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民
作为学校行政管理团队的一员,笔者每年要和许多学生谈话,或表扬或批评,或谈心或活动。笔者为众多学生健康成长而欣喜,更为部分学生“改邪归正”而兴奋,在转化后进生的许多例子中,小朱的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更加体会到,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关键是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甲班主任怒气冲冲地把一位男生带进笔者的办公室,连连数说他的“罪状”:“他平时上课经常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提醒他也置之不理;别说家庭作业了,就是课堂作业也难得动笔;头发留得老长,就像街上的小痞子。平时跟他说了不知多少遍,他就是不听。今天课上,我叫他专心听讲,他理都不理,推他到办公室,他竟然敢跟我动手。反正我是管不了他了,你们去处理吧!”一边听着甲班主任的诉说,一边看着留着长发、低头不语、一脸满不在乎的“他”,预感到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的甚至是对抗的师生关系,两人同时在场很难解决问题。我先让甲班主任消消气、回教室继续上课,然后便请“他”坐下,想听听“他”的另一面之词。“他”叫小朱,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他也认为今天的事情是自己不对,但是“我看不惯他对我的态度,他对我有歧视,在他的班里,上课特别没意思,还不如不上”。
随后,笔者对小朱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他父亲是位清洁工,也没有多少文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属于地方上的特困户,住的是当地最简陋的房子。小朱比较内向,学习上得过且过,成绩还不算很差。考虑到小朱与甲班主任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笔者建议给小朱调班,放在乙班主任的班级。我和乙班主任一起到小朱家家访,与他谈心,在学习上给予他帮助。不久,小朱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半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在初三中考时,他发挥出色,考入了四星级高中。小朱之所以能够从“不思进取”到考入较好的高中,是因为乙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对准了小朱的心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说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師,更应该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对准了学生心弦的音调,说的话就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师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话语的感染力也会大大增强。
要“对准音调”,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小朱的长发及其上课睡觉、不做作业等举动,都是他内心活动在行为上的表现,甲班主任没能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只是强制要求他在行为上该这样、不该那样,所以他没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要“对准音调”,还要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对准音调”的基础是师生要有共同语言,对于学生的喜好、心情、愿望、语言、行为等,教师不能以成年人的想法与角度,认为其是粗糙的、幼稚的、鲁莽的,甚至是可笑的。乙班主任在了解了小朱十分贫寒的家境之后,不但没有歧视他,还悄悄地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尽管数额不多,但给他带来了温暖;与他促膝谈心,帮助他克服因贫困而造成的自卑;不是一味地对他进行训斥,而是像朋友般与他交流,体现了平等与尊重、关爱与规劝。乙班主任拨动了小朱的心弦,两人共同演奏出了各自人生道路上的美妙乐章。
“音调”不是固定不变的。青少年学生正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长,能力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都处于变化之中。有的顺着原来的方向发展、加深,逐趋成熟;有的进步缓慢,似乎裹足不前;有的变化比较大,不是在原来的轨道上移动,而是拐弯,形成了角度。因此,教师了解、研究学生的工作不是静止的、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而是有连贯性,教师作简要记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摸索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后来,小朱来信说,他进入新的班级之后,是乙班主任对他的尊重和宽容促使他能够有大的转变。其实,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他也有过小错误,只是乙班主任经常与他交流、谈心,使他觉得如果不能克服缺点简直对不起老师,从而逐渐成熟。
总之,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就要始终对准他们心弦的音调。笔者坚信,只要给学生一片阳光,学生就会向着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