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新
l 选用良种
选用具有高产性和抗性的优质品种,同时要达国家标准,可选用五优稻4号、龙稻16、松粳22等品种。
2 培育壮苗
2.1 提早备土。夏、秋季节提早备好床土,以免春季多变天气难以取土而影响农时。选择肥沃无草籽、残茬和长残效农药残留的旱田土,夏季将床土堆积高温处理或育苗前用大锅热炒处理,可灭草杀虫除菌,过筛、晒干待用。
2.2 建设育苗大棚。秧本田比例一般中苗1:100,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育苗田,秋季上冻前,埋地锚、固定棚架等。大棚南北走向,高2.4至2.6m,長45至60m,宽6至8m,步行道宽30至40cm。
2.3 扣棚。一般在播种育苗前15天左右扣棚,增温解冻。采取开闭式扣棚,两幅窄膜分别扣在棚的两侧,一幅宽膜扣在棚上部,确保两侧肩部通风,并拉好防风网带。
2.4 整地做床。浅耕10至15cm,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施腐熟草炭5至lOkg/㎡或腐熟猪粪lOkg/㎡,整平床面。可用于120个软盘,面积20㎡,高2cm,PH值在4.5至5.5之间,来配制营养土。
2.5 种子处理。晒种l至2天,每天翻动3至4次,并做好消毒工作,浸种5至7天,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准备播种。
2.6 播种。一般在4月8至18日播种。采用播种器进行播种,手插秧播芽种200g/㎡,机插盘每盘播芽种125g/㎡,钵体盘每钵穴播种3至5粒芽种,覆土厚度0.5至lcm。
3 秧苗管理
3.1温度管理。出苗至1.5叶期,温度最好低于28℃。秧苗1.5至2.5叶期,棚温控制在25℃,秧苗2.5至3.O叶期,温度控制在20℃。潮气大时,阴天也要小通风排潮,防止秧苗徒长。
3.2 草害病害防治。一般采用苗后除草,选用敌稗加禾大壮,茎叶喷雾处理。秧苗1.5叶期时,用福美双苗床喷雾,预防立枯病。
3.3 追肥。硫酸铵2g/m2,硫酸锌0.25g,稀释100倍液叶面喷肥。
3.4 炼苗。插秧前全揭膜,锻炼3天以上,适当浇水,预防低温,及时保温。最终使秧苗健壮、均质,不低于中苗壮苗标准,即秧龄≥35天,叶龄3.5至4.0叶,苗高≥13cm,根数≥14条.10株茎基宽≥3cm,地上百株干重≥3g。
4 本田插前准备
4.1 耕翻整地。采取翻耕一年,旋耕、耙耕两年的轮耕制度。秋翻地翻深18至22cm。春季进行旱耙、旱平,整平堑沟。土层厚度小于18cm的,只进行旋耕、耙耕。
4.2 泡田。整个水田用水均为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自流水,水质洁净无污染、水温高。4月下旬开始放水泡田,结合泡田打好池埂。
4.3 施底肥。每公顷施农肥20至30吨,3年轮施一次,于翻地前施入。全生育期施化肥总量:纯氮100至120kg,五氧化二磷60至70kg,氧化钾30至45kg,氮、磷、钾比例为1:0.5:0.5,施农肥当年注意化肥用量不要用上限,以免贪青晚熟。本田底肥在翻后水耙前施入,用氮肥总量的40%、钾肥的50%至80%、磷肥IOO%做底肥。也可用相同养分含量的专用肥采取机械侧深施肥。
4.4 水耙地。泡田后3至5天、插秧前5至7天用搅浆平地机进行水耙地,整平耙细,达到待插秧状态。
4.5 插秧。根据土壤肥力、品种分蘖能力等因素确定合理插秧规格。一般插秧规格为30x20cm.每穴3至5株基本苗,插秧时保持田面花达水,插秧深度不超过2cm。
6 田间管理
6.1 插后及时灌水扶苗,以水护苗,以水增温,促进返青,返青后立即追蘖肥,并及时灌分蘖水,保持水层3至5cm,以浅水增温促蘖,早生快发。
6.2 苗后除草。插秧后15至20天,选用50%丙草胺(瑞飞特)50至60ml/667m2。
6.3 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80%时,排水晒田。倒2叶展开时,追施氮肥和钾肥。灌护胎水。预防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水温达不到l8℃时则不要灌水,以免人为造成冷害。如无低温冷害至出穗前3至4天再晾田l至2天。
6.4 防治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咪鲜胺或高含量的三环唑类药剂进行预防。对已发生穗颈瘟的地块,应选用咪鲜胺喷雾防治。
6.5 灌扬花灌浆水。进入出穗期,保持水层3至5cm,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
6.6 追施粒肥。响水米产区不提倡追施粒肥,防止蛋白质超标。出穗后35天左右,进入腊熟末期停止灌水。
7 收获
7.1 收割。收割时水分指标约在16%左右,水分过高过低均会影响大米品质。7.1.1机械直收。完熟期进行机械直收,及时烘干或晾晒,降低水分。
7.1.2 机割机拾。水稻机械割后放铺晾晒3至4天,稻谷水分降到16%左右时康拜因拾禾收获。
7.2 控制水分。收获后稻谷采用顺逆流低温(50℃以下)烘干塔烘干,降水至14.5%。也可把稻谷平铺在晒场进行晾晒。
7.3 储藏。烘干或晾晒后的稻谷放于储藏库低于15℃条件下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