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纪华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皮肤科 江苏 常州 213002)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病情易反复,严重者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治疗主要用抗组胺药以控制症状为主。抗组胺药有多种类型,今年本院采用盐酸奥洛他定(阿洛刻)联合氯雷他定(开瑞坦)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6月—10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18~69岁;病程1.5月~11年。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病例入选标准如下。①病程≥6周;②无明确诱发因素;③年龄18~70岁;④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抗组胺药;⑤3个月内未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⑥愿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如下。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应用抗胆碱能制剂、β-受体激动剂和镇静剂,或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药物停药时间<4周者;③服用延长QT间期药物者;④其他类型荨麻疹如胆碱能性荨麻疹、遗传血管性水肿、皮肤划痕症、物理刺激引起的荨麻疹及有明确原因(药物、感染等)引起的荨麻疹;⑤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者;⑥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1.2.1 观察组 盐酸奥洛他定片每日2次,每次5mg,早晨和晚上睡前各服1次,同时晚上服用氯雷他定10mg,疗程28日。
1.2.2 对照组 依巴斯汀(开思亭)片每日1次,每次10mg,每天早上服用,晚上服用氯雷他定10mg,疗程28日。
1.3.1 症状积分评价 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和4周后进行症状积分评价,评价标准参照相关文献[1,2]进行4级评分。①瘙痒程度,瘙痒无为0分,轻度、能耐受为1分,中度、尚能耐受为2分,严重、不能耐受为3分。②风团,按风团数目、大小、水肿程度、持续时间进行4级评分。风团数目无为0分,1~6个为1分,7~12个为2分,>12个为3分;风团直径无为0分,<1.5cm为1分,1.5~2.5cm为2分,>2.5cm为3分;风团水肿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风团持续时间按0、<1h、1~12h、>12h分别计为0、1、2、3分。
1.3.2 临床疗效 ①显效:痒感消失,疗效指数≥90%;②良效:痒感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89%;③微效:痒感减轻,疗效指数降低20%~59%;④无效:痒感同前或加剧,疗效指数降低<20%或继续加重。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有效率=(显效病例数+良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共入选病例80例,治疗组失访2例,失访率为5.0%,对照组无失访病例,故实际完成病例78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量、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见表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体质量(kg)病程(月)治疗前症状积分(分)治疗组 38 39.2±13.5 71.8±15.6 5.5±11.6 12.36±1.86对照组 40 38.6±14.1 70.4±16.7 4.5±12.2 12.87±1.98 t值 -0.19 -0.38 -0.37 1.17 P值 >0.05 >0.05 >0.05 >0.05
治疗前、治疗1周、2周和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见表2,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观察组为2.14±2.56分,对照组为4.39±3.95分。治疗1周、2周、4周后症状积分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治疗不同时间点观察组组内比较t值分别是-2.72、-7.81、-6.57,对照组组内比较t值分别是-6.52、-7.34、-2.71);治疗1周和2周后症状积分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s,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2周 治疗4周观察组 38 12.36±1.86 9.22±1.82 5.68±2.12 2.14±2.56对照组 40 12.87±1.98 9.96±2.01 6.36±2.36 4.39±3.95 t值 1.17 1.70 1.34 2.97 P值 >0.05 >0.05 >0.05 <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2周和4周后疗效指数见表3,疗效指数改善治疗1周和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数(±s,%)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数(±s,%)
组别 例数 治疗1周 治疗2周 治疗4周观察组 38 59.68±31.42 72.86±27.86 79.92±23.86对照组 40 55.38±34.86 64.75±27.12 67.68±18.36 t值 -0.57 -1.30 -2.55 P值 >0.05 >0.05 <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周、2周和4周后总有效率见表4,治疗1周、2周和4周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4、0.64、0.90,P>0.05)。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n(%)]
治疗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观察组与对照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胃肠道异常及其它(转氨酶增高、胸闷、手麻木、面部灼热感等)。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为39.5%,对照组为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n(%)]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涉及许多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和化学递质,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免疫网络,其中IgE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主要病理机制[3]。盐酸奥洛他定是由日本协和发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抗过敏药物,属于非镇静类相对选择性组胺Hl受体拮抗剂及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片剂于2000年12月在日本获准上市,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的治疗。盐酸奥洛他定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IL-6和IL-8生成、渗出、游走,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游走,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选择性阻滞组胺Hl受体[4]。国内文献报导,盐酸奥洛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率为75.0~87.1,疗效指数为71.4%~82.67%,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2%~38.6%[4,5]。本观察发现,盐酸奥洛他定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有效率为77.5%,疗效指数为77.9%,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5%,与相关报导基本一致。
慢性荨麻疹用单一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联合应用2种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其治愈率可高于单一用药,控制及缓解症状的持久性相对较好,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6]。本观察选用2种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奥洛他定联合氯雷他定与依巴斯汀联合氯雷他定在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相似(有效率分别为77.5%与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症状积分下降和疗效指数提升方面奥洛他定联合氯雷他定均优于依巴斯汀联合氯雷他定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可能与奥洛他定是一种混合型拮抗剂有关。奥洛他定除了能发挥与H1受体结合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外,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的IL-6、IL-8等各种信号的通路而提高疗效,而依巴斯汀仅有与H1受体结合抑制组胺等物质释放的作用[7]。
总之,盐酸奥洛他定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和提高疗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