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春华
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深度推进现代化教育名市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我校深入开展了研学旅行课程,以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有效地沟通书本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一、措施到位
研学旅行的保障方,决策者、组织者均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他们肩负着为学生保驾护航,提供各种有利措施的责任。首先组织行动起来,为学校的活动支撑,并进行长效管理,组织要有保障,工作领导机构一定要建立起来,制定有关制度,不断总结推断;其次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安全保障,安全大于天,应急预案的制定一定要细致再细致,考虑到细枝末节,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可流于形式,实施单位务必要选择有较高资质、较好社会信任度和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旅行社,杜绝隐患;此外作为活动的直接执行方学校更要指定好严密的操作流程,做好一切事先准备工作,细化分工,责任到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研学结束后也要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做好经验总结推广交流工作,沉淀为研学成果,不断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与水平。
二、主题明确
研学旅行活动应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精心策划,确定主题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研学的终极目标是探究,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组织学生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与社会接触,使他们的学习空间有所拓展,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有所丰富。研学旅行重在一个“学”字,旅行是手段,研学是目的。如全国唯一、江苏省首创的具有浓郁江海文化特色的中型主题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值得研学的好去处,在其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摩和感受到江海文化的实物、史料,弘扬江海文化的优良传统。基于此,我们确定此研学旅行的主题是:带领学生领略全世界江海文化的精华,感受和知晓海门传承和发展江海文化的愿景;通过对各地各时代的精品力作的欣赏,体验中国文化遗产的精彩;了解海门的历史、文化、经济、生产、生活等;促进学生自主参考,主动探究,与文物零距离,拓展延伸研学旅行的意义。
三、注重实践
研学旅行所要遵循的原则中实践性是极为重要的。《意见》中强调,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地域特色一定要呈现出来,引领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实践性的关注学校首先要重视的,规避只让学生纯粹听讲解,要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链接和沟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期间,学生的感性认识得以丰富,理性思考也会随之提升。在研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充分考虑让学生多进行研究性的活动,为他们腾出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个性化的实践研究活动,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融合在旅行体验中,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多元评价
《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此,学校在设计好活动方案外,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也要不折不扣地建立起来。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研学的情况以及成效做好长效合理科学的评价。因此学校依托新教育APP平台建立了小学研学旅行评价档案,实行一生一号、一生一档、全过程、个性化评价记录每一位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情况。如:有滋有味的旅行结束了,你到过哪些地方,参与了哪些研学项目,你的体验和收获有哪些?老师、父母、伙伴对你的评价又是如何?做一份研学报告,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深入的研学,运用个性的方式,分享研学的收获……完成后,请及时上传到新教育APP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使得研学旅行活动有始有终,不虎头蛇尾,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研学旅行活动,可谓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次安全、圆满的活动带给师生的收获颇丰。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师生的视野得以拓展,知识储备变丰富了,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团队精神也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在悄然无声中得以增强。我们不难发现,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身上会闪现很多诸如积极向上、文明有序、团结互助等优良的品質,也会体现出不放弃、勇探索的精神状态。我想,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旅行,更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教育及挑战,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这些耐人寻味的过程必将让他们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