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3月5日10时30分,正是北京的深夜。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华盛顿会议中心,2017年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的重头戏之一——年度金奖颁奖仪式正在隆重举行,这是SIR授予在介入放射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专家的最高荣誉。这一天,获此殊荣的正是中国著名介入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滕皋军教授,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0余年来,首次颁给中国学者。
30多年来,滕皋军一直致力于介入放射领域的医疗、科研、教学实践与探索,累计完成各类介入手术 2 万余例次,创建或改良了 10 多种介入治疗新技术。一路走来,创新成为他事业发展中的“关键词”,而他创新的动力,源自“救治更多的病人”。
1982年,滕皋军正式成为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一名放射科医生。那段时间,作为医学影像学分支的介入放射学在国内方兴未艾,这门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正在为从业者提供事业发展的崭新平台。
“那时,我一边读影像、看片子,一边不断仰望星空。”滕皋军说。中国介入放射学界两大标志性开创人物是上海中山医院的林贵教授和贵阳医学院的刘子江教授,读他们的文献,让滕皋军了解到医学影像学除了传统领域的内容,还能做导管治疗,这真让他耳目一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上海、北京、贵阳、天津、武汉、沈阳等地陆续开展介入性治疗,学科发展燃起星星之火。
1986年,滕皋军由金华市人民医院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当时该院并未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但在征得导师蔡锡类教授同意后,他果断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新兴的介入放射学。“我对操作和动手的事特别感兴趣,刚工作时,还一度为做不了外科医生感到遗憾。在许多医院,放射科被定位为辅助科室,但若能做好介入,就能改变放射学科的地位,我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实现这样的改变。”
1987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先驱刘子江教授回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工作。滕皋军在放暑假前,恳请导师给刘子江教授写信,希望向他求教。得到学习机会后,他赶赴浙江,几乎吃住在病房值班室里,别人不愿做的手术他都抢着做。短短一个多月里,他做了150多台介入手术,以至于白血球中都出现了中毒颗粒。
那个时期,介入操作的器械还很匮乏,国内只有湖南湘潭的一家企业生产。“去买器械,要坐好几天的火车才能来回。买来之后,也没人教怎么用,我就自己对照文献一个个试,通过不断研究、反复考虑,把器械改造成适合不同病人的形状,这个过程,对我的锻炼很大。”
研究生毕业后,滕皋军留在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面对很多疑难疾病,他时常想方设法创新创造一些新技术。不过,滕皋军知道,没有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到国外进修学习,了解国际上介入医学的最新进展并付诸实践操作,成为他认为一定要做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公派出国的指标非常少,滕皋军就自己给国外高校的教授写信,希望能争取到出国学习的机会。而要给这些行业先锋写信,就必须“知己知彼”——搞清楚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情况。当年,信息的公开检索手段不像如今这么便捷,于是滕皋军就“泡”在图书馆里,一点点找文献和报道,以至于很多年后,图书馆管理员还能叫出他的名字。“我当时总共写了几十封信。有的教授还要求我传真材料过去,那个时候,传真一页纸就要100多元,而我一个月的工资还没有那么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美国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Dartmouth)医学中心决定接收滕皋军,并给了他研究助理的身份。在美国的两年7个月时间里,滕皋军如饥似渴地学习,经历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和临床进修,在主要负责研究的支架再狭窄机制和新型造影剂方向,发表了4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
回国后,滕皋军任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此后在中大医院工作的20多年里,滕皋军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介入新技术30余项,完成各类介入手术2万余例次,其技术水平和临床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仔细研究滕皋军的科技创新成果,记者发现,他的创新研发都来自临床上医生束手无策的难题。“医生绝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而要通过研究解决临床上棘手的问题。”滕皋军始终坚持这一点:科研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救治更多的病人。
他率领团队发明的粒子支架系列技术治疗管腔内恶性肿瘤,研发动力就源自临床上对食管癌的治疗瓶颈。
“全球约50%的食管癌患者在中国,但是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十分有限。”滕皋军说,在医学发达的欧美国家,食管癌发病率很低,他们不会花很多精力去研究这个领域,所以食管癌治疗技术发展缓慢。事实上,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非常痛苦,由于无法进食,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亡。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项新的医学技术,给患者安装食管支架,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但有时候快速生长的肿瘤很快就把支架堵住了,于是要装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滕皋军说,这种情况不仅消耗更多医疗费用,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关键是治疗效果很有限。
能不能有一项技术,科学有效解除食管癌患者的痛苦?滕皋军带领团队与南京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一起,通过科研攻关研制成功了食管粒子支架,即把原有的食道支架技术与放射性同位素碘粒子相结合,晚期食道癌患者安装了食管粒子支架后,在解决吞咽困难的同时,还能对肿瘤进行局部内照射治疗。从2005年至今,中大医院已经为数百名患者安装了该支架,全国则有数万名患者接受了食管粒子支架治疗。结果表明,食管粒子支架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还能延长生存时间。
