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篇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2018-09-14 03:39:10付慧敏
关键词:语言学语篇语法

付慧敏,战 菊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汉语语篇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章学对文章章法的分析,真正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篇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方面,汉语语法研究自身的发展将语言研究扩展到了语篇领域;另一方面,西方语篇分析理论的引介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汉语语篇研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汉语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有必要对这三十年来语篇研究的情况进行回顾与反思。以往曾有一些学者对汉语语篇研究的情况进行过总结和分析,如郑贵友、聂仁发曾对汉语语篇研究的发展历程做出过比较详细的论述,但他们主要考察的是语篇研究的著作,较少涉及期刊论文的研究情况[1]40-48[2]40-45;田然综述了语言学核心期刊上的语篇研究论文,但他研究覆盖的截止年限仅到2004年,未能很好地反映近十几年来语篇研究的新变化[3]51-55。鉴于此,本研究聚焦1987—2017这一时间段,选取目前CSSCI汉语语言学10种核心期刊*2017—2018年CSSCI来源期刊索引的汉语语言学核心期刊共13种,除去《古汉语研究》《方言》和《民族语文》等和我们研究内容不相符的3种期刊,本研究选取了剩余10种期刊作为本研究考察的文献来源,具体包括《汉语学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当代语言学》《当代修辞学》和《语言文字应用》。文献的截取时间段为1987年1月—2017年9月。由于《汉语学报》和《语言研究》分别创刊于2004年和2002年,因此这两种期刊上的论文检索均从创刊之日始。作为语料来源,对汉语语篇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问题取向和研究方法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分析语篇研究发展流变的原因和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汉语语篇研究的主要视角

语篇通常被定义为大于句子的、意义连贯的语言单位,有时也称为话语或篇章。一般认为,话语主要是口语语篇,篇章主要是书面语语篇。但在汉语中也常出现用话语指书面语篇的情况。本研究用“语篇”来表示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在内的所有话语和篇章研究的内容。因而我们分别以语篇、篇章和话语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经过主题相关度和排重检查后共获得论文191篇。我们以这些论文为依据,将汉语语篇研究分成三个阶段,概括为四个研究路径:语篇本体研究、大语篇研究、语篇应用研究以及语篇理论引介与综述。详见表1:

表1 汉语语篇研究的主要视角(篇数)

(一)语篇本体研究

汉语语篇本体研究是语法研究在语篇领域的深化和扩展,始于对汉语字、词、句在语篇中配置和功能的研究,后又不断扩展到比句子更大的语篇单位。根据篇章语法范畴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微观篇章语法研究和宏观篇章现象研究。这两类研究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渗透,微观语法范畴在语篇中的分布和配置满足了语篇连贯的需要,从而为信息流动、话题推进组成更大的语法单位乃至篇章提供了条件;反之对宏观语篇现象的分析又会涉及一些微观的句法结构,如回指、从属关系和小句的结合等。

微观篇章语法研究是汉语语篇研究中开始最早、最稳定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与句法研究的关系也最为紧密,主要采用的是从句法问题入手的研究模式。在我们收集的论文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文章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且在本体研究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这类研究主要关注词、词组、构式和句式在语篇中的配置和功能。其中一类研究将句法研究的结构范畴迁移到语篇,从篇章衔接、语义功能、话题标记等视角分析某一结构的篇章功能,或其词汇化、语法化的功能演变。这类研究涉猎的语法范围广泛,从汉语的某个词类、指称成分、体标记和数名结构,到具体的连接词、语气词、元话语、构式和句式。另一类研究则在句法结构范畴的基础上扩展了语篇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如语篇构式的提出,超越了以往构式研究主要针对短语和句子层面的局限,探讨了语篇构式和句法特征之间的制约关系[4]50-55[5]30-33;括号元话语的篇章功能分析丰富了以词汇元话语为绝对主导的话语标记研究[6]20-32;图像介入语篇后指示词功能变化的多模态研究则体现了新媒体语篇图像介入的新特点以及语言学方法的与时俱进[7]64-75。

