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与“壶”之间的魅力

2014-02-11 10:56黄佳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器皿陶刻宜兴

黄佳汇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陶刻是在器皿的表面采用符合实用和审美要求的艺术手段,陶刻艺术的题材相当广泛,形式丰富多彩,但凡书法、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博古诸图案皆可入画作素材。陶刻艺术提升了紫砂器皿的观赏价值,完美装饰了紫砂器皿。现今陶刻经过几世纪的洗礼,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刻字刻画了,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字依壶传,壶随字贵”,这也正是器皿和陶刻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的结果,陶刻把紫砂壶视为载体,紫砂壶又视陶刻为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这两种艺术的相互摩擦和碰撞,紫砂艺术才会这样绽放光彩,被后人所传承。如果二者之间没有相辅相成、交相辉映,那么这个器皿就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陶刻艺术作品,而只能说是一件工艺品,让人味同嚼蜡,读不出艺术的真谛。

陶刻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写照,如果你只把陶刻当做在一张白纸上作诗作画、施展技艺,那就大错特错了,陶刻要求的是深度和空间的利用,它的载体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紫砂壶、花盆或花瓶等等,因此陶刻不仅要求雕刻艺人精湛的功底,更是要求对富有生命力载体在深度上和空间上的把握,例如陶刻艺人需要考虑器皿的弧度和角度,考虑器皿的材质或硬度、考虑器皿整体的立体感等等。如何恰到好处的衬托器皿,同时也能展示自身的艺术气息,这是陶刻的不易之处,也是“字”与“壶”之间的魅力所在,我想说的“字”即“陶刻”,“壶”即需要陶刻的“器皿”。

“字”与“壶”相辅相成,相互衬托。明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段空前的发展阶段,其原因在于紫砂大家、名家的层出不穷,当时民间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万历至明末的紫砂器的泥质较嘉靖以前纯正,一改以前粗气的不足,使得紫砂壶显得朴雅大方多姿多彩。因此说,紫砂的发展历经了风雨,最终才达到现今的制壶技艺。陶刻的发展亦有百年,开始是古人为为落款刻名时所用,随后经过陈鸿寿(字曼生)的大胆设计和突破,将陶刻装饰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后陶刻又被多位大师发扬光大,才得以形成现今的陶刻艺术。因此,陶刻能发展到今天亦实属不易。

陶刻和紫砂经过发展后,都凝聚着前辈和先人的精华,艺术的重点在于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智慧的紫砂艺人将两种经典的艺术产物相互结合、相互应用,同时发扬了两种艺术形式,不仅使紫砂器皿生机勃勃、多姿多彩,也使陶刻艺人得以施展自己精湛的陶刻技艺。紫砂成就了陶刻,陶刻推进了紫砂的繁荣昌盛。

从艺术层次看待紫砂与陶刻,陶刻即为紫砂的语言,是一种具有装饰作用的表现手法。紫砂也成就了陶刻,没有紫砂的出现,最初的陶刻也不会被创造出来。其中,哪一方的欠缺或喧宾夺主,另一方无论如何都难以体现出艺术魅力。例如,一把上好的壶被刻上一幅不尽如人意的画卷,那这把壶也不会是经典之作;反之再好的陶刻刻在一把做工粗糙的商品壶上,那只能说这把壶是件工艺品,并非艺术品。“好马需要配好鞍”,由此可见,“字”与“壶”之间的度是多么的妙不可言。

现在,读者应该能了解这“字”与“壶”之间的魅力了,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紫砂艺术,“字”与“壶”都在不断的进步和开拓创新,二者的发展应该逐步趋于统一,这样紫砂作品的装饰与器皿才会相互和谐,共同发展。

[1]《游刃集(徐秉方紫砂陶刻艺术)》黄涤平 文物出版社 2011年版

[2]《紫砂的本体语言》吴鸣 景德镇陶瓷【J】2003

[3]《明清紫砂艺术 宜兴紫砂壶及其装饰研究》 黄健亮 台北唐人工艺 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器皿陶刻宜兴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彝族器皿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