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创作谈

2018-09-17 07:38查元康
江苏陶瓷 2018年4期
关键词:章草陶刻中华文化

查元康

(宜兴 214221)

“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就是说:“与三人或三人以上的人交往,其中必然有学有所长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就能学到人家的长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先祖们的聪明、智慧逐步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儒、释、道三家,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一文中论述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为了使中华文化进一步的发扬广大,我设计创作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见图 1)。

图1 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

“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由三壶、三杯、三碟组成。聚则可放置成宝塔形的组装式样,散则可单用其一壶泡茶,这一设计增添了“组壶”的趣味性和可赏、可玩性。壶和杯、碟都设计成三角形,“三”这个字在中文中有着广泛的含义。《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为“道”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化生出阴阳(一生二),有了阴阳就有了千变万化(二生三),衍变出天下万物。在先秦时,“三”是多数的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的三角形造型就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含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下层的两壶设计成平盖,盖的中间部分为凹形,边缘部分有一凸线,可用一手指伸下去提拿壶盖,使三壶可以组装,上层的壶为嵌盖,三角形钮,与壶体的造型相协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的泥料为精选的黄龙山乌泥。潘春芳在 《宜兴紫砂》一书中谈到乌泥:“紫砂历史上的乌泥,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的品种,一种是含锰、铁量较高的真正的乌泥,烧成后成乌黑色。另一种是采用特殊的装烧方法产生黑色的,称为‘捂灰’”。“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采用的泥料属于前者,黄龙山乌泥烧成后显得黑而润泽,看上去特别庄重、浑厚。

“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在设计及制作上处处体现了方圆结合、方圆和谐的设计理念。壶、杯、碟都呈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向外伸展的都是圆的弧线,这是方中寓圆的优美造型。我在三壶的组合上,在它们之间整体的连贯与协调上下了功夫。杨永善在《陶瓷造型艺术》一书中论述到:“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或设计都强调整体。把各种构成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发生联系和统调,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效应,使人感到流畅、舒展、浑然一体,没有拼凑感,不会相互抵消,表现着和谐的美。”“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从大壶到中壶,到小壶,其体积按比例递减,上壶的三角形壶钮的造型与整体相呼应,组合后成宝塔形,它们之间是有机的组合,使人联想到了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美。

从每一个单壶的设计上来说,每一个三角体,它的弧线向外伸展的幅度要适中,过则肥,减则瘦,在画图纸时进行反复的比较,从最后选定的尺度及烧成后的实体来看,其选中的比例是适中的,是赏心悦目的。壶嘴的设计,因口面是平面的,故嘴的上部也选择了平面造型,下部呈三棱形,按二弯嘴的造型向下略有伸展,以保证出水的爽利。壶把设计成古文字中的“人”字形,中国的象形文字形简而寓意深刻,“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在组装后,三个壶把的造型就如自行车比赛中的一组运动员的造型,其形态生动而传神。而放在小碟中的杯把之形,又如赛艇中的运动员形象,可谓是物移而景变,生动有趣,显示出中国古文字的文化魅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的“三人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三家代表儒、释、道,为了进一步表达作者的设计理念,在每一壶的下部进行了陶刻装饰。选择下部是为了体现壶体上中部乌泥烧成后的肌理之美。陶刻采用的是章草书体,章草的出现源于汉代,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从快捷这一角度来考虑,当时的文人大多使用章草文字往来、书写奏章,章草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书体,它局部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特点,而加快了书写速度,与现代的草书又有明显的区别而显得古味盎然。下壶的陶刻表达的是道家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清静为天下正”,“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此乃道家思想之精髓也。中壶的陶刻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之成者天之道也”,“己所不欲,不施于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壶陶刻表达的是释家思想:“五伦五常”,“四经八德”,“三纲八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以上三家的精粹语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着深刻的哲理,它们对人们的行为处世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社会的和谐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组壶的设计创作,在努力宣扬中华文化上尽到了作者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章草陶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不激不厉风规远 醇厚儒雅溢毫端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字”与“壶”之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