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和实现之道

2018-09-14 11:22洪大用
人民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发展

洪大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建构;既有亘古不变的基石,又有不断拓展的内涵。全面深入理解美好生活及其实现条件和机制,是更好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

全面把握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征

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是我们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紧紧抓住制约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改善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深刻分析社会矛盾的演化规律,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推进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

美好生活是民生发展的新要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严重制约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温饱问题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3600多亿元人民币,农村贫困人口占比达到97.5%。不能有效解决温饱问题,也就谈不上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物质丰裕基础上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201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82.7万亿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需要的新变化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体现为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体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单纯的物质满足已经不能带来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美好生活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人本性与人民性。一方面,美好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突出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美好生活。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美好生活既体现为客观的生活条件,比如收入、教育、健康、环境质量等,又体现为个人或群体对于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和建构。三是一致性与多样性。基本的物质保障是美好生活的共同基础,每个发展阶段也都有某种美好生活的标准,这反映了美好生活的一致性内涵。但是,由于个人和群体社会身份地位、需求满足层次与文化价值观等的多样性,美好生活的实践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四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美好生活直接表现为个人的生活建构与实践,但是这种建构与实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每个人的发展总是以他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条件。

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需要继续奋斗

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并不是继承性、赐予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广大人民的努力工作,创造了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并催生了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新需要。2017年,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组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状况的数据,中国劳动总量和劳动参与率都排在世界第一位。其中,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6%,相比之下,美国65%、日本58%、印度55%。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大规模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靠的就是广大人民只争朝夕、艰苦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依然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在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择其要者,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升人力资本。一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二是重视心态引导,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三是高度重视培育社会资本,增进社会互信,优化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合作,在有效社会合作中创造美好生活,并使良好的社会互信、合作氛围和安定团结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四是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保障收入安全,不断加强物质资本对美好生活的支撑作用。

在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保障。特别是,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确保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各项权利,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不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在持续发展中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终,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美好生活与中国梦同向而行

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就没有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这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凝聚了全体人民,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指引着人民前进的方向。经过长期奋斗,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由此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也越来越让全体中国人民赢得世界尊重,充满民族自豪,这本身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持续的奋斗,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正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党才赢得了民心、汇聚了民力、开启了民智,推动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人民能否享有美好生活是衡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否实现的实质性标准。人民是富裕的、健康的、积极的、创造的、幸福的、团结的,人民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尊严、有素质、有力量,一个国家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国家,一个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美好生活与中国梦同向而行的政治保障。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面向新时代,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将使我们党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中开创美好生活新局面,满足美好生活新需要。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发展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