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耀华
摘 要:创设情境,从真实中感知数学;还原现实,从生活中感触数学;营造氛围,在游戏中感悟数学;启发引导,在行为体验中经历反思、理解数学本质并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驱动,在思维活动体验中经历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81-03
近年来,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学中被广泛推广。所谓的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组织和创设实践体验、情境体验、情感体验等课堂活动,呈现或再现真实情景,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概念和知识,发现并总结规律,培养能力和思维的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标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关键性目标动词来概括描述上述教学活动。
在数学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从真实中感知数学
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有经验的教师会创设使学生能够产生思维冲突、引发深刻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内容往往可以在生活现实中找到与其相匹配的原型,把现实原型为教学情景引入到课堂中,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数学。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亲临其境地感知数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课堂实录片段】克与千克
(老师课前提前布置任务:学生自行到附近超市收集商品净含量的数据,并亲身感觉商品轻重,同时了解有关秤的常识。老师先请学生根据课前实践经验来比较两小箱水果的轻重。)
老师:先请大家猜猜这两箱水果是不是一样重?如果不一样,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桔子重?
学生:苹果重一些。
老师:用什么方法比较两者的轻重?
学生:用手掂量感觉呀。
老师:对了,通过掂量可以感觉这箱苹果重一些,这箱桔子轻一些。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两种水果到底有多重呢?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
(老师先给予了充分肯定,然后话锋一转)
学生:算出净含量就可以知道。
老师:不错,哪位同学能回答什么叫净含量?
(由于有了课前的体验感受,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抢答……)
【点评】课前的调查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真实体验,生活中他们可能没刻意做过这样的事情。让学生亲身感受掂量物品轻重后,带着经验回到课堂,为接下来学习重量的有关知识提前做好“热身运动”。为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教师可以以具体的生活情境作为载体引入课题,接着进一步挖掘其数学内涵。巧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这样,课堂上就可能出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还原现实,从生活中感触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无处不在。学生已有较为丰富的生活活动经历,初步获取了数学知识(经验),数学概念或观念已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不完整的、模糊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恰恰就是这些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为学生开始正规的数学学习作了基础铺垫。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学习就是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现象,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提炼与总结,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现实的数学”,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有趣、易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管用、有价值。
【课堂实录片段】植树问题
(老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
老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提一个数学相关的问题了!这位小朋友在一列队伍中,从前面数,他排第五,从后面数,他也排五,那么,队伍中一共有几个人呢?
学生:10!”“11!”“9!”“8!……(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
(接下来,老师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画图,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
学生:9个人!(学生们不约而同得出一致答案)
老师:那么,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不是5+5等于10个人,而是5+4等于9个人呢?虽然通过画图得出了答案,但是老师还是希望可以听到小朋友们的思考。
学生:因为从前面数5个人已经加上了这个小朋友了,从后面数又加一次就重复了,所以要减掉。(一位女同學站起来回答说)
老师:没错!小朋友们,我们在日常排队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理解了,就不会算错人数了。(老师笑着补充说)
【点评】教师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熟悉”现象去解读“陌生”知识,用“具体”事例去理解“抽象”理论,感觉生活处处有数学。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象,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触摸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营造氛围,在游戏中感悟数学
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儿童获得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期待后,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并形成“想学——爱学——会学——学会”的良性循环。小学生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迎合孩子“好玩”的天性设计数学游戏,表面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讲解就会变得鲜活、生动;按照孩子心理需求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看似呆板而冰冷的数字和图形陈列就会显得可亲、暖心。
【课堂实录片段】平均数
老师:学校场地有限,我们就在室内进行一次拍球比赛,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好。(学生拍手赞同)
老师:我们以这条中线为界,分左右两队。两队各自商量定个番号(队名),然后派个代表出来写到黑板上。咱们再琢磨琢磨比赛规则,看这个拍球比赛怎么决出胜负,请你们帮老师想想。大家明白了没有?
(同学们交头接耳,安静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很快,黑板两边分别写上了“飞虎队”“雄鹰队”两个醒目的队名)
老师:不错不错,两队起的名字都很霸气。飞虎队决斗雄鹰队,至于怎么比法,求支招。
学生:选最棒的同学代表自己队决出高低。
老师:OK,你们自己定人选,咱们再选两位同学作为裁判和记录。
老师:预备,开始!
(20秒后比赛结束,统计结果:“雄鹰队”30,“飞虎队”29)
老师:我来宣布结果,本次比赛胜方为雄鹰队。飞虎队认输吗?
飞虎队:不认输!
老师:飞虎队不服气,咋办?
飞虎队:一个人不能代表全队,应该每队多选人。
老师:哦,两队各多加3人,同意不?
(每队4人进行下一轮比赛)
老师:停!请报数。(时间到点叫停)
裁判:118,124。
老师:结果出来了,这次雄鹰队领先,服气吗?
飞虎队:不服气。
老师:飞虎队既然是弱势群体,为提高他们的实力,老师加入飞虎队,欢迎吗?
