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慧
王智轩/摄
吴国作为一个文明、领先的国度,尽管坐落南边,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者。在这片华夏文明的净土周边,北有淮夷、南有百越、西有荆蛮,东方直面大海。吴国励精图治、开疆辟土,将吴国疆域有开端的姑苏邻近,扩大到浙江北部、江苏江淮之间。至此方位,南迁的华夏部落完全将江南土著和淮夷同化,形成了一个广袤而强壮的国度。而苏州作为吴国的国都,也必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尽管时隔两年多年,但吴国人凭借着智慧与人力,在这座古城留下了许多奇迹般的工程。这些都是历史留给苏州人最宝贵的财富。
说到第一个大工程,必然是如今依旧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古城。阖闾元年,任伍子胥为行人,与谋国事。一天,阖闾与伍子胥商量“安君治民、兴霸成王”的大事,伍子胥说要“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阖间采纳了这个的意见,并把筑城的事交给伍子胥。于是“子胥乃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设“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在江南平原上首次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称阖闾城。《史记》集解载: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伍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从此苏州就成为春秋吴国的国都。
别看苏州古城不大,在建造中却运用了许多古时智慧。就拿城门而言,据《吴地记》载,阖闾城四周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东有娄门、匠门,西有阊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北有齐门、平门,相传此八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阊门位城西,对应八风中的飉风,又叫阊阖风。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立阊门象征天门,通阊阖之风,取“天通阊阖风”之意,以克制西边的楚国,故阊门又称“破楚门”。阊门位城西,对应八风中的飉风,又叫阊阖风。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立阊门象征天门,通阊阖之风,取“天通阊阖风”之意,以克制西边的楚国,故阊门又称“破楚门”。吴国北面还有一个敌国是齐国,所以在城北设齐门,涵义是征服齐国。
而苏州城址两年五百年未改变,吴国的确建造了一块宝地。此外,还有一项工程值得称颂。那就是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年,苏州以木渎为中心的山间盆地及其周围发现了春秋古城址群。该城址群是长江下游地区继良渚文化之后,第二次文化发展高峰期——吴文化的典型遗存。该城址群呈网络状布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具有聚落考古意义的中心遗址群,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因势而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吴地记》载:“其后至寿梦,始别筑城,为宫室于平门西北二里。” “都亭桥,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基址见存。”
古城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有许多带有城市性质的记载:“阖庐之时,大霸,筑吴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 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居东城者,阖庐所游城也,去县二十里。余杭城者,襄王时神女所葬也。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 麋湖城者,阖庐所置麋也,去县五十里。欐溪城者,阖庐所置船宫也,阖庐所造。巫欐城者,阖庐所置诸侯远客离城也,去县十五里。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县七十里。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石城者,吴王阖庐所置美人离城也,去县七十里。 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齐乡,周十里二百一十步,其城六里三十步,墙高丈二尺,百七十步,竹格门三,其二有屋。” 尽管古城址群的秘密还没有完全解开,但它是不折不扣的古时大工程。
木渎见证过春秋古城宏大,也见证过馆娃宫的奢华