食管粒子支架首次实现了将碘粒子内照技术与支架技术的结合,具有开拓管腔和治疗原发食管癌的双重功能。该研究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于2014年发表在国际医学领域著名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上,成为自主研发的国产器械发表在国际顶级临床期刊上为数极少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这一成果还被路透社报道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大进展,并被欧洲胃肠病学会等权威机构列为食管癌治疗指南。
目前,滕皋军团队粒子支架系列技术的研究还在不断延伸,胆管粒子支架可使恶性胆管梗阻患者延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门静脉粒子支架系统可使侵犯门静脉的肝癌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做科研,要有勇气,要敢于创新。做科研,还要为兴趣,不能抱着很强的功利心。”回顾自己的临床研究经历,滕皋军感触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科研、写论文不被重视,没有考评要求,纯粹是出于兴趣,也是为了把在临床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下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滕皋军于1984年发表第一篇中文论文,1991年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论文。1993年时,国内肝癌介入治疗领域的原创论文总共10余篇,其中一大半出自滕皋军之手,“无心插柳”之举,让他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比较国际介入学界,我国的介入基础研究水平差距并不大,而临床介入科研水平的差距明显。年轻人一定要培养对临床研究的兴趣,立志把不清楚的地方搞清楚,如果能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就可以惠及更多的病人。”
除了自己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滕皋军对学生也是高标准、严要求。
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居胜红是滕皋军的大弟子,为督促弟子成长成才,滕皋军的小鞭子一刻也不曾放松。“我最初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能在《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后来又想像老师一样发表一篇SCI论文,这些都一个个实现了。再后来,老师又陆续提出让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简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居胜红说,在督促自己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滕皋军“恩威并重”,对研究一丝不苟地把关,鼓励自己进步时又近乎“步步紧逼”……最终,她终于在自己38岁生日那天成功收获了“国自然”重点项目,并在2015年,以“压线”年龄拿到了“杰青”基金,在专业进步和个人成长上攀登了一个个新台阶。
自1998年开始,滕皋军开始担任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2009年又担任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教学领域,他一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喜欢看书,不仅仅是医学书,历史、地理、文学,什么书都看。看书多了,知识面打开了,问题就更多,就更加知道自己基础差,也就有了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滕皋军说,好医生一定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对培养合格的医生非常重要。所以,他在担任医学院院长期间,建议学校一定要给医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或选修课,鼓励他们多涉猎各种书籍,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医生,在两三分钟内能知道病人的角色身份、性格特征等,才能有准确的判断力、理解力和共情力。
2014年,滕皋军的影像教学成果“以提升执业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为迄今国内影像医学获得唯一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年来,他培养的影像医学专业人才达数百名,其中不乏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及科主任等,可谓“桃李满天下”。
一名医生再优秀,他一个人的能量终归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有促进协作、共同进步的情怀,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促进学科发展,推动更多从业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让更多患者受益。作为中国介入放射学科的带头人之一,滕皋军主持了《卫生部介入诊疗规范》(担任专家组组长)和全国介入医师定期考核(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共同主编《介入放射学-临床与并发症》和主译《Abrams介入放射学》,为我国介入诊疗技术的规范应用和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自1993年以来,累计面向全国举办介入专题学习培训班54期,培训介入医师达3000余人次,为介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介入器械的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名片】
滕皋军,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江苏省“333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肝癌诊疗规范化专家组副组长、亚太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获江苏省突出医学贡献奖、南京市科技功臣、中华放射学会突出贡献奖、欧洲介入放射学会(CIRSE)杰出人物奖、美国介入放射学会金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973计划”1项、主持“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863项目”2项,“十二五”攻关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1人,其中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8篇,SCI引用2000余次。担任欧洲介入放射学官方刊物CVIR(SCI收录)副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主编。
30多年来,滕皋军教授一直致力于介入放射领域的医疗、科研、教学实践与探索,孜孜以求、勤勉不倦、成果丰硕。累计完成各类介入手术2万余例次,创建或改良了10多种介入治疗新技术, 尤其在脊柱介入新技术、消化道系列新型支架研发、支架再狭窄机制与预防等方面作出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贡献,为中国介入走向国际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