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乡村游憩规划的价值和意义研究

2018-09-14 10:38李锦林狄红霞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6期

李锦林 狄红霞

摘 要:基于优质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加上交通的便利性,环城乡村游憩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热衷的游憩方式。通过广泛调研,剖析环城乡村游憩的成因,认为良好的乡村游憩对于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发展乡村文化以及改善市民游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城乡村;游憩;价值和意义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海口市环城乡村游憩带规划设计研究”(HNSK(YB)16-145)。]

一、前言

乡村地带相对城市区域来讲,拥有优质的自然环境和有别于城市的自然景观和资源,同时由于交通上的终端性和较少的经济活动,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风貌独具的建筑遗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俗民风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这些游憩禀赋是作为游憩地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和傳统村落,是城市居民短时户外游憩的热门地带。随着人们游憩观念的改变和对健康生活的内在追求,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薪假期的增多、交通工具的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的发展等外在因素,环城乡村游憩越来越得到各类人群的关注。

二、 环城乡村游憩的成因

环城乡村游憩是城市居民游憩的重要方式,与城市内部游憩共同构成了人们游憩的全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变城市内部游憩缺陷和供给不足的游憩类型。游憩虽然在《雅典宪章》中定义为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但在现实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游憩的发展较之居住、工业、交通这三大功能显得有些式微,在以经济建设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点的政策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异常珍贵,城市内部各类游憩场地和设施,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新月异的游憩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游憩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为经济建设让步,使得市民城市游憩活动的开展显得捉襟见肘。

从政府公共职能角度来说的,游憩活动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游憩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为目标,在强调发展效益的主导观念下,政府没有花专门的精力关注城市游憩系统的质量,导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缺位。另外由于部分游憩活动具有产业功能,能够带来城市游憩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游憩产业开发商与企业只关注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产业部分,很难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关注游憩系统的整合,受极差地租影响,投资与产出之间,企业还得谨慎考虑投资的风险。基于此,无论是政府在城市公共游憩场地和设施建设上的无奈还是开发商的利益为上的先天属性,都导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城市内部游憩活动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

事物一旦产生瓶颈,必然需要找到另外的出口,市民在城市内部难以找到满意的游憩场所,必然会找寻其他方式来进行游憩活动,那么乡村是最好的去处。首先,乡村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别是一些历史遗产丰富的传统村落受到政府的关注,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其次是极差地租影响,离城市越远,级差地租越低,投资压力越小,作为产业发展的游憩活动,开发商也倾向于往环城乡村地带发展,当然也不是越远越好,而是还要考虑市民的出行成本。因此,环城游憩带是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游者达成的一种妥协。近城区域的乡村是市民进行游憩活动的频发地带,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游憩选择和游憩质量,是城市内部游憩活动的重要补充。

三、环城乡村游憩有利于提高市民游憩质量

乡村游憩能够改善城市人群的游憩方式,提倡健康的休闲观念。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国内学者针对各大城市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游憩场所偏好方面,虽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对城市游憩场所的偏好不同,但整体上而言,向往乡村田园的比例较大。陈渝(2012)对许多学者在市民游憩偏好方面的调研数据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城市居民对自然类游憩场所的偏好程度最高,反映出由于城区环境不断恶化,现代人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心理诉求越来越强烈。而这些游憩动机是基于大都市居民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和长期在远离大自然的环境中生活、工作特点,从而向往带有浓郁自然情趣以及休闲健身或具有高雅情调的游憩场所。

在影响市民游憩的要素中,消费水平和文明程度是内因,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两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自身健康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注重。WHO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观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户外活动不足是当今城市居民重要的健康问题。乡村优质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乡村游憩规划可以为市民户外活动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场所,有利于人们在工作压力之下,更有效地消除负面的情绪,改变枯燥单调的生活,使市民不拘于室内或城区打发闲暇时间,对改善市民健康有重要意义。

