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英
(四川省射洪县中医院检验科 四川 遂宁 629200)
粪和尿常规检验是目前临床常规检查项目,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判定多项临床指标。粪尿常规检验的操作并不复杂,检查效率较高,但受操作者及检验条件影响较大,出现标本不合格的几率很大。一旦出现检验标本不合格,将直接导致后期诊断可能出现误差,不利于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有必要加强对粪尿不合格因素的分析,进而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为此,本次研究对粪和尿常规检验保本的不合格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比分析了行改进措施后的优化情况,现做出如下报道。
选择本院检验科867份尿液标本与624份粪便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样本按照是否行改进措施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检验模式,尿液标本计433份,门诊165例,住院部268份,粪便样本312份,门诊122份,住院部190份。实验组行改进方法干预,尿液标本计434份,门诊164例,住院部270份,粪便样本312份,门诊126份,住院部186份。两组粪便尿液样本分布及样本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为标准,回顾式分析本院检验科科867份尿液标本与624份粪便标本合格率,由专业人员进行多次核实查证,选择不合格的标本,分析其不合格的原因。其中,实验组尿液标本计434份、粪便样本312份均在分析前期标本不合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检验过程进行了优化,采用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具体改进措施内容如下。
首先,加强粪便、尿液采集过程的指导工作,于检测前由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够了解采样过程的具体规范,避免传统模式下采样容易被污染的问题。在样本采集完成之后,要由专业人员对样本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根据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在采样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确保检验样本的有效性,当存在样本污染或采样量不足时,应该及时要求患者重新采集,以此为后期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其次,加强对粪常规与尿常规检验过程的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对验收机制的优化,要进一步加强对检查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该要求患者提前对饮水量进行控制,确保其在检查前不会摄入大量维生素以及其他药物,同时对其膳食摄入进行控制,避免由于其他影响因素干扰而造成检验结果出现假阴性的问题。在粪便与尿液采集验收程序完成后,应该及时送检,送检时间应该控制在0~120min内,以防止由于检验不及时而造成的结果偏差。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交接工作,当发现标本中存在不合格标本时,及时进行处理,告知患者不合格的原因,并安排其重新采样送检。此外,要做好化验单与申请表填写工作,确保严格按照检验流程开展相关工作,确保所填写的患者资料真实全面,防止出现信息漏写、误写,以保障检验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对比分析总尿液、粪便样本的合格率与不合格率,并基于不合格标本分析其不合格因素及其占据的构成比,对不合格标本的判定需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样本不合格率以及各科室对检验结果的满意度。满意度为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
利用Excel对所有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录入SPSS19.0软件包中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设定当P<0.05时,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检验科867份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6.11%(53/867),624份粪便标本中不合格率为6.73%(42/624),据统计,导致尿液、粪便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尿量不足,其次为信息不符,另外,样本污染、缺少申请单也是标本不合格因素,尿液粪便构成比对比,P>0.05。其详细分布情况参见表1。
表1 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n(%)]
经改进方法干预后,对照组样本不合格率为11.95%(89/745),明显低于实验组0.80%(6/746),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χ2=10.415,P=0.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标本不合格因素对比表[n(%)]
干预前对照组科室对检验结果满意度为84.97%(633/745),干预后实验组科室对检查结果满意度为97.18%(725/746),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科室满意度对比表[n(%)]
粪尿常规作为临床基础性检查内容之一,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检验标本,工作量较大。受工作性质与压力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多问题,容易造成检验标本不合格,导致诊疗工作可能存在偏差。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不光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主治医师,还延误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尽快痊愈,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对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中粪尿常规结果的精确性,提高标本合格率。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粪尿常规标本检验全过程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性环节。一般标本采集前,首先要主治医师开具化验单,进而再由患者自行采样,采样完成后再进行运送、保存、检验。据相关研究资料,临床检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为采样,由于患者对采样标准及注意事项不了解,故容易出现样本量不足或样本被污染等问题。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样本量不足是导致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粪便标本与尿液标本中,其在所有因素中占据构成比分别为52.38%、50.92%,另外采集过程也容易出现样本被污染的问题,对此,必须对样本采集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就具体的改进措施来看,在采样工作前,必须加强粪便、尿液采集过程的指导工作,要利用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其能够在患者尿液、粪便采集前,告知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考虑检验科每日工作量,可于窗口处以传单的方式告知患者,对有特殊需要的患者以特殊照顾,尽可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确保采样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减轻检验人员的负担。还需进一步普及尿、粪常规前的饮食禁忌,确保患者在检验前饮食合理,睡眠充足,避免检验结果出现假阴性的问题。对于信息不符、缺少申请单等因素,应该从规范检验科操作程序入手,要对送检、资料核实填写流程进行优化,并加强对不合格标本的审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此尽可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粪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的分析后,通过实验组标本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各个科室对检验结果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代表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可有效降低不合格标本占据的构成比,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综上所述,检验科在开展粪和尿常规检验工作时,为保障样本的合格率,必须加强对不合格样本产生因素的分析,进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实践环节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诊疗工作的开展给以可靠的依据,以提高诊疗效果,确保后期可通过准确的干预手段,加快患者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