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察雅烟多扎西央庆寺嘎儿羌表演的艺术特征

2018-09-14 11:00旺堆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面具舞蹈

旺堆

摘 要:西藏寺院中祭祀性舞蹈“嘎尔羌”。其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而后在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采藏族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藏族古鼓舞和苯教仪式中的狮、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式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今天“羌姆” 根据举办时间和内涵的不同也展现出不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而察雅烟多寺“嘎尔羌”传承由四世德莫法王昂旺格列加措创立的“德莫古羌”。

关键词: 嘎儿;羌姆;面具;舞蹈

一、引言

西藏原始的本土原始拟兽舞等为藏族嘎尔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土壤。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本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崖画中,除凿刻有大量的动物图腾外,还以质朴的手法勾划出戴面具者的舞蹈场面。据藏文史藉记载:公元六世纪的朗日伦赞时代,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产生,而且相当活跃,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入宫廷,与舞蹈相结合的“鲁”体民歌和苯教摇鼓作声的巫舞,“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到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为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也出现于此时。可见藏族面具艺术是在古代巫文化的祭祀仪式中,在土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的表演中而进入初创期的。<敦煌文献>记载:“强壮男子身着王袍、苯教巫师身着王袍以舞蹈形式为君主驱邪”。《西藏王统记》记载公元779年,在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采藏族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藏族古鼓舞和仪式中的狮、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式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 公元八世纪末,堪布寂护、莲花生、法王赤松德赞派使者在萨霍尔迎请达巴拉王时,“同时迎请来绿松石天然长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及犀牛皮神像面具,水晶狮子坐骑等”,并供奉于桑耶寺。据文献记载,现供奉于萨迦寺的传说中“会飞的黑色依怙面具”是900年前由一位印度师祖作为吐蕃的加持神赠给大译师仁钦桑布的,后来又转传给 “萨迦五祖”中的貢噶宁布,而成为萨迦教派备受尊崇供奉的天神,也是萨迦“羌姆”面具的主要形象之一。这是有记载的最早引入的外域面具。藏族护法神祗面具艺术集中了文殊菩萨的智慧,观世音菩萨的礼德,金刚手菩萨摧伏魔怪的威力,以实现扶正压邪,弘扬佛法大德的教寓。“羌姆”面具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受到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汉地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优势的营养,更促进了“羌姆”面具艺术发展的多样化、系统化和程式化。公元十一世纪,阿里古格王意希沃、降曲沃二人创建托林寺,从印度梵文译了许多佛教密宗经典。大译师仁钦桑布按照续部精神,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羌姆”金刚舞种的内容和形式。

格鲁派跳“羌姆”则始于1645年,由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主持,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到了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则在布达拉宫德阳厦广场举行,后发展到全藏格鲁派大小寺院,盛况空前。藏历火鼠年察雅七世罗丹西绕在十五岁时赴拉萨学经时按照护法的指示,将拉萨丹杰林寺由四世德莫法王昂旺格列加措创立,后由九世德莫法王洛桑土登吉美加措改良的“德莫古羌”于公元1754带入察雅。

二、嘎尔羌表演中的艺术特征

“嘎尔羌”属于法舞,由舞者手部法印为主以十六种平和的动作来体现对佛祖进贡的嘎儿舞和通过十二种严肃威慑的动作来达到去除病魔、邪恶的羌姆舞组成。

在嘎尔羌表演中由面具艺术、服饰、舞蹈、法号、和观众的诵经艺术组成。

(一)面具艺术

藏族土著先民的绘面、绘身习俗,是面具艺术的初期形式,据史料记载,位于藏区东部昌都一带的东女国“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可知藏族先民最晚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了绘面习俗,而且已掌握了不同色彩的矿物颜料涂面美饰的方法。

至吐蕃时期,这种面涂赭色之风在藏地已十分普遍,还远传到唐代中原长安,成为都城贵妇丽人争相效仿的美饰时尚。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兴起,使藏族“羌姆”面具艺术脱颖而出,并发展形成体系。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诸部,建立了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吐蕃王朝帝国。他广纳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优势,大力倡导兴佛安邦、发展生产的强国策略。在当时松赞干布为颁布“十善法典”而举行的盛大庆典上,就曾表演过戴上狮、虎、牛、豹、马、鹏面具起舞的土风舞。

藏族面具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其色彩具有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运用抽象、象征、比喻等手法给色彩赋予了性格化特征。每一种面具颜色代表一类较固定的角色。

白色象征纯洁、高尚、温和、长寿,故扎西雪巴面具用白色山羊皮制成,表示长寿无恙、智慧广博等

白色也表普通男性;

黄色象征广博、神圣,代表上师、高僧;

蓝色象征坚毅、勇敢、沉着,表大鹏、猎人、渔夫;

红色象征热烈、权力、正义、奋进或智勇,表国王;

浅红色不如红色纯正、故表国王身边的大臣;

绿色象征生命活力、胜利、功业、成就、德性、表女性;

黑色在藏戏中象征邪恶、罪孽、黑暗、反面人物,而黑色在“羌姆”面具中则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其中最为典型的烟多寺护法神祗面具艺术集中了文殊菩萨的智慧,观世音菩萨的礼德,金刚手菩萨摧伏魔怪的威力,以实现扶正压邪,弘扬佛法大德的教寓。察雅寺“嘎尔羌”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受到来自印度、尼泊尔和汉地文化的影响。这些外来文化优势的营养,更促进了“羌姆”面具艺术发展的多样化、系统化和程式化。面具中的“犀甲护法神”头身巨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一副凶恶相。造型上追求夸张、变型、大体量和色彩浓艳、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

