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萱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教学方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中也涉及预习教学。传统的课前预习方式不仅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并不理想,无法为课堂教学提供帮助。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文章详细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小学生接触语文的时间并不长,在语文学习方面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活动普遍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仍然处于探索和成长阶段[1]。借助课前预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作业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所以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设计针对性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所以课前预习与教学目标应当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核心和重点。按照实际的需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将新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等设计起来,并有针对性地突出课前预习的有效性[2]。
例如,在“要下雨了”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学课本当中所要求的生词,还需要布置多元化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如:①仔细阅读课文,对课文中的表達方式进行理解并总结;②重点分析文章中“阴沉沉”“潮湿”“连忙”等词语,并了解词意,可以借助做动作、找反义词以及造句等形成;③重点分析文章中燕子、蚂蚁与小鱼所说的“话”,并在课前预习中提出质疑;④仿造文章进行句子训练,例如使用“……正……呢”造句表达。在课堂教育之前,教师借助这样的课前预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有充足的了解和理解,同时对新的句型有较为全面的掌握,按照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等,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有针对性和高效率。
2.设计层次性课前预习
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知识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知识的习惯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一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优、中、差)。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与层次性,课前预习必然是面对所有学生且由浅至深的,起初题目难度应当比较简单,同时随着预习的进展难度会不断加大,只有在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之后才可以理解。对此,课前预习的设计不仅需要包含基础性的题目,同时也需要包含一些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题目。
例如,在上述的针对性课前预习案例当中,四个课前预习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在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写出自己无法理解或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同时可以更利于教师在课堂前的备课,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所呈现的问题,提高教育效率。
3.设计拓展性课前预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但是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中,反而课余时间的阅读练习更加重要,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沟通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之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不断地练习。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为了更好地保障拓展性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堂前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留出5分钟时间进行引导。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网络中、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的设置不仅需要符合学生的能力现状以及思维习惯,同时还需要具备帮助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的功能和作用。课前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基本的理解,精炼出难点和重点,教师也可以在后续课堂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解惑,提高课前预习的设计价值。
参考文献:
[1]费 洁,李 勤.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智慧培养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6):60-61.
[2]王 羽.论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由樊须提问法得到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