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自19世纪问世以来,风靡整个欧洲。它虽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也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整部小说的基调是忧郁的、同时还充斥着淡淡的哀愁。它的语言明白如话,但却写出了引人入深的哲理。是一部充满智慧闪光的童话[1]。许多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两个方面来分析下享誉中外的《小王子》在叙述上的魅力。
叙述视角指叙述时感知与观察故事的角度。传统的小说大多采用全知的视角,叙述者可以自由的穿梭在人物之间,观察和揣摩人物的心理。而《小王子》在叙述上不同于传统的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
《小王子》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叙述方式。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同时也作为人物参与到故事中去。小说借用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视角的转换。小说一开头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视角。回忆了在“我”六岁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信心满满地创作了一幅蟒蛇吞大象的画,而“我”这引以为傲的画作在大人眼里仅仅是一顶帽子。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因此“我”放弃了画画而迫不得已转行当了飞行员。直到六年前我遇到了小王子。这时叙述视角从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转换到了经验视角。运用当初的“我”正在经验事件时的眼光来聚焦,详细描写了我们的相遇并转述了关于他的故事。[2]是“我”遇到了小王子之后把他的故事转述给我们读者。因此,叙述者还是“我”。但由于小王子故事中的“我”只是个倾听者,并没有参与到他所讲的故事中,所以叙述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变换到小王子的内视角。小王子以他的内聚焦给我们展示了他所在的星球。他所拥有的猴面包树的灌木、他的一朵花儿和拥有的三座火山。虽然从小王子的内视角来感知他的星球,但人物的有限视角总归是有局限的。在小王子与花儿对话时,描绘花儿含苞待放的心理时,以小王子的感知来写已经明显不够了。此时,叙述跳出了小王子而采用了全知的方式,来描绘花儿的内心世界。紧接着,又变回小王子的内视角,观察了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人,如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而在他看来,点灯人做的事情才是有点意义的。小王子最后到达的星球就是地球,在地球上他遇到了蛇和狐狸。而此时,视角又从小王子变换到了蛇和狐狸身上,采用了动物视角。蛇告诉小王子:“在人群中间,你也会感到孤独”[3]。这是蛇自己感受过的东西,所以它将想法告诉了小王子。狐狸告诉他“驯养是一件经常被忽略的事”、“只有驯养过的东西,你才会了解他”[4]。所以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它。
《小王子》叙述视角的采用并非只有单一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而是采用了多人物的变换式。采用多重的叙述视角不仅使叙述技巧变得高超,更多的包含着隐含作者深刻地价值判断。采用“我”的回顾性视角和经验视角,是为了让我们读者更加地接近小王子这一人物,拉近“我”与小王子的距离,也使小王子与我们读者的距离更加贴近,使故事更加真实。采用“我”、小王子和动物的视角,主要突显隐含作者希望所有大人们能够抛弃自私、功利的心,像孩子一般拥有纯真的爱。这也是本书献给还是孩子时的大人的意图所在。
叙述时间是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时间。叙述者在叙述时,不能完全按照底本的时间来叙述,而会对底本时间进行扭曲。因此会形成时间和时序的变形。[5]在叙述过程中,如果事件还没有发生,叙述者就预先叙述事件及其发生过程,则构成“预叙”;事件时间早于叙述时间,叙述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则为“倒叙”;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所占的篇幅)不等,会产生时距之差。[6]《小王子》在叙述上采用倒叙、预叙和时距变化等手法。
《小王子》在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小说开头在“我”六岁的时候这一模糊的时间点并不能确定是倒叙。但随着故事发展到“我”放弃了画画而转行当飞行员之后,出现了一个时间点:六年前。从“我”六岁还是个孩子直到在六年前这期间,可以确定都是过去的时间。因此,倒叙的手法突现。叙述者用倒述的方法交代了“我”小时候为何放弃了绘画和如何遇到了小王子,和小王子相遇是“我”孤独生活中的一丁点星光。叙述者用倒述的方式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经历。记忆像碎片一样纷至沓来,让“我”难以忘记,让已在成人世界的“我”想回到自己的儿童世界里去。正因为“我”天真烂漫的梦想被大人们摧毁,所以“我”不得已改了行,不得已向成人世界进军。“我跟他们谈谈打桥牌呀,说说打高尔夫球呀,聊聊政治呀,…”[7]这些都是“我”进入成人世界的象征。但“我”还葆有一颗童心并不想被成人世界同化,因此“我”一直在孤独地挣扎着。直到“我”遇到了小王子。在遇到小王子之前,也就是从“我”六岁到六年前这段时间,所叙述的篇幅明显短于故事时间,因此在时距方面进行了概述,描写较为粗略。在“我”刚开始给读者讲述小王子的故事的时候,文章的第四章中写到“我的朋友带着他的绵羊已经离去了六年了,而我非常的难过。”[8]这句话对当时还不知道小王子的结局的读者来说,是提前剧透了结局,称为预叙的手法。提前预示了小王子在和“我”相遇后,最终会离开。同时为文章之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对“我’和小王子相遇的这八天,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和小王子相遇的第八天里,“我”修好了自己的飞机,而小王子也回到他的星球。我们不舍得告别之后,“我”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而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在文章的结尾一句“到现在,已经足足六年了”让故事的时间从过去回到了现在,倒叙和回忆自此结束。
《小王子》采用倒叙、预叙和时距变化的手法,隐藏着隐含作者的深刻意图。倒叙是隐含作者希望能够打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对立,让更多的成人能够理解孩子、相信孩子;能够更多的关注孩子。也让更多的成人能够减少世俗的功利心和算计,能够拥有孩子般的纯真。这也体现了隐含作者希望“所有的大人都应该是孩子”,寄托着隐含作者对大人们的美好期望。
一直以来,人们的生存意义重大。而人的存在是主体间性的存在。[9]主体间性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人持双重态度,由此有双重世界,即我——他和我——你两个世界。我——他之间是有限的经验,利用关系,只有转化为我——你关系,才是纯净的,万有一体之情怀。[10]《小王子》中“我”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因此,我一直以来孤单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中。“我”与周围的人形成了“我——他”的关系。我和他的关系是一种疏离、淡漠的关系。而小王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关系。小王子总是关心着他的花儿,每天给它浇水,而作为回报花儿也给他芳香。他总是热情地对待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种关系是一种亲近、友好的关系。而作为智者的小狐狸提出了“驯养”关系。“驯养”是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只有驯养,才会有感情的流露。[11]狐狸想建立的驯养关系,其实是想建立“我——你”这种亲密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冲突与隔膜;大多时候处于“占有”与“被占有”的悲剧中;人与人的存在、人与社会的存在往往是对立的。[12]而想建立“我——你”这种亲密的关系,就要消解个体与社会的对立,而达到二者的同一。
注释:
[1]周克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克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周克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6]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周克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周克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8]周克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刘俐俐.外国经典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马丁·布伯.我与你[ M].北京:三联书店, 1986
[11]刘俐俐.外国经典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萨特.存在与虚无[ M].北京:三联书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