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铭
摘 要 遗忘并不都是糟糕的,遗忘无效、伤痛的信息与记住有效信息同样重要。本文搜集了07至17年的国内外文献,在已有定向遗忘方法、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定向遗忘研究、情绪性定向遗忘研究、特殊群体的定向遗忘研究、定向遗忘的年龄发展特点研究以及浅谈国外在定向遗忘领域开拓的新研究方向或思路。
关键词 定向遗忘 情绪 年龄 内隐记忆
中图分类号:R338.64 文献标识码:A
1定向遗忘的提出
遗忘现象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生活中的事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有的甚至充满伤痛。心理学家MacLeod(1989)认为,遗忘对记忆具有重大的意义。有效的记忆系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遗忘痛苦和无效的信息和记住积极、有效的信息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1972 年B.Jork 在其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这一概念,证实遗忘可以有意發生。实验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To Be Remembered, 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 Be Forgotten, TBF),该过程通过呈现在材料后的指示符(记住/遗忘)实现。
2研究方法
2.1项目法(单字法)
对定向遗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项目法(Item method),另一种是字表法(List method)。项目法是目前定向遗忘研究中非常盛行的研究方法,也是我国国内学者较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他研究者(Marks,William,Dulaney,Cynthiaetc.2001)也把它称为项目程序(Item procedure)。该方法是在项目比率一定的前提下,每个学习项目之后随机呈现记住或遗忘的指示符。比如,遗忘项目一般用谆騀来标记,而记住项目通常用√或R标明。近些年我国国内研究进一步发现,词频是影响项目法定向遗忘效应的重要变量,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对低频词语特别敏感,而高频词语就没有出现记住项目与遗忘项目的显著差异并且测验方式不是造成项目法定向遗忘影响内隐记忆的重要原因。(王大伟,2009)
2.2字表法
字表法要求被试先学习一组项目,然后在该字表后呈现遗忘指示符。随即呈现第二个字表,然后给出记忆指示符。有的研究者也研究了将遗忘指示符呈现在第一个字表前面的效应,结果发现定向遗忘效应非常微弱甚至消失。所以字表法定向遗忘的实验研究通常把指示符放在字表的中间呈现,以便更好、更全面地研究定向遗忘效应(Sahakyan,Kelley,2002)。研究发现,词频也是影响字表法定向遗忘效应的重要变量。(周强,2009)。张海芹(2007)通过实验证明,项目法比字表法对定向遗忘更为敏感,在研究方面更有优势。
3心理机制
3.1系统差异和选择性搜寻(set differentiation-selective search)
这一理论是Bjork(1972)和Epstein(1972)提出的。他们认为,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功能上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记住(R)和遗忘(F)系统。在记忆测验中,为了确定目标项目(target items),被试会有选择地搜寻记忆系统中合适的子系统完成测验,停止搜寻不适合的子系统,这样就降低了两种系统的互相干扰,从而提高了测验的成绩。在定向遗忘的研究中,主要是考虑遗忘线索对记住项目的贡献。如果被试能清晰地分辨已贮存的记住和遗忘系统,优先搜寻到记住项目的机率高于遗忘项目,从而使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定向遗忘效应便出现了。
3.2选择性复述(selective rehearsal)或编码理论(encoding theory)
Bjork(1972)很早就描述了定向遗忘的两个过程:记住和遗忘项目的分离。被试偏爱复述记住项目,这使记住项目的提取比遗忘项目更加容易。其他研究者(Horton & Petruk,1980; MacLeod,1975)也指出定向遗忘效应的产生是记住项目比遗忘项目的编码更为精细的结果。随后Bjork(1982)、MacLeod(1989)和陈曦(1999)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记忆差异的产生是因为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目进行了复述,而对遗忘项目却没有复述,这就使记忆项目的编码比遗忘项目更加精细,有选择性复述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