虎丘剑池藏着关于阖闾墓的千古之谜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同时,阖闾酷爱天下名剑。公元前496 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之后夫差为营造阖闾墓,曾征调10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修建了这座神秘的古墓,而这座墓葬最为神秘的便是流传至今的剑池。据史料记载:在这座千年古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以水银为防盗的技术。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次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而如今虎丘风景区中最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依旧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在“别有洞天”圆洞门旁,“虎丘剑池”四个大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1955年修葺虎丘园林时,曾将剑池水抽干,发现池东岩壁上有明代长州县令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说明明正德六年(1511年)冬,剑池干涸,见吴王墓门,后用土掩之一事。经发掘,剑池北端最狭处发现一个“人”字形 穴,高约3米,可容单人出入,洞底横叠三块石板,最上面一块已经脱位, 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为人工所为。此处与春秋战国洞室墓形制相象,有人估计这里就是墓门。
1978年10月,池水再次被人们抽干后,工作人员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约16—18公分。为保护虎丘塔基,防止文物被毁坏,在多次移动石板时均为成功的情况下试掘以失败告终,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
2009年,池水又再一次抽干。令人遗憾的是,虽经中国科学家多次考察,但历史上剑池多次干涸,阖闾墓之谜始终未能揭开。
公元前494年,越王因战败赴吴作人质,同时进贡大量珍贵财富和美女取悦夫差。夫差宠爱越王进贡来的美女西施,特地为她兴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大型离宫。宫内“铜勾玉槛,饰以珠玉”,楼阁玲珑,金碧辉煌。
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园林。至今,馆娃宫遗迹众多,引人探访追思。相传现在的灵岩山寺大殿,即是建在馆娃宫殿堂旧址上。《馆娃宫赋》是晚唐五代文学家黄滔创作的一篇赋,其中“吴王殁地兮,吴国芜城。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门外已飞其玉弩,座中才委其金觥。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想夫桂殿中横,兰房内创。丹楹刻桷之殊制,扣砌文轩之诡状。如同渤澥,徙蓬阙于人间。若自瑶池,落蕊宫于地上。绣柱云楣,飞蛟伏螭。基扃郁律,钩楯参差。碧树之珍禽夏语,绿窗之瑞景冬曦。吴王乃波伍相,辇西施,珠翠族来,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拥出,登绮席以逶迤。触物穷奢,含情愈惑。欲移楚峡于云际,拟凿殷池于槛侧。花颜缥缈,欺树里之春光。银焰荧煌,却城头之曙色。”可见当时的奢华。
馆娃宫建成,夫差和西施更是时时恬嬉其间,日则饱览山色,夜则歌舞饮宴,公元前476年,越起兵伐吴,最终打败了吴国。胜利之时,勾践下令焚毁馆娃宫。
灵岩寺后院花园便是馆娃宫遗址,这是一个山顶花园,圆内奇石林立,藤萝遍布,别有情致。花园内还有玩花池、玩月池等遗迹。
说到馆娃宫,还不得不说姑苏台,山东南角的“由姑岭”,是夫差和西施自馆娃宫去姑苏台必经之地。
姑苏台,是春秋末年诸侯周中最豪华的宫苑,又名“姑胥台”,因建于姑苏山而得名,姑苏山本名姑胥山、姑余山。《史记》有记:“登姑苏,望五湖”。范成大说:“具有登高临远之胜。姑苏台高三百丈,广八十四丈,可见三百里,作九曲之路以登之”。元人周权词称:“东南绝胜。”附属建筑亦极完备。《述异记》写道:“周旋诘屈,横亘壬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数千人,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造千石洒钟,夫差作天池,池中造龙舟,舟中盛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钩玉槛,宫之楹槛皆珠玉饰之。”真可谓盛极一时。
相传“姑苏台”台名为天龙丈人大书。吴王夫差筑成姑苏台后,征召天下善书者题名,很多人都想应征书写,天龙丈人也随之来见吴王求写,吴王见后怜惜他过分年老不想让他书写,天龙丈人对吴王说,丈人不老,并坚持要求书写。吴王最终同意了。书写前,天龙丈人用数斗牛羊血拌和胶煤,又特制了一个辘轳,蹲在上面,画上则上,画下则下,左右如飞,在殿壁上书成“姑苏台”三个大字,周长达五六十丈,吴王见了极为佩服,称神仙所为。吴王用金壁奖赏他,天龙丈人拂袖而去。
至于台为何人所造,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姑苏台始建于阖闾,而建成于夫差。它的建造,耗尽吴国民力,历九年而成。后来,吴国终于被越国所灭。当越王勾践灭吴之日,把夫差困在姑苏台上。夫差遣使乞降,勾践弗从,烧姑苏台而去。吴国两代国君经营三十多年的离宫从此成了废墟。
历代骚人墨客过往苏州,每慕名前往凭吊,借抒兴亡之慨,最有名的当推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高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