(二)服饰艺术

服饰有独特的形式美,对于颜色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情感,其中最常用和尊崇的主要有白、蓝、黄、红、绿。这五色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蓝色象征天空、静穆、深远;白色象征云絮,洁净、清纯;黄色象征土地,富有生气与活力,是光明和希望、富贵和丰收的寓意;红色象征火焰,充满热情和勇敢的力量,在藏地提到红色自然会想到袈裟,信徒们把红色作为所有颜色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色,表示他们的超俗、不求外表、但求精神境界的完美愿望;綠色象征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在藏民族中具有一种“平民色彩”,它更接近大众、生活、广大农牧区和自然。这五色与青藏高原的纯净和神秘形成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的黑色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一种概念非常复杂的颜色,但一般赋予黑色“黑暗、恐惧、野蛮、反面、邪恶、非正道”等种种贬义的指涉。羌姆服饰的审美特征、心理文化特征、思想礼仪特征,对于藏族而言它们不仅是为美而创造的,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涵这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以集体无意识的传承方式传递下来的文化而且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藏族服饰既仍保留着古老原始文化的痕迹,也揉进了许多近代文明的因素,藏族宗教对于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刻的

(三)舞蹈艺术

察雅寺“嘎尔羌”也叫“董羌”,意为跟着法号的节奏跳舞,其主要决定节奏的为大法号。

羌姆本身不是一般的舞蹈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仪式,其目的是宣传教义,“驱魔逐鬼,拔除不祥”。主要是显示佛法的威力。跳神时出场的法王和犀甲护法神等,皆呈愤怒狰狞之态,做出各种降妖的舞姿,表示以武力消除佛教徒们修习正法时的种种不正确方式,降伏一切危害佛教的邪魔外道。魔有内外之别,鬼怪、行为不善者,可视为外魔;心存不轨、凡心未净、体内生病,可视为内魔。护法神对内外魔均有镇慑作用。跳神面具那恐怖的外形,给人心灵以震动,给品行不端者以警告,给体内生病者以刺激,同时唤起相关的愤怒,以战胜疾病。是以净化人的心灵为终极目的,降魔除妖,摧毁敌人,只能理解为理念的、人格的,不必有其实体。

表演羌的喇嘛去做各种暗示给人的动作,观看跳神的喇嘛视其为神的附体或神的替身。所以在跳神会上,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带有强烈的、特殊的感情,意在驱逐不净,绝非轻松的娱乐。羌姆演员除学习佛教经典和戒律外,还要专门练习跳神舞步。舞步都是按照密宗教义设计的,程式非常严格,一招一势都表达一定的含义,演员不能随便表演,绝不允许演员临场发挥。

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是形体美、韵律美以及动作的和谐运用,藏族舞蹈强调跳舞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羌姆表演作为本土文化的升华它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亲和力势必会从民俗民间舞蹈形式中吸取营养。羌姆所包含的舞蹈特质,必然会留下民间的痕迹。民间舞蹈中“颤”“开”“顺”“左”“绕”等舞蹈动作在羌姆中若隐若现,“鹿舞”“骷髅”等结合摇头的腰部侧腰、下后腰等动作完美体现。

(四)音乐艺术

察雅寺羌姆表演其主要乐器为筒钦,在藏族地区已有1100多年历史,16世纪又随藏传佛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通体铜制,由上中下3节套接而成,不用时可将上中两节收拢到下节号管中。筒钦有大小两种,小者长150厘米左右,大者长350厘米左右。西藏萨迦县萨迦寺保存有一支珍贵的银制筒钦,长346厘米,喇叭口径28.5厘米。青海玉树当卡寺的小筒钦最短,仅长131厘米,喇叭口径14厘米。内蒙古喇嘛寺院的毕利较为长大,有的竟达495厘米,喇叭口径30厘米,可谓筒钦之最。演奏筒钦时,一僧侣双手扶持筒钦上节,两唇紧贴号嘴送气发音。在寺院里多将喇叭口置于地面、木架或经堂顶层正面的矮墙上,在广场或行进中演奏时,则由另一僧侣手提绳带或肩扛喇叭口站立或行进。每支筒钦可发3个乐音,音高不一,音量洪大,音色粗犷、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一种所向无敌的气势。每个寺院最少都有一对筒钦,察雅寺有两对。贯穿于羌姆活动中吹奏,在迎接羌姆表演和高僧后多使用两支同时演奏来为羌姆共节奏使用。偶尔与嘉令、神鼓、布哉等乐器一起演奏。非常悦耳壮观、气势宏伟。

(五)观众颂唱艺术

咒语与祈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就早已出现。察雅寺观众在观看跳神时会以悠扬伤感的旋律颂唱六字真言,以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怀念及为他们往生净土的祈祷和对众生平安祈福。

三、结语

察雅寺“羌姆”艺术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群体艺术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它用真实的写照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也记录了藏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它以特定的艺术表达语言,独特的民族民间地域风格和乡土艺术魅力,成为藏族人民乃至世界上其他地区和民族交口称道的艺术奇葩。羌姆不仅保留在藏传佛教各不同教派的寺院中,并遍布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分布区。在与西藏毗邻的锡金、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孟加拉国、原苏联东南部流传蒙古喇嘛教的广大地区,都有这种舞蹈。90年代以来,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已积极考察挖掘,认真加工整理,将羌姆中的某些部分搬上舞台,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赏。但是,作为罕见的藏传佛教宗庙祭祀舞蹈,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面具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冰上舞蹈搭档
面具
神秘的面具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