘书长工作会议、经管法专业类标准研制工作研讨会等,讨论标准研制工作方案及标准框架等内容。为统一经济学门类4个专业类标准的研制思路,还专门召开了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指委联席会议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充分调研、详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文本。经济学类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标准研制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规划,教指委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大政方针、调研分析经济学类专业教学状况和既有专业规范的执行情况、研讨国际上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初稿,并向全体委员及所在高校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教指委对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面向所有开设经济学类专业的高校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讨论稿。在教指委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高校经济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对讨论稿进行了审议,修改完善后形成标准送

审稿。

第三阶段对标准进行了审读、把关,形成终稿。高教司专门成立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核专家组,召开人文社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议工作会议,多次对标准进行再审核再把关。标准经五送五审,最终定稿。

总之,标准研制是在教育部高教司领导下全体教指委委员及开设经济学类专业高校的专家广泛参与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

(1)国家标准的定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非常必要。但国家标准如何定位,是标准开始制定时争议最大的问题,经过反复争论和沟通,达成共识,即国家标准不是作为高校奋斗目标的标准,也不是目前一般院校的现实标准,而是高校设置经济学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准入标准,是指导经济学类专业发展的基本规范和建设标准,是衡量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和评价标准,旨在达到政府以标准来管理、高校以标准来办学、社会以标准来监督的目的。

(2)国家标准的适用专业。适用专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专业,分别为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一类是特设专业,分别为国民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当然,这个适用专业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会有新专业不断开设。

(3)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元化。国家标准根据经济学类专业以理论经济学为主兼有应用经济学属性,经济学类专业在所有经济类相关的专业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定位,强调经济学类专业应特别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同时强调各个学校在满足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确定为研究型或应用型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类型。在培养类型确定的前提下,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反复论证,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不宜随意变动。

(4)对课程体系双控制,即课程学分总量控制和不同类型课程比例控制。现在不少高校存在学生课时量大、学分多,课程内容重复,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堂教学多、课外教学少,理论教学多、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少等问题,因此国家标准中对总学分控制在150左右,实行上限控制,而对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的不同种类课程学分量实行比例控制,并对不同种类课程应开设的具体课程实行底限控制。同时对学校容易忽视的理论教学的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专业选修课鼓励提供课程模块并让学生在多个模块中选择,任意选修课鼓励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利用网络资源的在线共享课程,实践教学要强化课程质量和效果,要进行有组织的专业实习,要保证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并借助这些环节加强就业指导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学校和教师增加学分总量的冲动,又能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和质量,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5)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水平要求。国家标准规定,在数量上,一个专业应有不少于10名的专任教师,每门专业课应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生师比不高于18∶1。在结构上,具有教授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在教师选聘时应注意学缘结构,鼓励教师来源多元化。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和师德、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理论、方法和能力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6)严格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和管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同时,高水平的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因此,严格教学过程管理非常必要。国家标准规定,学校必须科学论证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教学大纲,选用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内外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规范,注重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案例、模拟仿真等教学平台,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学术前沿,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在课外实践中,需制订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要求教师应直接参与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成绩考核上,应丰富考试内容,创新考试方式,注重包括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和测验等的过程考核,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成绩考核方式。

(7)保障教学条件,满足教学要求。国家标准规定,在信息资源上,学校应具有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经济学类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期刊,充足的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视频课程;在教学设施上,应配备足够数量和功能齐全的教室、阅览室、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教师工作室。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能够保证每届学生集体实习比例不低于10%,教师工作室应是带有完善配套设施的固定办公地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课外讨论室。教学经费的增长应与学费收入增长同步。

(8)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家标准强

调,学校应加强教研室(课程组)、系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督察,积极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鼓励实行小班教学,严格控制大班教学;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管理,完善教师工作的奖惩制度,并把他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守则、课堂规范、课外实践的学生管理制度;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有效监督。

三、国家标准的特色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作为国家标准一定要有代表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办学,面向社会需求来办学。国家标准鼓励各高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使学生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因此国家标准中基于各种素质要求的培养目标定位、弹性学制、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要求无一不是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成才为导向,给学生更多自主时间、更多选择空间。

二是强化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和学校特色。国家标准针对近些年来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弱化的现实,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更进一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以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功能定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这是必须要体现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地区发展和行業发展要求,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专业属性选定符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类型,体现出高校特色。国家标准是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统一。

三是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食粮,至关重要。在国家标准中,理论教学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经反复凝练,设计了“4+4+X”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第一个“4”是指必须开设但既可列入专业基础课也可列入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自主选开的专业必修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在既定的总学时下更能反映经济学培养目标的规定性,既保证了各专业培养的基本属性,又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特色预留了更大空间。

四是特别强调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越来越证明,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标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紧抓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线,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把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纳入培养目标;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所有课程应强化创新教育,把创新创业实践、就业创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毕业论文允许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可以聘请专业实务部门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学校应构建包括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等在内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在内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在内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应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经验,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创业企业挂职锻炼,鼓励聘请创业优秀人才担任相关课程教师;学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入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

制定和颁布国家标准,在我国是第一次,是一件大事,是重要的事,重在落实。各高校要根据国家标准尽快修订培养方案,把经济学人才培养规格统一到国家标准上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办学条件和设施,发挥国家标准中准入标准、建设标准、评价标准的作用。相信国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一定会对我国经济学类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经济学教育提供引领和保障。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