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岚
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包容性是苏州的金翅膀,特别是在文化艺术上,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今天的展览说明一点:当代摄影在苏州同样不会缺位。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遇见,是一扇窗户的渐渐打开,不管它带给你的将会是什么感受,唯愿你没有错过。
在“细雨湿衣看不见”的苏州,这是一股别样的摄影力量,它们在涌动、厚积,两年一次的呈现记录了当代摄影在苏州的足迹。主标题“八月未央”取其字面意象的阔朗,仿佛一个图卷的徐徐展开,时序的温度有情有义。
摄影人能够静下心来反观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抒发路径,实在是一种精神,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勇于探索,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直面自我,直面现实。
今天在这里参展的无疑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
他们的作品也许还不够成熟完美,但反映了苏州这样一群年轻摄影人的创作特点:活力丰沛,不拘一格,既善于打开窗户,不自囿,又懂得回眸自我,呼应内在的情感。
这里没有五光十色,他们大都以平常的视角对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冷静的视觉解读,而在读“他们”的时候,我们静默思索……
《谜园》
倪黎祥
2005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先后在广州、苏州的媒体从事摄影记者12年。
作品介绍:
时间的流水漫过江南。如今,历史存留的园林早已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场景,成了趋之若鹜的旅游景点,满足现代人一厢情愿的审美趣味。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典园林是一个人来人往的旅游景点?一剂逃避现实的幻药?还是抵达内心的精神家园?都是,也许都不是。我观察园林里的游人,并试图去捕捉他们私密的时刻,或享受,或安静,或出离……无论如何,他们似乎都从园林中得到了某种慰藉。
《择水而憩》
顾勤
80后,苏州人
201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2015年成为索尼青年签约摄影师
作品介绍:
城市在变大,乡村在变美,旅游业、新农村快速发展,太湖、农村让我觉得 既熟悉又陌生。我常常像个幽灵一般游荡在湖边,在这种不安与矛盾中找寻着一些心灵的碎片,透过时间狭窄的深渊捕捉一些过去残留的影子,就如同一场重逢与告别。
《遗镜》
周冬晶
80后
出生于南京
现工作生活于苏州
作品介绍:
城中村依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租金,成为进城务工农民,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到城市打拼的创业者以及无业游民等各类城市底层边缘流动人员混杂集居地,随着城市发展城中村的房屋征迁改造,这种多元混杂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日渐消解。
“遗镜”拍摄于城市中一处正在拆迁的城中村出租屋内,我试图通过这些残存的镜像以及留于屋内墙面的这些文字来解读这里生活的过往,呈现这里昔日的活力与生机、梦想与希望、 以及各种情感文化的混杂交融。
《寻常之地》
褚昉旻
80后摄影师,
苏州人,摄影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影像实践,
尝试围绕日常图景拓展图像感官空间。
作品介绍:
在不同的时期,人文景观给了我们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想象.置身其中,我试图去寻找这种痕迹,一种长久以来人类活动与环境达成的默契、妥协与对抗,让这些想象尘埃落定。
《水源地》
卢小平
90后,生于广东,摄影专业毕业,现生活工作于苏州,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介绍:
稀松的日常景观和生活被集体记忆覆盖,人们对太湖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烟雨缥缈的意境景象,我们都存有集体记忆,那些记忆是模糊不清的,也是最容易被主流意识捏造。我希望能更多呈现最贴近生活的记忆。透过太湖周边,发掘事物之间的内在迭代联系,对过往记忆的差异性创作视觉解读。
《无所有处》
费剑
70后
苏州人
喜欢摄影绘画
主要拍摄藏区题材
作品介绍:
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谈到,中国人内心总是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什么是精神家园,就是能让你寄托情感 ,获得心灵力量的地方。5年的川西行摄,让我体会到生存和死亡,畏惧和勇气,体会到藏族人民真诚善良坚持信念的人性光辉。时间点点滴滴、转瞬即逝。时代的变迁不但是物质的变化,更多是心理的变化。就算在这世界一无所有,有坚定的信念,心总会有地方让你安放。
《别山源水》
沈琼
生活工作在太仓
2016年出版摄影作品《别山源水》
作品介绍:
在大别山主峰北麓,绵延百余公里的群山深处,淠水源头由此流出,这条在商朝就有名字的河流,在当地被称为母亲河。淠河水一年之中涨落极其明显。冬天水少,河床裸露出数不清的鹅卵石,还有生命力极强的野草和低矮的灌木丛,这片河滩在山区里显得格外广阔;夏天有雷雨时,山洪便汹涌而下,从我家门前自西向东穿过。
这时间里的切片,令时光驻停。她什么都在,又似乎什么都不在。
《黑昼》
郁大波
独立摄影师
现工作、生活于苏州相城
作品介绍:
城市,午夜。
黑幕拉开,角色上演。
独自游荡在城市的夜幕中,与那些同样游荡的灵魂,擦肩。
生活滚滚向前,人间似曾相识。
或许我们的生活各有不同,目标各有朝向,共同走在那一个个平凡的夜幕里,与你们彼时相遇,留给我的是那一帧帧影像,满载着彼时鲜活的记忆,留存。而后我们又如同路人,各自走在只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
《“ they ”》
张舫锴
80后,生于山东青岛,
现居苏州,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
作品介绍:
以平常的视角与简单互动的方式呈现,记录在海外时身边朋友的日常面貌与对一些问题的个人表述。
《食肉植物》
钱儒雅
生于苏州
生活工作在上海
作品介绍:
作为一个双性恋,对于性和性别方面的困惑总是让我充满好奇。尝试使用更中性化一些的人物被摄体,因为我相信在每一个身体里,都住着两个性别,温柔如水的女人有时候会坚毅的让人难以想象,而再伟岸的男性的内心也总会有那么很柔软的一块地方。蝴蝶这里象征着吸引,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身体呢就像是散发香甜气味的食肉植物,美丽的陷阱来吸引这些昆虫,和普通花卉不太一点的一点是,这种吸引有可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