微观篇章语法研究发端于传统的句法研究,尤其是当句法研究对许多结构问题的解释遇到瓶颈,句法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句法与篇章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试图在句法研究中引入语篇的概念来解释在句子层面解释不了或解释得不够全面的语法现象。例如,长期以来对汉语体标记了1[注]在现代汉语时体助词“了”的研究中,主流观点认为有两个“了”:了1和了2。了1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用于句末,肯定事态出现了或即将出现变化,具有成句的作用。的研究主要在句子内部处理,近年来了1被认为具有核心的篇章功能,而且这种篇章功能体现在篇章的各个层级。有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时间推进的角度对了1的篇章功能进行考察,弥补了我们以往句法研究对这个语法范畴认识的局限[8]367-376。可见,微观篇章语法研究具有至少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句法和篇章之间是一个界限并不明晰的连续统。一个语法范畴不仅在句内发挥作用,也在句外参与篇章建构。我们的很多语法研究可以到篇章中寻求解释;二是揭示了篇章中的功能和语用等因素对句法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往语法研究将研究范围锁定在句子之内,忽略了这样一个语言事实:句子的形式可能受到句外因素的影响。汉语缺乏印欧语言精细的形态标记,因而更依赖句子成分的相对位置、句间指代、助词等手段表示句法结构和篇章关系。微观篇章语法研究突破了句法研究的壁垒,将语法研究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研究并未将篇章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篇章不是焦点,只是语法研究的背景而已。相比之下,宏观语篇现象分析则将研究重点彻底转向了篇章。

宏观语篇现象研究围绕语篇结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语篇现象展开。语篇结构研究主要探讨语篇的体裁结构、层级结构和组织模式等,也包括对各种口语语篇进行的会话结构分析。汉语语篇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篇结构研究是廖秋忠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论证结构的开创性研究[9]86-101。他首先根据篇章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功能确定了论证结构这一基本概念,继而从篇章的角度提出了论证结构作为识别论证体的形式标准。以往文体学对不同文体的分类大多从文章旨趣、文章写作进程等方面入手,缺乏严格的语言学上的形式标准。廖先生的研究第一次从语言学的视角,系统地解释了汉语论证结构的形式标准,并将这一标准作为文体判定的依据。廖先生之后的语篇结构研究分类更细化,主要从语体的角度研究了故事语篇、新闻语篇、学术语篇、课堂会话、法庭话语等不同语篇类型,研究的角度也更多样化。与文体相比,语体的形式和语义结构都相对更稳定,“语体的语义结构不是言语交际中的理性意义,而是为特定语体所集中显示的类型意义。这种类型意义一旦成型,就规约着特定语体的形式结构。”[10]8-14语体之间的差异是语义结构和形式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语篇结构进行研究,不能脱离具体的语体而进行。以往的研究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因而对语篇结构的认识不明晰,结论的规律性较弱,近来的语篇结构研究弥补了这个不足。

除了语篇结构研究,宏观语篇现象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有关篇章衔接和连贯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汉语典型的话题与话题链的研究,二是以西方衔接理论为框架的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汉语的话题研究始于“话题——说明”这一基本的句子结构关系,本是句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话题具有很强的语段功能,往往将语义影响扩展到其后的多个小句,因而,近年来,在篇章中研究话题、话题的推进和语篇话题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如探讨语篇性质与话题的关系,从语篇建构和回指的视角考察语篇话题,应用心理学的方法确定汉语隐性语篇话题,以及从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界定广义话题结构等。而对话题链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话题链的界定、分类和功能。在话题和话题链的研究中,篇章回指研究是研究较深入和成果较多的领域,主要从语法和修辞两个角度进行。语言学侧重探讨篇章回指使用和理解背后一套社会认同的一般原则和机制;修辞学侧重研究溯因推理产生的语境和修辞效果[11]37-46。语法研究主要从指称和语篇连贯的角度解读回指结构的分布和功能,修辞研究则更注重探讨不同回指形式选用的适切性及其背后的动因。以衔接理论为基础的语篇连贯研究主要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丹尼斯的主位推进等西方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和信息流动情况。在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在词汇和语法等传统衔接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汉语中韵律衔接、同构衔接,以及体态和声话衔接手段在不同类型的语篇中的运用[12]65-71[13]116-125,还有学者研究了衔接手段的评价意义[14]89-94。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从汉语的实际出发,运用语篇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索和挖掘汉语衔接和连贯研究新的突破点。

其他语篇现象的研究还涉及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语篇元功能、语法隐喻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语篇信息结构、前景化和后景化的研究,从修辞学角度进行的大量的篇章修辞和互文研究,以及从实验语音学和计算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语篇韵律研究、语篇标注和生成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语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和研究视域的复杂性,使我们对语篇的认识不再囿于狭义语法研究的范畴,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理解语篇。

