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庆 关京伟
摘要:忏悔主要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追求的是真理,追求的是真善美。文学作品中的忏悔主要是指作者为了实现自我精神,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地反省。这种行为是值得众人赞扬和提倡的行为,比如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就会出现一些忏悔内容,下面我们就主要围绕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忏悔意识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推动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
关键词:古代文学;忏悔意识;表现成因;文学传播
忏悔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过错所产生的一种自我责怪意识,其目的是希望可以超越自我,让事情的真理更加完美。忏悔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出现,而它的出现形式也非常丰富。忏悔意识是从西方国家引入到我国文学作品当中的,这种敢于对自我进行反省和批评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可以说忏悔意识的出现能够让我国的文学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就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忏悔意识的形成和表现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希望大家可以对我国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一、忏悔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形成原因
忏悔意识在我国文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常常出现在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当中,且忏悔的社会群体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这种忏悔意识具有促进文学发展的作用。根据笔者对古代文人性格的分析和研究,把他们的忏悔意识一共分为了三种类型:第一种:过度忧国的忏悔意识;第二种:荣辱感的忏悔意识;第三种:性格矛盾的忏悔意识。拥有这几种性格特征的文人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他们的忏悔意识,他们把文学作为主要的发泄途径,通过心灵的修正达到超越自我的伟大目标。
(一)过度忧国的意识
当主体经历了失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往往是非常强烈的。比如古代文人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强大的爱国思想,他们认为知识是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途径,所以当他们没有通过自己的知识达到爱国的理想和抱负时,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然后他们便会把这种自我的忏悔意识在文学中抒发出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对自我的救赎,同样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警示。
(二)荣辱感的忏悔意识
荣辱感意识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内心深处会出现一种自责和内疚的感受。这种感觉来自于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这种忏悔意识就是对自身行为进行的一种谴责。耻辱感往往会出现在古人的文化思想当中,比如在孟子的文学作品当中就有对人的道德、人的本性进行论述,后来其他的文学思想者也会把这种荣辱感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
(三)性格矛盾的忏悔意识
在我国的历史封建时期,知识分子的性格都是十分敏感而细腻的,而且古代文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他们要比普通人经历更多的坎坷。当时的知识分子内心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但他们也充满了斗志,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作为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志向去为国家做出一些伟大贡献。
二、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表现
因为忏悔意识的历史非常久远,内容也非常丰富,所以忏悔意识也会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我们以两种表现模式具体说明。
(一)忏悔意识在道德方面的重要体现
忏悔意识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就说明主体没能达到伦理道德上的要求,因为破坏了道德的标准而产生了一种极度懊悔的情绪,在当时的历史发展时期,道德和人性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人性是本着自己最自然的欲望进行的一种体现,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自然,不能以善恶的标准去对它进行约束,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伦理道德就和人性的本质发生了冲突,人们会把善恶作为评判人性的重要标准,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按照标准去做事。
(二)忏悔意识在超越方面的体现
超越的忏悔主要体现在主体在没有违背法律或者道德标准的前提下,自己的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一种潜在罪恶感,他们认为自己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了伤害,所以在心理上他们认为自己需要去赎罪,比如在儒家思想中,这种罪恶感意识是普遍存在的。另外,像我们所学过的《道德经》中老子有一句话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忏悔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不能只享受因权利而为自身带来的富贵和荣耀,也应该通过权利和地位为自身带来屈辱感,用通俗话来讲就是当国家发生了任何灾难自己都要义无反顾的去承担。这种意识就属于超越层面的忏悔意识,这种忏悔意识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完美追求。
三、总结
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发展是十分丰富的,而且无论是在道德标准层面还是在超越层面,它都发挥着很强的推动性作用。本文主要对忏悔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和形成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笔者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忏悔意识的主要存在原因就是在封建社会时期,那些文化知识分子想要实现目标理想但又不能违背世俗规律下所形成的这种矛盾、懊恼的情绪,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自我忏悔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杜曼·叶尔江.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J].甘肃高师学报,2009(06).
[2]吴潜涛,杨峻岭.中国传统耻感思想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3]杨雪梅,肖红.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