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互联网巨头们的多事之秋。
今年,我们看到的问题有小米炸雷、滴滴命案、强东疑似性侵、自如甲醛风波等。除了刘强东算是个人问题外,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印证着那句话——资本的积累,都是血淋淋的。原本性感、开放、亲和、令人向往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展现出嗜血獠牙和肮脏残酷的一面。
残酷是有理由的,不论是监管、资本、价值观,处处都给企业动作变形埋下了祸根。
前几年,有关部门对互联网监管缺乏配套措施,监管往往落后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进展,大量互联网业务在违法边缘行走,业务自一诞生,就带有原罪和隐患。
有人说,滴滴是做着“收编黑车”要挟政府的生意。还有人说,摩拜、ofo就是利用社会公共区域为自己牟利。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可,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在监管空白处做生意,社会改造成本必然是最高的,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是最复杂的。
监管仅仅只是一个维度,互联网行业竞争太过激烈,投资机构的嗜血、竞争对手的压力,逼迫互联网企业一直处于“战时状态”,缺乏“慢下来”的机会,企业治理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太高。
滴滴到现在都没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饿了么上无食药资质的“黑外卖”也还存在,自如没有完善的甲醛处理方案,共享单车诞生已久,却仍未能解决资源浪费、单车损耗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创业一开始就应该处理好的,但中国互联网太信奉“先干再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企业并没有时间真正去花心思治理,而是坚信扩张才是第一要义。
价值观问题和企业领导人的个人问题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出现问题时,领导者往往躲在背后,公关部门在外面焦头烂额。双创和互联网浪潮让互联网企业领导者缺乏敬畏之心,以为在资本军火的武装作用下无所不能,缺乏对人的尊重。
美剧《新闻工作室》里有这样一句话:遇到公关危机,是因为你本身就有问题。可有些公司在面临质疑时,第一件事情不是整改,而是删稿,避免负面传播。滴滴命案一开始我本看作个例,甚至认为滴滴因此被抵制有几分无辜。但程维、柳青毫无诚意的道歉信,滴滴员工穿着“合作共赢”的广告衫拎着保健品去看望家属,这两件事彻底让人绝望——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这些互联网巨头似乎仍然没能学会该如何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吴俊宇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