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闻连
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热爱和平、追求自由、保持独立、不甘屈服的爱国传统,危难的局势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情,抗倭英雄戚继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戚继光,字元敬,出身于山东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对戚继光从小要求甚严,在墙头贴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要求戚继光时时省览、刻刻不忘。父亲的爱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戚继光,使他从小就刻苦学习武艺,博览群书。他文武兼通,立志为国效力。
1544年,戚继光70多岁的老父亲去世了。戚继光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了登州指挥佥事,时年仅17岁。他并没有因为少年得志而忘乎所以,反而深深地为东南沿海频遭倭寇侵扰而忧心如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充满豪情的诗句,表达了他为国为民的爱国志向。在封建社会,一般人无不把博取功名、封妻荫子作为自己的远大目标。而戚继光这种不以功名利禄为重,而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
当时正是明朝中叶,朝中太监魏忠贤专权,政事不修,官吏腐败贪婪,海防废弛。倭寇趁机在沿海登陆,大肆抢掠。倭寇是一些日本海盗,是由日本武士、浪人、海盐商人和破产农民纠集起来的。他们凶悍残忍,常常乘船袭击沿海各地,抢劫财物,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而明朝防务空虚,将怯兵弱,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广大民众苦不堪言,要求抗击倭寇的呼声日渐高涨。
明朝政府在朝野的强烈要求下,重整海防,任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其中就有授命为参将的戚继光,他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8月,一支800多人的倭寇又流窜到龙山。戚继光连忙领军迎敌,当时尽管明军有万余人,但与倭寇一交锋,却不堪一击,一下就四处逃散了。戚继光只得跃上一块巨石,连发三箭,三发三中,杀死倭寇三个头目。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逃走。逃散了的明军这才重新集结。
经过这次战役,戚继光发现明军战备素质太低,决心重组军队。他跑到浙江义乌县募军,募得一支以矿工、农民为主的精悍部队,共计3000余人。这支隊伍在戚继光言传身教的严格训练下,不久便成为了一支行动迅疾、以一当百、军纪严明的劲旅。
1561年夏天,倭寇又来侵犯,并登上浙江沿海地区。戚继光闻讯后,兵分三路与倭寇会战台州。戚继光首先命令前锋炮手,一阵鸟铳齐射,顿时火弹横飞,倭寇纷纷退让躲避。戚家军正要前进杀敌,这时一倭寇头目左手挟矛,右手挥刀,耀武扬威直向明军杀来,看他气场势不可当。戚继光脱下身上的银铠说:“谁能杀得此贼,我就以此铠相赠。”侧边壮士朱珏应声而出,挥臂直冲,一击斩其长矛,再击折其白刃,三击砍下敌酋脑袋,再纵步向前,连砍了七个倭寇的头颅。倭寇惊恐不已,惶惶失措。戚继光率领战士,抓住时机,杀入敌阵,砍杀敌人头颅就像砍瓜切菜一般。
这时,敌人又使出花招,纷纷把抢来的金银扔出,想以此引诱明军,但明军全然不顾,只是举刀砍敌。倭寇惊得魂飞魄散,纷纷败退逃窜。戚继光率军追击,五战五胜,斩杀倭寇千余人。
此后,戚继光领军横扫倭寇,连获12次大捷,击杀倭寇3000余人,扫灭了犯闽的倭寇。
没过多久,又有一批倭寇在福建登陆,当得知他们同伙的下场后,大惊失色,胆怯地说:“戚虎兵亦到此耶!”遂登船逃命而去。从此,戚继光在倭寇中得了个“戚老虎”的绰号,他所带领的以勇武闻名天下的军队,人称“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久,戚继光被调到蓟州防守北疆。他在蓟州镇守16年,蒙古骑兵始终不敢南犯,北部边境得以安宁。后来因为奸臣的谗言,他被迫辞官,郁郁不得志,终病死家中。
戚继光一生,南北驰骋报国,铲除了危害我国沿海各地的倭寇,保卫了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千秋功绩,将流芳千古。
笔尖流水
戚继光为国家受侵略、百姓遭骚扰而日夜揪心,他身先士卒,不辞劳顿,率领戚家军荡平了东南沿海危害数百年的倭寇。他的爱国情怀和不朽功绩永载青史,万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