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责任探究

2018-09-14 00:57王明明李璇
记者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突发性新闻媒体突发事件

文 / 王明明 李璇

一直以来,媒体人对于新闻真相的共识与界定,以及发布真相的努力被各种因素所解构与影响。李普曼指出“多数情况下,人类往往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2016年,“后真相”(post truth)被选为英国《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关注。

一、“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本意是指“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了事实”,在学界被视为政治学概念。“后真相”时代,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违背事实的舆论与声音往往一浪高过一浪,个别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宣泄情绪,放大观点,呈现冲突的问题,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复杂交织,因此真相往往迟到。

“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真相有时会被大多数人忽视,观点和情感成为公众的注意点。2016年春节期间,一名上海女子和男友回家过年,一顿饭之后想分手,报道一出来,网民纷纷站队,此事件在短短的时间里被刷屏,最后得知这件事纯属凭空捏造,子虚乌有。认识论层面,事件只有一个真相,价值论却有无数选择。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向受众提供事实,调查报道尤甚。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过度地呈现价值观与内在的冲突,过多宣泄当事人与公众的情绪,使得观点大于事实本身,导致工作上出现更大的失误与失职。

二、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指未能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而至难以应对的事件,需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包括人的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社会运行秩序与公共安全危机等。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突发性事件极易被扩大、扭曲,波及广泛人群,造成群体紧张,专家称之为“危机”或“风险”。

三、“后真相”时代媒体的社会责任

“后真相”时代,在信息大爆炸的围城中,复杂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部分媒体以迎合公众的趣味与心理为目的挖掘新闻,吸引流量与点击率,引导舆论,忽视对事实的调查与核对,放弃新闻真实的追求,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首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新闻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是媒体最为有效地应对方法,也是新闻媒体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后真相”时代,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传播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一旦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不畅,边缘渠道会立即替补上来,及时充当起主流媒体的角色,这是现代社会公共信息流量平衡调节机制自发的作用。如何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信息传播迅速的特征,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确保信息传播通畅,掌握引导正确舆论的主动权,是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重要工作。

2.比抢占新闻先机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对传递信息质量的把关。媒体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增强信息传播的透明度,首先要求证与核实将要报道的信息和披露的主要事实及其构成要素;其次是对突发事件性质定位,判断与社会实际生活是否相符,实事求是。最后要求对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进行客观地分析。

3.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履行“引导”之责。媒体通过“设置议程”的功能,可以向公众提供信息并对信息的重要性加以排序,可有效地引导舆论,化解突发性事件中的社会危机。李普曼认为“我们必须在拟态环境中有所行动,并且在我们力争能驾驭它之前按一个简单些的模型重新塑造它。”因此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舆论环境的建构:

(1)在时间层面上,媒介在突发事件前期,应主要通过及时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消除谣言与传言;在事件处置后期,则应将报道重点转向对突发事件的反思与善后,促进社会关系的改善与和谐。

(2)在新闻报道的文体上,应增加对于事实的陈述。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用事实对公众进行全面解读,呈现的事实必须大于观点,不可过分渲染自身以及公众的情绪,客观公正地引导公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3)在媒介传播方式上,社交媒体的大量涌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与自由的话语表达平台,新闻信息呈现碎片化、分众化等特点,加之公众对突发事件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参与社会问题的意愿日益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探究也日益迫切。因此,新闻媒体需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传统媒体可借助新媒体采用连续报道、跟踪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传播,利用简短的消息和具有针对性客观性的评论跟踪事态发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要积极适应并利用新媒体时代传播机制,新闻报道既要做到反映成绩又不回避问题,强化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达社情民意,建构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进而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二)价值判断以事实为基础,客观表达

“后真相”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各种声音鱼龙混杂。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有足够的事实作为支撑,避免情绪化地表达。

(三)突发事件报道要评估受众的承受心理

“后真相”时代,强烈的情感与激动的情绪看似比现象背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更富有传播的魔力。新闻媒体要通过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及时、公开地向社会发布信息。在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这一要素中,在坚持事实至上的原则下,还需要格外地注意评估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报道传播方式。

(四)充分与公众互动,借助新媒体优势

公众不是被动、毫无辨别能力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具有一定价值判断能力的信息接受者。公众迫切地希望通过媒介提升自身的价值,而媒介也的确需要公众的参与和帮助。“后真相”时代,新闻信息源多样化,使得媒体格外重视自身新闻信源、内容以及渠道的可信度,提升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体现其权威性与不可替代性。与此同时,媒体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各取所长形成强强联盟,在广度与深度上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形成所谓的媒体联动。

(五)“后真相”时代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后真相”时代,为更客观地呈现事实,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需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以便采取高效的工作计划,紧跟事件发展动态做有效的新闻报道。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新闻媒体应树立社会责任的务实意识与风险意识。新闻媒体是反映、应对、报道突发事件的主要载体,需在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的信息,进入事件现场,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真相及各方反应,并在第一时间设置议程,实施对事件的后续报道和跟进,这些都需要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后真相”时代,媒体要在情绪与情感面前有置身事外的能力,挖掘真相,呈现事实。总而言之,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不是表达自我,更不是迎合公众的情感共鸣,而是披露事实,还原真相。

猜你喜欢
突发性新闻媒体突发事件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
雪中放牧新风景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可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智能外套
化工园区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监管
突发事件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