(二)大语篇研究

大语篇研究强调语篇的社会维度,旨在从语篇分析中考察社会行为、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等非语言学因素,从而实现对语篇社会意义的解读。从本研究的语料来看,大语篇研究主要出现在本世纪,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近年来有所增长。这类研究将语篇视为社会活动,通过分析诸如法律语言、新闻语言、心理咨询话语等某一具体领域或类型的语篇,探讨语篇作为实现社会目的的系统对社会交际互动、社会身份建构和社会权力的影响。大语篇研究依托于语言学分析,但并不将语篇自身的结构特征和意义规律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更倾向于从语言自身的意义选择中管窥语篇本身的社会过程和社会意义,因而较多地运用到批评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等注重社会语境因素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研究广告语言中有关性别的语言描述,考察广告语言性别形象和性别意识的建构功能[15]98-104;从立法语篇的文化语境出发,剖析其权力意志以及语言与权力的互动关系[16]45-48;从报刊中“匪”类套语的使用,探讨新闻语篇中他者群体的污名化[17]36-4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解读法律语篇如何通过概念语义来调节竞争、冲突、顺应、合作和同化五种社会过程等等[18]56-67。大语篇研究超越了本体研究语言结构和形式的局限,将语篇研究置于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来考量,凸显了语言作为社会意义系统的独特性,更好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语篇的功能。

(三)语篇应用研究

语篇应用研究主要考察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语篇现象、语篇使用和语篇教学。这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研究数量有所增多,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关于语篇教学方法的探讨,二是对留学生语篇现象的分析,尤其是偏误分析。语篇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借助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具体涉及连句成篇的方法、连接词的使用、语境对语篇教学的意义、语篇教学内容的选择、知识图式的应用、语篇层面的词汇教学等一系列语篇教学理论的探讨和教学实践的呈现。这类研究试图通过引入篇章语言学的理论观点来解决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连接词的使用如何置于语篇层面来教授,如何从语篇教学中重新反思词汇教学的方法等等。虽然这些教学研究受到篇章研究的启迪,但是从篇章研究的理论成果到语言教师的课堂实践往往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期间仍需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语篇现象的分析则主要集中在语篇指称、主位结构、连接词、整句—零句表达系统等篇章语言学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个语篇现象使用和分布情况的调查。这类研究通常有针对性地收集留学生的书面语或口语语料,然后进行某一类语法现象的分析,最后解释其语篇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另一类是偏误分析,也是整个语篇应用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研究类型,其基本模式是对留学生语篇中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偏误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相关研究文献表明,本世纪以前的偏误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语法范畴的偏误研究,基本未将留学生的语言水平、母语背景等因素纳入到研究设计中,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对学生语言背景和语言级别的限定性研究开始增多,在偏误研究的分类描写越来越细致的同时出现了对整个语篇的偏误研究。此外,虽然共时静态偏误研究是汉语偏误研究的基本模式,但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进行的历时动态偏误研究的解释力更强,近年来对习得过程的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语篇理论引介与综述

在汉语语篇研究中,对语篇理论的引介、评述一直是推动语篇研究发展的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学者最先向国内介绍了修辞结构理论、系统功能理论等重要语篇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对向心理论、话语分析、语篇发生学、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等前沿理论的引介,其中也不乏对不同理论之间借鉴和整合的探讨与思索。这些文章的作者中既有汉语语篇研究的先驱,也有英语语篇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对语篇理论的引介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语篇研究的视角和方向。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平先生从话语的角度对汉语零形回指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进行了分析,开创了汉语语篇指称研究的先河[19]363-378。近年来,他又撰文详细阐述话语分析在语义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话语分析理论在解读汉语篇章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中的作用[20]2-9[21]1-11。胡壮麟先生是首位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引进中国的学者,今天很多汉语语篇研究都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22]1-6。可见,语篇引介和综述研究是汉语语篇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拓宽了汉语研究的理论视角,而且使汉语语篇研究得以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二、汉语语篇研究的方法演进

随着汉语语篇研究视角的扩展和理论基础的转变,语篇研究的方法不断演进。鉴于语篇研究的方法和语篇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下面将结合本研究相关文献,从语篇研究的几大路径分别加以论述。

