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与应对策略探析

2018-09-14 11:00苗静宇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应对策略大学生

苗静宇

摘 要:手机依赖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表现,阐述了手机依赖的危害,剖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客观、个体、家庭等因素,并针对形成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以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手机上使用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应对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4G和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手机成为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终端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发微博、聊微信、浏览网页、移动支付、收发电子邮件、玩直播等满足娱乐和生活的需求。根据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在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99%以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1]。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易于接受新事物而心理发育不成熟等特点,使他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成为了手机依赖的高危人群[2]。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约为15%-40%[3-5]。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族”群体,走在路上,边走边低头玩手机;教室里,坐在靠后的座位低头刷手机;寝室里,晚上熄灯后,几乎每个床头都闪烁着或明或暗的手机荧光;睡前玩手机,醒来第一件事看手机已成为一种习惯。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还严重破坏高校的教学秩序。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表现

手机依赖征(Mobile Phone Dependency),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属于一种精神心理疾病[6]。手机依赖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网络、游戏、聊天、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7]。与传统网絡成瘾相比,手机成瘾具有隐蔽性和广泛性,并且对个体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又一大杀手[8]。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手机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快捷,但过度使用手机产生手机依赖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危害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个体容易产生睡眠障碍[9],当代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压力,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10]。另外,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肌肉酸痛、眼睛干涩等身体不适症状。手机依赖还会导致其社会功能的部分丧失,如逃避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完成任务的效率降低,而且伴有高度的焦虑、失眠症状以及抑郁[11]。

(二)降低大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受到了阻碍。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不是积极开动脑筋,而是“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直接获取现成的答案。长此以往,大学生只会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手机的过度使用正在侵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手机功能不断推陈出新,无疑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若不加以善用,则会损害大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弱化人际交往能力

手机在扩大社交面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手机依赖者在多种场合下都只顾低头玩手机,脱离了具体的人与环境,忽略了与同学、朋友、亲人的现实交流,无法建立起现实中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手机社交的过度使用,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较多的孤独感和焦虑体验,感觉自己被他人孤立和不接纳,害怕与人交往,担忧在公众场合出丑,选择自我封闭,不参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弱化。

(四)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通过手机,大学生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各种信息,这种信息来源多元化、复杂化。尽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严格审查,但仍有一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介肆意传播。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某些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选择阅读负面信息并转发扩散,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可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形成歪曲、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破坏高校的管理制度

课堂管理上,不少学生上课时不停“刷手机”,浏览网页、聊天、打游戏等,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听课质量。另外,高校教师多会将课堂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利用手机应对教师,点名开始后迅速通知旷课学生前来答到,学生借助手机实现“成功”逃课。在考试纪律上,高校三令五申诚信应考,但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搜索答案,或将参考资料存储到手机上,考试时拿出手机查阅。更有不法分子利用手机作弊谋取利益,如建立收费QQ群,学生付费入群后可于考试时将试卷拍照上传,群主回传答案。上述行为严重削弱了高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破坏高校的日常管理。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手机功能日新月异,手机已成为人们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作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在手机多样性使用方面更为活跃,如出行订票、线上购物、查询资料、线下各类移动支付等,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便捷及时地满足自身各种需求。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大学生可以实现社交需要,视频和游戏软件则可以满足娱乐需求,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世界里,不能自拔。手机使用像一把“双刃剑”,手机智能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选择和方便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囚禁”于手机之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的依赖程度。

(二)个体因素

心理学研究者从人格特征、情绪体验、生活事件等多方面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刘勇等[12]和黄海等[13]调查结果表明,外倾性及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使用频率更高。此外,高感觉寻求也容易诱发手机依赖。研究还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孤独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14]。

(三)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为溺爱型、父母的强制程度高、父母有吸烟、酗酒不良嗜好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较高。家庭氛围融洽,父母的信任支持程度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低[15]。溺爱型的父母一味地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不懂得让子女学会克制,致使子女自控能力差,而使其手机依赖的发生率较高。大学生难免对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的父母产生反感,宁愿选择依赖手机与他人交流。父母的强制程度高,子女可能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能依赖手机寻找乐趣,消磨时间。家庭氛围好的大学生与父母关系融洽,愿意多花时间与父母交流,从而减少了其使用手机的频率;而父母的信任支持程度高,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形成自我克制的好习惯,其发生手机依赖的可能性较小。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措施

(一)提升社会关注力度

大学生辨识能力弱,易被有害信息误导。因此,应完善网络法律体系,使网络运营、监管文明有序、有法可依。实施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对移动服务商的严格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比如国家广电总局和网信办对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的整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恶俗内容对大学生的冲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技术上实现对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过滤程度,改进手机拦截错误、虚假信息的功能。相关部门应多管齐下控制良莠不齐的信息,为大学生营造绿色安全、健康和谐的手机使用环境。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宣传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手机依赖的严重后果,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增强防范意识,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学校还可以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帮助大学生建立对集体的认同与归属感,避免产生孤独感,降低手机依赖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合理应对压力与负性情绪,而不是沉迷于手机网络逃避现实烦恼。

(三)营造融洽家庭氛围

父母应努力营造融洽家庭氛围,帮助子女减少对手机的使用依赖。父母应在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并及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即使子女上了大学,父母也应保持和老师、同学的联系,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手机使用情况,必要时给予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父母是最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做为家长要正视并积极帮助子女摆脱手机依赖症,可以鼓励其多与外界接触,通过完成目标充实生活,抵御对手机的依赖。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更需要的是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培育兴趣爱好,如大学生可加入适合自己的学生组织、兴趣协会、艺术团等,投入到专业学习、体育活动、志愿服务、课余兼职等有益活动中,以转移对手机的关注度,进而改善手机依赖症状。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调控能力。遇到挫折时,不能将使用手机作为慰藉,可通过自我调适、寻求帮助、合理宣泄等走出情绪低潮期,同时,要正视手机使用的利弊,摆脱盲目依赖,形成合理、科学的手机使用态度,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依赖所带来的诱惑。

综上所述,手机的过度使用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己等多方面形成合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造成的消极影响。由此,大学生才能养成科学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实现成长成才梦。

参考文献:

[1]逄方圆,宗宇.新环境下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危害分析及应对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4,(7) :94-95.

[2]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3]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 3) :447-450.

[4]周扬,刘勇,陈健芷.大学生自尊和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 7 :1032-1034.

[5]牛晓丽,李宣珠.宁夏地区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4):607-609.

[6]師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7]徐华,吴玄娜,兰彦婷.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16( 1) :26-27.

[8]葛续华,祝卓宏.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5):830-832.

[9] 沈愁,戴静,周逸,盛祺,王战,蔡思浩,华亚芳,许岩,陆荣柱.江苏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708-710.

[10] 耿立国,夏聪聪,孙国仁.徐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89-1091.

[11] 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d/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0-192

[12]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4,35(7) : 995-997.

[13]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3,34(4) : 414-416.

[1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学校卫生, 2012,26(1) : 66-69.

[15]苗苗,杨轶男,胡晓斌,陈媛等.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医,2018,32(2):81-86.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应对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