3.3提取抑制理论(retrieval inhibition theory)
早在1970年,Elmes,Adams,Roediger就用连续的对偶联想程序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中提示被试去遗忘字表前面的词对,但要记住字表后面的词对,结果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项目,而遗忘词对和记住词对的再认成绩一样好;Block(1971)给被试呈现含有12个项目的字表,在字表中间呈现遗忘指示符要求被试遗忘前6个项目,结果发现记住项目的回忆成绩要好于遗忘项目,并且再认成绩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上述现象主要强调项目的提取过程而不是编码和复述。因此,解释定向遗忘的另一种理论——提取抑制在发展,正是由于遗忘项目在提取阶段受到了抑制,才使其成绩显著低于记住项目的成绩。随后,Geiselman(1983)、MacLeod(1989)等分别用字表和项目法对定向遗忘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定向遗忘中的提取抑制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陈曦(1999)又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他认为提取抑制是项目提取时阻碍项目恢复的一种抑制过程,即要求遗忘的指令对学习过的项目产生了一种抑制,使在记忆提取时会阻碍或抑制通达到目标项目,造成遗忘项目比记忆项目更难提取,使记住项目的成绩显著高于遗忘项目,这样定向遗忘效应也便产生了。
4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定向遗忘测量
当外显测验具有定向遗忘效应已取得一致结果时,内隐测验是否存在该效应还存在分歧。李琦等人(2007)发现,前人对于内隐记忆定向遗忘的研究结果不同,选取材料也有不同。李琦等人运用项目法通过对词频的控制,研究发现低频词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而高频词定向遗忘效应仅存在于外显测验中。高低词频在词汇判断测验中定向遗忘效应的分离,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意识水平对定向遗忘的影响。李琦等人同时认为,内隐和外显记忆定向遗忘的测量方式存在局限,两种测验方式并不代表两种记忆本身,内隐记忆不存在定向遗忘效应,支持选择性编码理论。
5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研究
研究定向遗忘,情绪性记忆是研究者们投入最多精力的领域之一。每个人在生活中或许都曾经历过一些痛苦的事情,这些痛苦的经历是人们想尽办法想要忘记的,但有时候无论怎样努力,痛苦的记忆就是很难从大脑中清除。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无法忘记的创伤性经验造成了心身疾病或者各种适应不良。因此,定向遗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解情绪记忆定向遗忘不仅可以丰富记忆和遗忘的理论,而且对于临床上治疗很多由创伤经历引起的精神疾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间断性的自然灾害,难以预料的恐怖袭击等灾难的发生也督促我们在这个领域不断前进、发展。
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两种实验处理来研究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效果。一种是研究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实验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前人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记忆增强效应,情绪性信息比中性信息更难以让人忘记。(王海宝,张达人,2009;Nowicka & Merchewka,2011)贾宏燕(2010)研究表明情绪破坏了单字法定向遗忘。王瑛瑛(2014)采用正性情绪图片和负性情绪图片分别各自作为指示符,来探讨两种情绪指示符下对中性名词是否会产生定向遗忘效应, 以及在指示记住和指示忘记上的情绪效应和不同情绪指示下的编码意向问题。