在微观语法范畴的语篇分析中,结构主义描写方法占主导,实证方法有所增加。描写法典型的做法是在语料中找出某个语法范畴出现的语言片段,然后逐个分析并归纳这个语法范畴的使用条件和篇章功能。这种方法源于数十年汉语本体研究的传统,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各个层面和类型的汉语研究中。这种归纳描写法可以对具体语法范畴进行详尽精细的描写,但是语料收集耗时较长,分析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近年来这种研究方法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借助语料库、计算语言学和心理学实验的实证研究方法,如基于语料库对连词在口语中互动性的调查[23]329-340,借助眼动实验对汉语母语者阅读理解第三人称回指语形式差异的考察等[24]83-92。这些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突破了以往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单一的局限,使研究的结论更加科学可信。

在宏观语篇结构和语篇现象的分析中,现代篇章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现代语篇分析方法对汉语语篇研究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以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理论为主。功能语言学注重对语篇实例的语法和功能分析,包括对多模态语篇的图文分析;话语分析理论则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采取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认知语言学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等。无论是功能语篇分析还是会话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仍是主流。近年来汉语语篇分析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计算的方法。研究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定性的描写,而是期望从量化的数据中发现研究对象规律性的特征。如一些学者依据命题密度计算的原则,对语篇不同级别语义表征进行的量化分析就体现了这种研究趋势[25]83-91。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利于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语篇问题。但总体来看,汉语本体语篇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比例还非常小。此外,近年来在对语篇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学者发现西方现代篇章语言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的文章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开始重新在文章学的论著中寻找篇章研究的新方法[26]55-64[27]10-19。

在大语篇研究中,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得以发展。大语篇研究涉及语言材料之外的交际事件、社会语境、文化意识等综合性因素,因而广泛借鉴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不同于专注语篇结构特征和语言规律分析的纯本体研究,这类研究对语篇分析和解释的视角不完全是语言学的,还有社会的、心理的或文化的。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现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交汇与融合。

在语篇应用研究中,量化的实证研究成为主流。语篇应用研究主要有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非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探讨语篇教学方法的文章中,包括教学操作实例、理论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等,这类研究约占整个应用研究的三分之一。实证性研究则集中在对留学生某类语篇现象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偏误分析上。这类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的方法统计或对比某类语篇语法范畴的使用和偏误情况,少部分采用质化的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三、汉语语篇研究的发展特征

现代汉语语篇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语篇研究在结构、功能和社会三个维度上不断拓展,呈现出以下的发展特征:

首先,语篇本体研究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并行发展。微观的句法问题需要在语篇中寻找功能动因。以前的汉语研究是句本位的,不考虑语境因素,但是语言中的很多现象是跨越句子的,不仅很难在句子范围内解释清楚,而且也必须依赖语境和语言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加以理解。因而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句法,弥补了语法研究多年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这也是微观篇章语法研究三十年来增长迅速、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现代语言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扩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篇章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汉语宏观语篇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语篇研究呈现出理论模式多样化、研究角度个性化的特点。例如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现象的研究,就出现了从语篇建构角度的结构研究,从语篇理解角度的认知研究,从语用修辞角度的适切性研究等不同研究模式。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考察同一语言现象,更有利于实现语言研究解释的充分性。此外,研究内容的扩展也引起了对语篇形式的重新界定,语篇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语篇,也包括多模态等图文语篇。

其次,语篇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日益显著。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是在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本体研究。但近年来,随着篇章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视角的丰富,跨学科的语篇分析不断涌现。语篇研究不再仅仅局限在对语言因素的描写、分析与解释上,而是结合更多诸如语境、心理、认知、文化和社会行为等语篇外因素进行考察。语篇研究正在试图打通微观实证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社会分析两个环节,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范式迈进[28]90-95。

再次,语篇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化。一方面,跨学科研究视角的拓展带来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实证研究、语料库研究、心理实验研究等日益增多,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语篇研究不断涌现,这既是语言研究自身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不断突破的客观需求,也体现了现代学科和技术发展为语言研究带来的新机遇;另一方面,研究者自身的方法论意识不断增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论文很少对研究方法做特殊说明,但从近十年的研究论文看,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研究方法的选用和阐释。

