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及管理对策

2018-09-17 06:54梁瑞智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7期
关键词:社区管理新农村建设

摘要: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区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涌现的同时,农村社区原有特征正在逐渐消失。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居民人口结构复杂化、活动空间扩大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区成员关系业缘化、社区文化时代化的新特征。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的新特征,对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建设;社区管理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区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独具特点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涌现,农村社区原有特征逐渐消失,与传统农村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差异。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对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农村社区向新型农村社区的转化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新型农村社区大量涌现。传统农村社区向新型农村社区的转化分主动式转化和被动式转化两种情况。

(一)主动式转化

主动式转化通常是指传统农村社区依靠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逐渐整体转化为新型农村社区。此种情况下,因第二、三产业发展而带动农村社区转化的占多数,一般转化过程较长,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社区建设水平也较高。主动式转化的特点是:

1. 原有的社会结构未遭到破坏。由于这种转化是在原有的农村社区中缓慢进行的,其人口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聚集在同一地域范围一直共同生活的有组织人群,保持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在村改居之后,其基本人员组成和社会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城市化进程相对平稳。

2. 依然保持相对独立的社区经济。虽然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二、三产业替代一产成为支柱产业,但社区经济和社区组织(乡镇政府、村委会)的关系性质没有变化,基本以社区自办或联办的企业、个体经营的小型企业为主,社区原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仍然存在。

3. 仍然保持原有的乡村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一個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共同居住的人群长期磨合中逐渐形成的,在没有社区以外的文化介入和影响的情况下,它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主动式转化的农村社区,虽然其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城市文明也对其产生了影响,但其社会结构并未打破,原有的社区文化仍然保留,人们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仍保持着乡村的传统,传统地方特色文化得以流传,并未被忘却。

4. 社区成员对本社区保持认同感。由于主动式转化是渐变的,社区人口构成仍以当地人为主,在转型中他们仍然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习俗等,社区成员对本社区仍能保持认同感。

(二)被动式转化

被动式转化的农村社区往往因城市扩张、行政建制的改变而划归城市社区,主要发生在近郊社区以及远郊少数社区。被动式转化会因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不同而经历不同的过程。有征地建设时间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绿化美化较好的新建住宅和高档商品房组成的新农村社区;也有保留原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较差的新农村社区。被动式转化的特点是:

1. 原有的社区结构被彻底打破。随着城市的扩展,处于城市边缘的许多农村社区土地被征用,原村民的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与此同时城市外迁人口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暂住人口大量流入,使得这些农村社区原有社区结构被彻底打破。

2. 没有相对独立的社区经济。土地的丧失,劳动力的重新安置,使这些社区原有的依附于社区组织(乡镇政府、村委会)的社区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迅速转型。随着大量其他经济成份,如国有、合资、外商独资、民营经济、个体流动经营者进入社区,社区原有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不复存在。

3. 原有的社区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原有社会、经济结构被打破,大量城市居民、外来人口的进入,使这类社区的原居民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城市文化和外域乡土文化的渗入,加速了原有社区文化的消融。

4. 社区成员对新社区缺乏认同感。由于大量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进入,原社区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居民分属不同社会阶层,利益需求不同,价值取向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荣辱感。因此,在社区转型的剧烈震荡中,这类社区在地域上还保持着原有范围(有的也产生变化),但新成立的社区中社区成员对社区缺乏认同感。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无论是主动式转化还是被动式转化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原有特征逐渐消失,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一)居民人口结构复杂化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的增加,农村社区原来基本稳定、世代居住、以农业为主的人口构成已被复杂化的人口构成所取代。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以及本地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原农村社区已逐步成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混居社区,改变了传统农村社区以务农为主的人员结构构成。受城镇化的影响,青年人大量外出就业,原社区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结构老化。此外,随着大量外来人口在城郊农村社区居住就业以及土地性质的改变,各种就业机会增加,农村社区居民的从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已从单一集体劳动者分化为集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社区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外出打工者等多种角色。