四、环城乡村游憩有利于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游憩本身就是在一定求异动机驱使下的行为,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差异性是乡村游憩的重要前提,也是乡村游憩的主要驱动力,市民可以在乡村观赏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景观,也可感受到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民风。

以海南省为例,海南城市人群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岛外观光客等,其中以公务员及白领人群为主体,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而且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其他人群也在时间上、接受新奇事物上、消费能力上均有巨大的潜力。乡村固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合适和规划创意佳的游憩活动设计,对城市居民极具吸引力,通过游憩消费,能够大幅度提升乡村经济。

基于游憩本身的公共社会效益,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游憩项目都是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恰恰相反,一些不需要多少投资,也不需要太多改变的乡村自带的一些属性,如独特的乡村地形地貌景观、民俗农事活动景观、传统建筑景观、动植物景观等等,本身就与城市景观形成巨大差异,人们在此环境中或观赏游历,或参与体验,均可带来不同程度的游憩效果。而乡村游憩规划的任务是在此环境中,嵌入式的加入方便游客观赏游历和参与体验的必要设施设备,这是游憩规划最基本的功能。当然我们不排斥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游憩活动的设置,一些体验程度高、游憩满意度高的项目,游客是愿意付费的。

但无论是付费游憩项目还是非付费游憩项目,只要对游客构成足够的吸引力和满意度,那么必然带来游客的重游意愿和口碑相传,带来乡村旅游的人气。只要有足够的游客量,一些基本的游客需求必然产生,如餐饮、住宿等,另外一些农特产品也会对城市人群产生吸引力,购买行为的产生会带来经济效益,诸如此类的购买行为,有利于激活乡村的经济活力,吸引村民在乡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如农家乐、民宿等。

五、环城乡村游憩可促进鄉村文化传承和繁荣

在长期的乡村调研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农业经济的萧条,由于传统农业生产产值低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极少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乡村出现大量空巢现象,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儿童成为乡村主要的常住人口。这是中国乡村令人担忧的一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至少有两个,其一是,农业生产的废弛,在一些农村,许多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就算有耕种的也是许多年老的农民。其二是,农业生产的废弛带来的是数千年农耕文化的渐渐式微,这里不仅是传统农业生产本身的式微,恰恰相反,传统农业最终还是会被现代农业替代,耕地不会无止境地荒芜下去,但由传统农业生产衍生出来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风习俗、传统手艺、民间艺术等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类传统,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持续传承下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一些机构在致力于这些文化的保护,如各级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这些大部分都是针对一些具有显著影响并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保护,而一些隐藏于各地域百姓生活中细节末梢的传统文化是无法面面俱到的。这些可能细到一句俗语,一个器物的使用等等,弥漫于人们生活角落的文化传统,随着农村人口暂时或永久性流转到城市,这些文化传统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不出意外,一段时间后这些传统终将会泯灭于岁月之中。

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最终身份的认同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有深厚积淀的文化。乡村游憩不仅关注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对于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同样深切关注,一方面乡村游憩规划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并以某种形式进行宣扬和保护,使其继续在民间流传,并最终实现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基于乡村游憩带来的经济效益契机,最大程度将村民留在本土,保留传统生活状态的同时,依附于乡村游憩带来的经营机会,获取高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使进城务工不再是唯一选择,最大程度保留完整的人口结构,农村人口不再断层,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是城市居民从事乡村游憩的驱动力,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渴望在乡村地域见到真实的乡村面貌,那么有了游客的关注,一些乡村传统文化保留的意义更为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乡村游憩和乡村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说的具体点,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吸引市民来带乡村进行游憩活动,而乡村游憩带来的关注度和经济机会必然促进乡村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乡村游憩的发展,各类人群的关注和参与,必然对于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活力,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04).

[2]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何雨,刘顺伶.城郊游憩带形成及其系统结构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02).

[4]王荻.大众游憩方式的转变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5,(08):19-25.

作者简介:

李锦林,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

狄红霞,海南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