飞虎队:欢迎!
老师:我献丑,拍了22个,飞虎队请加22,算算一共多少?
(老师加入比赛)
学生:140。
老师:飞虎队反败为胜,我宣布最终的胜方为飞虎队。
雄鹰队:反对!
老师:为什么?
雄鹰队: 飞虎队拍5次,而我们只拍4次,绝对不公平。
老师:哈哈,问题又来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如果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请思考,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判决两队的胜负呢?
(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
学生: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算出平均数呗。(人群中有人发话了)
老师:求平均数,不错,怎么个求法?
学生:每队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教师把趣味游戏引进课堂,而且还将游戏中的一些环节做了改动,目的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学习热情,更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各环节环环相扣,教师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进入对平均数理解的“圈套”。
四、启发引导,在行为体验中经历反思、理解数学本质并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范畴,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对比、操作体悟、提炼概括等方式,可帮助学生激活模型意识、丰富模型体验、把握模型特征,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是建构自身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接受的被动者。数学是抽象的科学思维工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一系列行为体验活动,经历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思、理解数学本质,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课堂实录片段】圆的认识
(课堂上教师让一位学生用几何画板演示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的动态过程)
老师:同学们请认真看演示,随着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最终变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圆形。
老师:很棒!说明同学们的观察力很强。那么,大家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异口同声)
老师:同學们喜欢篮球吗?(教师演示篮球场画面)
学生:喜欢!(学生显得异常兴奋)
老师:篮球场的中间是什么?
学生:中圈。(一高个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师:那么,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课堂一下子安静了,没人回答。)
老师:不知道吧?不要紧,大家先看一段篮球比赛录像后再思考。看出问题没有?
(接着教师用课件播放NBA比赛录像,学生顿感兴趣。)
学生:公平呗,圆的半径是处处相等的,所以,球员站在圆的旁边是很公平的,他们离球的距离都一样。
老师:真棒!我们班篮球主力果然名不虚传。
(教师一步步地切入圆的关键特点——“圆,一中同长也”)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画这个大圆呢?然后,请同学们动手演示。
(学生时而讨论,时而沉默思考,很快开始跃跃欲试。)
学生1:拿出大圆规画出一个圆……(知识即学即用)
学生2:用两个量角器来画出一个圆……(联系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3:拿出一根绳子,先量出想要画的圆的半径,然后用这根绳子固定住中心点,再绕一圈画出一个圆……(新知识活学活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点评】教师自然引入有关圆的数学现象,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交流等动态行为体验活动中,逐步生成有关圆的数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
五、问题驱动,在思维活动体验中经历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主动探索,设计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问题,引入具有思考空间的现实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驱动,以思维为导向,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共进的过程,让学生在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体验中,发展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等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
【課堂实录片段】分数的再认识
(1/4到底有多大?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它的含义是什么?老师课堂上连续提出一连串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由此展开一场关于“1/4”的深刻讨论。)
老师:我手上拿着的盒子里装了好吃的糖果,要奖励给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讲台上的老师托起两个密封的盒子)
(听到有奖品,同学们顿时产生了兴趣,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老师:但是选哪个你们要想好。左边这个盒子里有8颗糖,右边呢,总数未知,其中的1/4奖给大家,你们要哪个呢? (但这时老师又卖起了关子)
学生:我要第一个!(话音刚落,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立马接上了话)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第一个我已经知道了是8个,但第二个只说了1/4,也许比8个多,但也可能比8个少啊。(小男孩的话把老师和同学们都逗乐了)
老师:也就是说这‘1/4的数是不确定的?那‘四分之一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接着,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探究起来,而最后大家呈现的答案也五花八门)
小组1:将线段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表示1/4。
小组2:将圆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表示1/4。
小组3:我们组四个人,每个人都是1/4。
老师:这么看来,1/4真是千变万化的啊。负数有1/4吗?无理数呢?小数呢?
(老师的话引起了同学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个孩子都融入热烈的探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体会变化着的1/4也有其固定不变的相对性。)
【点评】教师凭借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按学生思维逻辑串联相关问题驱动学生逐层思考,让学生经历分数概念再认识的过程,这就是“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在课堂的生动体现。课堂上师生热情的互动、学生层层深入的探究、激烈的观点碰撞,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反客为主,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将静态的国家课程转变为动态的校本课程,重建了课堂生态,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育人目标和教学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向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任何教学活动只要脱离了知识,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季彩霞.借力实践操作,构建数学模型[J].小学教学参考,2017,(20).
[2]曹培杰. 重新定义课堂: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转型[J].现代教育技术,2017,(7).
[3]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张军英.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5]徐戈平.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探索[J].学周刊,2017,(5).
[6]薛丽君.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8).
[7]梁海嘉.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观察,2017,(5).
[8]桂训国.浅析小学教学体验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9).
[9]王莹.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必然选择[J].读与写,2017,(8).
[10]蒋永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J].读与写,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