(二)活动空间扩大化

传统的农村社区中,成员大多数活动局限在本社区内,或以本社区集体为单位进行活动,或以家庭为单元进行活动。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型农村社区成员的活动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

在新型农村社区,基本上每个社区的活动范围都已超出本社区。在生产活动上,由于二、三产业比重增加,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到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如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工作地点都远离居住地。在消费活动上,新型农村社区也已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内容增加,而且档次提高,从仅满足基本物质需求扩大为满足精神生活的多种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此外,由于生产、分配、消费、教育等分在不同的社区单元里进行,社区活动的分化使原来单调一致的生活方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扩大了社区居民的活动选择范围。

(三)利益主体多元化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独立和合作经营的经济实体不断出现。同一个农村社区可以同时存在集体、个体、合作、合资等多种经济实体,原来共同依赖集体经济的利益群体被分解,并分化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很多社区创建企业或新项目开发时,为解决资金缺乏问题,都以入股的方式实行集资,形成股份制企业,社区居民成为企业的股东。

(四)社区成员关系业缘化、复杂化

在传统农村社区,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以家族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外来人员不断增加,成员构成复杂多样,以血缘、地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正逐渐淡化。由于生产活动和工作的需要,居民之间逐渐形成建立在合作共事基础上的、目的明确的业缘关系,并且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如建筑业、运输业等活动的范围远远超出本社区,这种在从事共同的工作中形成了密切的业缘关系正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得亲戚间的来往时间减少,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日常生活中共用的公共场所减少,社区居民之间的往来也不断减少。加上合作、竞争等环境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因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社会交往不断弱化,农村家庭的家族关系逐渐让位于其它有直接经济利益的关系,社区成员关系逐渐复杂化。

(五)社区文化时代化

农村社区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農村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已经从靠人际交往传递转为依靠现代化传播工具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如今网络在农村社区早已普及,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接受的信息相同,为缩小城乡居民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信息量的增加和传播方式的改善,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环境意识增强,社会风气改善,社区文化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时代化特征明显,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当代农村年轻人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等新事物,不再因循守旧。二是环境意识增强。随着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美化家园成了农村社区建设中居民的共同追求。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不再仅注意自己院内和院外环境卫生和美化,也有了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意识。三是价值观念转变。在经济发达的村镇,人们都把精力用于谋划发展经济上,价值观念已经改变,不再愿意将时间和金钱花在追求形式上,如婚丧嫁娶移风易俗,不搞大操大办,提倡大事简办。

三、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许多新型农村社区在实现产业转移、旧村改造,改变了原有生产和住房条件的同时,原有社区结构和文化生活氛围不复存在。然而,原有的社区结构和文化氛围消失后并没有出现新的替代品,形成了社区居民精神生活上的真空,容易成为引起社会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目前多数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状况。

(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教育

农村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人,农村社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目前农村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物质条件的转化非常迅速,基本和城市融为一体。然而大多数农民在素质层面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身份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与现代城市不相适应的落后思想和习惯,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市居民还有很大的差距,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些居民还不能迅速完成从农业生产技能向城市谋生技能的转换,缺乏城市型谋生技能的农民,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补偿金用完后可能陷入生活困境,这些都会带来社会问题。因此,结合新型社区居民在创新意识、环境意识、价值观念方面的转变,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是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社区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有许多管理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农转居后的利益保障问题、生计问题、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等等。必须针对人口结构复杂化、活动空间扩大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区成员关系业缘化等新特征,尽快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改革步伐,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资源管理制度、社区特色化建设制度、精准扶贫制度的同时,实施网格化管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社区公共服务,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鸣鸣.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6(09).

[2]梁瑞智.京郊农村物业管理的调查及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社区管理新农村建设
糖尿病互助小组在社区中的应用效果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周口川汇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
基层团组织凝聚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