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娟 李燕 刘丽梅 孙骏
(云南省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市2012年以前猩红热报告发病率最高时5.46/10万,一直处于低流行。近年来猩红热报告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资料显示2013—2017年(581例)比2008—2012年报告发病数(245例)增加336例,报告发病率上升137.14%。提示猩红热疫情有上升的趋势。为了解猩红热在普洱市的流行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现就2013—2017年报告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采用Excel2003及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013—2017 年普洱市共报告猩红热581例,男335例,女246例,全年均有散发病例,4~6月较多;4~7岁年龄组人群为发病高峰。
报告发病581例,年龄最小的0岁,最大的25岁,0~7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男335例,女246例,男:女比1.36:1。年龄性别构成详见表1。将5年间各年龄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各年龄组发病不全相同
表1 2013-2017年普洱市猩红热发病年龄构成
全年均有散发病例报告,以4~6月较多,占全年发病数的46.99%,时间分布详见表2。
?
普洱市报告病例581例。其中幼托儿童31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4.22%;散居儿童11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0.14%;学生14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10;农民8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38%;不详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17%。详见表3。
表3 2013-2017年普洱市猩红热发病人群分布
普洱市10县(区)均有病例报告,思茅区排名第一,2013-2017年报告418例,占总报告发病人数的71.94%。各县区分布详见表4。
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冬春季节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1],是法定的乙类传染病[2]。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形十分复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相对湿度79%,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从发病时间看全年均有散发病例报告,以4~6月较多,占全年发病数的46.99%[3],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学院王炳翔、王静在猩红热发病率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多项式模型拟合研究中发现气象因素与疾病的发病率之间存在关联[4]。从人群和年龄分布看,普洱市猩红热发病以7岁以下年龄组为主要人群[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从病例报告的地区可以看出普洱市报告的猩红热病例主要集中在思茅区,思茅区是普洱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多;人群以托幼机构和小学学生为主,虽然目前为止普洱市未发生过学生中的猩红热爆发疫情,但监测提示学生是本病的高发人群,因此不能放松警惕,应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校的监测,落实晨检和因病缺课追踪制度,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并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