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云 马小龙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关系到在校大学生未来生存能力,提高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要求。然而,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双创训练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创新意识不高、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探索提高在校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对策成为必然。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24-03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n colleges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relates to the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at's more, it also relates to the future surviv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us,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re not high. Exploring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s inevitable.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训练,简称“双创”,是以在校大学生为活动主体,意在提高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训练。在校大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各方面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当前,国家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具有创业素养的人才,具有多重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对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要求。教育部在2011年的建设项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首次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时期,创新创业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年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发展速度放缓,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增添经济发展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这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培养能够借助互联网,开展“互联网+”发展新潮流的人才更是必然。因此,在国家深入开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成为必然。
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说,是个体实现自身增能要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培养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一大任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意在增强学生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可以实现多方面发展。一是借助创新创业训练有助于学生钻研能力的提高。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学生面对所研究的项目或课题,会产生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思路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個很好的自我锻炼机会,为完成项目,学生会不得不积极思考,绞尽脑汁想问题,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绝境”中,通过再坚持一点,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钻研能力得到培养;二是创新创业训练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是一个集体行动过程,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与以往学生自己单打独斗状态不同,它需要团队合作。三是创新创业训练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训练与大学中的其他课程不同,它不仅注重知识性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在实践中设计方案验证、修正理论。除此之外,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它可以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想束缚,不被权威所左右,按照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前述论述可以看出,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无论是对国家来说,还是对个体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在中央和地方大力倡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有序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具体来说:
(一)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现状
创新创业训练是近几年高校新兴起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其着眼于在校大学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一方面,创新创业训练中的立项项目逐年增加。目前,全国各个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活动。创新创业训练的计划项目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训练中的项目质量有所提升[1]。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绝大多数都可以完成预期目标,尤其是在学校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如目前高校开展的“挑战杯”活动,有些高校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将“挑战杯”获奖纳入学生本学年评奖评优加分项之中——有些训练项目还发表了研究论文,成果显著。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高校重视之下,当前,我国“创新创业训练”的双创计划已经实施了有数十年之久,并持续向积极面发展[2]。
(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问题
经过数十年发展,虽然高校创新创业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
就参与学生人数来看,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人数少,未形成气候。目前,高校申请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少,申请到国家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可能也就四五个左右,数量较少,无法带动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广泛参与。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某高校在2014年申请了四个省级项目,在2015年申请了五个省级项目,最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才七十三人,不足100,参加人员占学校总人口比例不到1%。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创新创业项目未在高校形成气候,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影响范围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意识淡薄。大学学习不同于高中学习,没有高强度的学习以及老师的严格要求,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去规划,学生在学习心态上有所松懈,他们面对创新创业训练知之甚少,有些在校大学生还不懂得如何做科学研究,这些因素糅杂在一起,最终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参与人数少。
就参与学生的参与质量来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效果不佳。在双创实践中,学生提交的项目书质量低,很多学生并没有进行认真研究,其获取的资料多是别人的二手资料,实地调研的学生很少;而学校由于要处理多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无法对每个创新创业训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监督管理缺失,而其所开展的检查也多是流于形式,这些外在机制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认真行为,学生参与有效性差。除此之外,高校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学生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双创训练虽然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开展,但是学生目前的科研能力还有限,需要高校老师在期间发挥指导作用。但实际中,很多高校老师只是在项目开始和结束这两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全过程跟进,导致学生实际训练效果不佳。
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来看,缺少参与的条件要素支撑。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需要创新创业文化支撑、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需要专业训练课程支撑,然而,当前,高校普遍强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创业还停留于喊口号阶段,没有营造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文化,大环境的缺失,影响着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训练在教学方面还不完善,很多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少。
可以看出,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数量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高、参与条件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需要探索应对策略。
三、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对策研究
鉴于当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对策,成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必然要求。在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培育
鉴于当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参与意识淡薄而参与不足问题,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3]。创新创业行为的产生,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这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成就导向、竞争意识、人际理解、说服能力、关系建立能力、决策力、自信心、纪律性、毅力、适应能力等等。这些素养是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备素养。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训练中,可以一方面借助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向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现代创新创业理念传输给学生,通过多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创新与创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双创指导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双创训练指导中,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非常重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荣誉,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一次经历和体验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的美妙体验,同时,在实际训练开展中,指导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部分都制定严格标准,使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培养起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创新创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提高创新创业素养。
(二)搭建平台:创新创业与专业对接
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创新创业训练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学生雙创能力,高校需要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平台,将创新创业训练与相关理论课程对接起来,使得学生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针对双创训练中的需求和问题,可以开展相关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为学生参与双创提供理论支撑。为了使得这一课程体系更具操作性,可以在学生刚入学时,让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制定自身每学期的培养方案[4],将这些课程纳入学分制,以此激励学生,而且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和有重点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借此实现双创的理论学习,并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对创新与创业形成正确认识,具有冒险的勇气和信心。理论的学习使得在校大学生在进入实际训练之前,已经在理论上初步了解和构建了双创的训练情形,会少走很多弯路,提高学生参与效果。
(三)优化双创实施的条件要素
鉴于创新创业训练中,在校大学生由于外在参与条件不完善,导致没能在双创实践中得到能力训练的问题,在实际中,需要优化双创外部环境,具体来说:一是硬件支撑。在校大学生参与双创训练,尤其是需要做实验的课题研究,需要实验场地、实验器材等支撑,学校应为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条件。二是资金支持。参与双创训练的学生,有些学生课题研究的比较好,有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甚至申请专利的需求,高校对此应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经费。在实施过程中,高校要简化经费使用和报销流程,甚至可以由各级学院来审批经费。三是加强对指导老师的选聘和管理。目前在校大学生科研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研效率,为此,应该明确指导老师资质,可以以职称作为评定标准,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双创训练中,如在参与“挑战杯”过程中,要全方位撬动身边资源,为学生提供最大化指导。高校在实际中,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能力培训,可以开展专题培训,增强其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而且为了保证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要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进行评价与检查,对于负责任的老师要给予肯定,对于工作没有做好的指导老师,要及时调整,以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指导。
(四)完善激励机制
在校大学生双创训练的实現,需要各方的有效参与。为了撬动学生、教师以及各方学校力量的参与,高校在实际中应该完善激励机制,具体来说:一方面,完善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目前,多数高校常用的激励学生方法是,学生可以利用参与双创训练获得的荣誉申请奖学金或者其他评优活动。实际中,为使得学生充分参与,高校可以灵活建立激励机制,如对于参与双创训练的学生,可以针对其自身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方便其更好发展,可以申请免费听取相关课程的机会,对于在双创训练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给出特别奖励。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在学生双创训练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非常关键。在实际双创训练中,要将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工作加以量化,并对指导老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这些量化和考核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以及评优活动中。[5]而且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在教师中间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双创训练的经验。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注重调动学院层面的积极性。学院对于双创工作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行为,采取措施,如对于双创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学院可以给予荣誉或者多划拨资金形式,调动学院参与积极性,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双寿.“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2]梁寻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倒逼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科教导刊(下旬),2017(2).
[3]贾双林.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7).
[4]张瑞.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
[5]张昊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管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
[6]刘守法,刘宪锋,李春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教学刊,2017(01):3-4.
[7]殷志,王莉芬,彭仲生,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