第二种实验处理是先诱发出被试的正负心境状态,然后看这种心境状态是否影响定向遗忘效应。有研究者发现在中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下,定向遗忘效应不会消失,但在正性情绪状态下,定向遗忘效应却消失了。他们认为, 当要求遗忘的项目处于正性情绪状态下,与该认知相关的神经连接网络被激活了,从而消除了定向遗忘效应(Bauml & Kuhbandner, 2009)。(贾喆,毛伟宾,东利云,2014)使用负性情绪视频片段考察了内容与自我关联性对负性情绪要义和细节记忆的定向遗忘及其权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在内容上的关联性消除了定向遗忘,只是当要记住的材料为内容相关片段时,要义记忆成绩提高;自我关联性导致了对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关联性对细节和要义记忆有不同的影响,自我关联性使得被试的细节回忆率更高,但要义回忆率却更低,表现出明显的要义——细节权衡。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高度的自我关联性,被试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更精细更独特的加工,从而使得其总体记忆较无关条件下更高,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细加工,提高了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分辨能力。杨文静(2015)通过实验发现,自我参照下的负性项目出现了定向遗忘,而正性项目没有出现定向遗忘,可以用自我提升效应来解释该现象。
6特殊群体的定向遗忘考察
(谭洁清,2007)将定向遗忘和FOK判断的范式相结合,探讨高强迫症状被试(HOC)和低强迫症状的控制组(LOC)在不同词语类型的条件下,线索回忆和元记忆判断的定向遗忘效应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HOC组在中性词语条件下比LOC组表现出更低的定向遗忘效应。FOK的结果表明HOC被试对于不同条件的元记忆的分辨能力比LOC组要差,他们在威胁性词语方面,对未来记忆任务的成绩也没有预测性。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支持强迫症的一般记忆损伤模型。(李松蔚,徐凯文,钱铭怡,2010)研究者以中性的与创伤情境无关的词语考察了高PTSD症状个体的记忆抑制功能特点。研究表明,高PTSD症状个体定向遗忘效应低于低PTSD症状者。使用项目法和字表法的定向遺忘任务,高PTSD症状者定向遗忘效应没有差异,显示高PTSD症状者可能存在提取抑制功能上的缺损。(张克,杜秀敏,仝宇光,2017)采用单字法定向遗忘范式,考察远距离联想任务得分高低者在中性和负性词语定向遗忘效应上的差异,来探讨创造性思维水平高低与主动抑制的关系。研究表明较短时间内高创者对负性情绪的主动抑制能力优于低创者。
Mohamad El Haj. & Marie-Charlotte Gandolphe.(2015)调查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的定向遗忘效应。结果显示AD参与者存在抑制性缺陷,AD参与者难以抑制目标记忆中的不相关信息。
7定向遗忘的年龄发展特点
对于定向遗忘的年龄发展,康静梅(2015)发现小学三年级没有定向遗忘能力;四年级开始出现定向遗忘效应,四年级学生的定向遗忘能力主要是提取抑制的作用;五年级开始出现选择性复述;定向遗忘能力发展的第一高峰期是六年级,可能预示着选择性复述与提取抑制双方面能力的同时高速发展;定向遗忘能力发展的第二高峰期是初二,可能表现为主动选择哪种机制(记忆策略)发挥作用。对于老年人定向遗忘的研究,我国国内学者(陶丹,李朋,宣宾,2017)发现老年人的定向遗忘能力弱于青年人,非敏感词的定向遗忘能力弱于敏感词,且老年人对非敏感词的定向遗忘效应在负性情绪下小于中性情绪。国外学者Aslan Alp. & B uml Karl-Heinz T.(2013)发现遗忘随着个人的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老年人(75岁以上)无法定向遗忘。他们的研究认为列表法定向遗忘是一种后期下降的能力,表明年纪很大的老年人的情景记忆控制的亏损。
8定向遗忘研究新领域
Abel Magdalena.& B uml Karl-Heinz T.(2012)考察了睡眠是否影响定向遗忘。他们应用了列表法定向遗忘任务,并在3种延迟间隔后评估了记忆表现。定向遗忘的呈现经过20分钟的延迟和12小时延迟(包括一昼夜的觉醒)。相比之下,在12小时延迟(包括定期的夜间睡眠)之后,定向遗忘效应消失了。研究者认为延迟后成功的定向遗忘可能取决于编码后是睡眠还是觉醒:当编码后跟随的是觉醒,定向遗忘可以成功;当编码后跟随的是睡眠,定向遗忘可能不会发生。Sara B. Festini. & Patricia A. Reuter-Lorenz.(2013)研究了工作记忆中定向遗忘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中的定向遗忘减少了短期和长期内被遗忘的列表的语义处理。国外研究者的新思路也给予国内学者新的灵感,将在未来的定向遗忘领域做出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杨文静,张庆林.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6):871-877.
[2] 潭洁清,黄荣亮.高强迫症状个体的定向遗忘研究和元记忆[J].心理学报,2007,39(04):571-578.
[3] 张海芹,荆怀福.单字法与字表法定向遗忘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04):92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