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始终是教师教学的研究核心,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学案导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关键词】学案;教学效果;个性化
传统教案较多考虑的是如何把课本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使得教学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案应运而生。学案导学要求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理解、消化和处理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每堂课的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再利用学案作为导航,让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帶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实验证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确实能集中体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具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却将学案设计成了题案,为了给学生展示变化多端的题型,一份学案的题型除了课本上有的还要加很多其他相关题型。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学案导学应该是打开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方案,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拐杖”,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各取所长,因人而异,个性发展,才能发挥学案导学潜在的效能。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学案导学的个性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专利,不同教师应建构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渗透到导学案的设置当中,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比如物、化、生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模式,基本方法如下: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围绕中心对话引导与设问;第二,学生提出假设,小组讨论设计破解猜想;第三,推理验证假设,学生展示自己获得的结论;第四,总结完善提高,师生共同总结修正自己的结论。当然,该模式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教材体系,掌控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因势利导,要允许学生出错,在错中悟理,打开思路,鼓励创新。
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特征,对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学案导学,对不同课型、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学案方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改的起点与归宿是学生,让学生参与课改,在课改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兴趣和要求,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适应不同个性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提供辅助材料,给有需要的同学以适当的帮助,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创新,可以让学生揣摩出题用意或意图,以激起学生的疑问,或将所学内容打乱顺序进行重新编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将课本同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资深教育专家魏超群教授说,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理科教学文科化,把文科教学理科化。这指的是在理科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烦琐的定理公式用文科常用的形象生动而精练的话总结出来,便于学生记忆;而在文科教学中,则运用理科教学常用的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去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案导学中,可以将理科生涩难懂的定理和结论用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而将文科繁冗难记的知识点用理科思维进行归纳,以便于记忆。当然,优秀的学案要求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之前,就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清晰明了地设置个性化学案,培养学生自悟、反思、合作、探索、争辩和设问等能力。
学案导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非常明了,并懂得兴趣是思维的入门,动机是思维的起点,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