最后,语篇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界研究者也加入到了汉语语篇研究的队伍中。从我们梳理的论文看,也有部分文章出自外语背景的研究者。他们通常对国外的语篇理论更为熟悉,因而他们的研究也为汉语语篇研究带了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风格[注]鉴于本研究主要从汉语研究的学科传统考察汉语语篇研究情况,语料范围限定在汉语语言学核心期刊。外语界的汉语语篇研究情况较为复杂,留待日后撰文另述。。沈家煊[29]743-774曾经指出汉语研究需要汉语界和外语界加强沟通与交流。现在我们看到汉语语篇研究领域正朝着沈先生预期的方向发展。外语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汉语的研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对语言理论的探索最终还应回归到母语的研究上才会更加深入。

四、汉语语篇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从句子到语篇,汉语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使语篇研究向更科学、更多元、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是汉语研究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汉语语篇本体研究的系统性

语篇本体研究是语篇研究的主要领域,微观和宏观研究总量很大,但其研究的模式主要还停留在个案研究,缺乏系统的比较。这些分散的个案研究如同星罗棋布的点,点与点之间联系较弱,还没有形成线或面。在语篇微观研究中,我们对很多连接词或话语标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描写和解释。但是这些词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归入某一功能类别?如果可以,同一功能类别里,不同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哪些语篇因素制约了这些词的分布和选用?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例如,很多研究描述了“副词”和“关联词”在语篇上的功能表现,也谈到了这些词类在历时层面的语法化问题。事实上,语法化在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同时发生,突出表现在共时跨类之中。如果能将“副词”和“关联词”的篇章特征结合起来,可能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连续统,但在目前,这样的研究还不多见。汉语语法研究的传统向来重视穷尽式的描写,这种研究范式固然是语言分析的基础,但是探寻不同个案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化的抽象,从而发现语言深层规律,才是语言研究最终的目标。对语篇而言,功能的动因是第一性的,现有的研究多数只是找到了某些语法范畴的篇章功能,却没有反观这些篇章功能如何影响语法资源的选择。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描述了语法范畴的功能是什么,并没有弄清楚这些功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形式。至于语篇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个别语篇现象的研究细致入微,但是由于同类型研究之间彼此参照不足,看似多角度的不同研究,并未将问题引向深入,也没有更高层面的理论抽象,最后难免落入语言现象描写的窠臼。语篇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域和沃土,今后的研究应该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类型化、系统化的对比研究,尤其需要对这些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鉴别,以便发现其中的深层联系和机制。

(二)进一步整合汉语语篇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因素。虽然受到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汉语语篇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有所提高,但语篇研究自身的性质仍造成了语言研究方法选择上的局限。无论是语篇本体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对语篇结构、功能、语法特征的分析和描写,因此长期以来语篇研究以定性描写为主。定性描写虽然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主观性强、结果形式松散、归纳性弱等特点[30]105-111。现代的语言研究提倡人文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的整合,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为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近年来汉语语篇研究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看,这种混合法既有利于对语篇整体结构、语言现象分布情况的客观把握,又有利于对语言进行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具体分析。但从目前汉语语篇研究的现状来看,质性研究仍占绝对主导。正如屈承熹先生所言,“汉语语篇研究,至今多属分析性的探讨,所获结论仅能当作‘假说’来处理。要进一步证实这些‘假说’必须有大量语料的支持。”[31]126-144因而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对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重视借助大规模语料库的方法来佐证以往研究的结论抑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此外,恰当地选用实验的方法,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研究语篇,也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三)加强汉语语篇研究的理论创新

汉语语篇研究长期集中在对语篇现象的描写和分析上,理论创新相对匮乏。微观篇章语法研究主要沿用了句法研究的描写方法,而宏观语篇研究则是大量借鉴国外的篇章语言学理论。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语篇理论创新非常有限。除了陈平、廖秋忠、屈承熹等在上世纪开启的篇章语法和语篇结构的理论研究,以及近年来彭宣维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理论尝试[32]56-65,几十年的汉语语篇研究基本都是理论引证式的,即借用国外的某个理论,随之用汉语的实例来证明和分析。如果汉语实例有不相符的地方,再进行局部的修改和调整。这种理论研究的缺失阻碍了语篇研究的发展。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汉语语篇研究需要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入手,找到一个适合汉语的研究框架,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和重复西方的理论。这要求研究者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又要开阔学术眼界,尤其是积极汲取跨学科的理论和思想[33]48-52。只有如此,汉语语篇研究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篇语法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语篇特征探析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