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亮
每到国内电信业出现重大里程碑事件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能合并”的消息就会甚嚣尘上。如今在5G频谱初步分配规划出台之际,又传出电联合并的风声,一时间业界各方你来我往讨论得不亦乐乎。无论是大势所趋还是竞争需要,合并与不合并总有其理由。从运营商基层业务运营的情况看,这次电联合并的呼声是否又是一次“狼来了”?
支持电联合并的观点中很重要的一个声音是:当前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上已经明显一家独大,在固网市场上也正加速发力;电联合并后对全面抗衡中国移动的立体市场攻势,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如果单纯从市场竞争格局看,中国移动相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优势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国家“提速降费”要求不断深化之下, 4G流量、家庭宽带、企业专线等业务竞争日益白热化,从末端市场的直接竞争看,当前电信市场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4G流量市场的真正危机开始凸显。移动互联网的放大器效应使价值周期大大缩短。并且流量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和消费者的刚需,但无论是腾讯王卡等异业融合产品,还是“流量不限量”套餐门槛的不断刷低,都无法解决运营商的真正危机。这种危机,在业务层面表现为管道化日益明显,而流量同质化竞争和“提速降费”的要求进一步加剧管道化;在价值链层面表现为应用号码对通信号码身份识别作用的替代日益明显。手机号的“存在感”越发薄弱,消费者对应用号码的依赖性逐步削弱,进而导致运营商的“号码壁垒”作用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家庭宽带市场依旧被管道竞争主导。运营商以流量业务为主导的个人客户市场,在OTT加速推动下已经迅速“沦陷”,在加速发展的家庭宽带市场上,除了IPTV业务的简单叠加,实际上运营商并无太多高价值层次的拓展举措。
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电信市场开始形成影响。中国联通在尝试启动混改时,业内褒贬不一。虽然笔者依然秉持混改在相当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联通的竞争地位和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但不可否认混改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增强。
综上,虽然电联合并的风声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每一次 “合并”的背景和形势都不同。在当前环境下合并是否对市场确有意义?
电联合并无法解决运营商的真正危机,竞争者的减少不会减少竞争力度,也无法解决运营商管道化和身份识别转换问题,只是让其从“比特搬运工”变成“更优秀、更廉价的比特搬运工”。
虽然国内电信市场的影响因素复杂,不能用“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简单概括,但中国移动的“大象快跑”确实让两家友商倍感压力。遗憾的是,两家通过合并扭转竞争格局、改善竞争环境的希望恐怕难以实现。
一是合并无法解决运营商的真正危机。有人期望通过电联合并减少不必要的过度竞争,有人期望通过电联合并进一步增强竞争以促使消费者得益。在笔者看来,不管电联合并与否,在末端市场上该怎么“打”还会怎么“打”,不会因为竞争方从3家减少为两家就减少竞争力度,只会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蚕食渗透对方的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依旧无法解决运营商管道化和身份识别转换问题,只是让其从“比特搬运工”变成“更优秀、更廉价的比特搬运工”。
二是合并不是带来革新的前提。为了改变运营商管道化的“宿命”,业内不少人士呼吁运营商加强变革与创新(例如中国电信的战略从“新三者”到“三化”演进),但制约创新的并非运营商的规模或综合实力,强大如中国移动,在“重启飞信”计划推出后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现今连雷声也听不到),可见运营商革新的症结不在实力,更与合并无关。
三是合并不是基层员工的救命稻草。一方面,即使电联合并也无法缓解两家员工的工作压力,在大企业病的作用下,人均工作量的多寡并非与人数成反比;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减少也不意味着中国移动的基层员工可以松一口气,反而可能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份额争抢态势。
那么,电联合并是否一无是处?并非如此。例如在网络覆盖质量方面,合并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有力支撑更多用户,并提升用户体验。但在这方面,网业分离也许是更好的方案。由此看来,与其探讨电联合并的可能性,不如更进一步思考网业分离是否会真的到来,以及到来之后,网业分离会为运营商、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何种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