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委会官网消息,今年,欧洲25个国家签署了《人工智能合作宣言》。目前,尽管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制定了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计划,但对于从欧洲层面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希望通过加强协调,确保欧洲人工智能研发的竞争力,共同面对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伦理及法律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欧委会官员表示,在欧洲,任何成功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都需要跨越国界,欧洲大多数国家同意共同迎接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这项合作将聚焦于加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建设、人工智能研发创新资助机制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社会经济影响的观点互鉴等。欧委会将作为人工智能合作的促进方,保持与成员国的密切对话。
去年以来,全国多所知名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7月8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首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26所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参会,并在会议上形成了《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建议书》中表示,随着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应用正在深入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具有持续性、长期性,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应该尽快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与行业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针对人工智能普适性、渗透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建议科学设置人工智能的专业类,强调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优势,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波曾对27所一流大学进行调研分析,其中有25所大学今年计划新申报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待教育部审批通过后,将成为首批真正招收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学校。西安交通大学今年在钱学森学院正式创办人工智能试验班,并于今年起开始招生。南京大学则于今年3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学院基于“夯实基础、深化专业、复合知识、加强实践”的培养思路,已于今年开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人工智能教育离不开完备的体系。“如果建立人工智能学科,就需要有一套培养计划,而不是把原来的教材改些内容就完成了。”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工智能需要体系化的培养模式,而不是填空式的教育,这样才能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提出智能学习路网的概念。他认为应该针对知识点和知识族,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和大数据等技术所构建,符合不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学习路径。依据学科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大数据框架,并在教与学动态过程中,为每个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学习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