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回答“不玩游戏干啥”的留守之问

2018-09-13 19:18何勇海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活玩伴玩游戏

何勇海

一进入暑假,河北初中生杨晓龙便开启“游戏模式”———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机要砸脸上时,也要“血战到底”。“不玩游戏干啥?”面对记者,正在玩游戏的杨晓龙头也不抬地反问。在不能玩水,不准爬树,没有活动、补习班,甚至没有父母在旁管教的乡村,还有什么比游戏更具诱惑?网络游戏正在逐步吞噬着乡村,大批乡村少年深陷其中。正如有人所说,大批农村孩子正在被手机游戏废掉。(2018年8月6日《中国青年报》)

乡村少年深陷游戏漩涡,呈现出严重的“游戏化生存”。这些年,无论是有识之士还是媒体都有所披露反思。比如前两天,一篇《“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的报道,就披露了长时间玩手机已成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发普遍,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今年2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春节返乡手记:被手机游戏围困的乡村和未来》也曾戳痛公众的敏感神经。而上述报道则抛出一个无比现实的问题:在假期乡村少年不玩游戏能干啥?

是啊,放假后的乡村孩子不玩游戏干啥?像父辈、祖辈那样在辛苦的农活中度过漫长假期,对许多乡村孩子来说已不太可能。一者,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基本不再种地,即便有地可种也仅是满足留守成员的口粮,没太多农活可干;二者,绝大部分留守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宠爱孙子,也舍不得让其干繁重的农活。让乡村孩子像城市孩子那样在假期参加培训班或者夏令营,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吗?这基本相当于“痴人说梦”,一无条件,二无金钱支撑。娱乐方式多元化的现在也不是一台电视就能吸引孩子们看上一天或一个假期的时代。

我们还要看到,如今许多乡村孩子是缺乏亲情陪伴与同龄玩伴的。父母常年在外忙于打工挣钱,回家次数很少,这类乡村孩子的成长岁月就缺少与父母进行亲子互动的机会,亲子互动时光是可以适当挤占追逐不良爱好的时间的。而在同龄玩伴方面,由于玩伴居住分散,也由于部分孩子慢慢跟父母进了城,一些仍留守在乡村的孩子,是缺乏三五成群地玩耍、嬉戏的同伴的。受到“亲情荒”与“玩伴荒”的双重夹击,手机便成了许多乡村孩子的最好陪伴与玩伴,在虚拟世界,他们不仅能寻找到陪伴与玩伴,还能寻找到一种价值认同。

因此,乡村少年杨晓龙的诘问———“不玩游戏干啥”,需得到家长、学校、村社及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正视,留守少年缺少亲情陪伴,缺少玩伴,学习、娱乐、生活空间狭小,假期倍感孤独等问题需合力得到解决。乡村少年深陷游戏漩涡,呈现出严重的“游戏化生存”,其实是社会公共服务缺失带来的负面问题。要拯救在游戏中“血战到底”的乡村少年,首先要解決他们“不玩游戏干啥”的尴尬。也就是说,要消除乡村少年在假期的“放羊”状态,想方设法让他们的暑假生活更丰富、更精彩,以避免大好时光与年华被游戏废掉。

在这方面,家长首先应该有所作为,日子再富裕,孩子再金贵,也要让孩子在假期培养劳动习惯,一旦缺少吃苦锻炼的机会,优良品质就会远离孩子。不用劳动挤占孩子的假期,一些不良爱好就会乘虚而入。学校、村社及教育部门则要通力合作、同频共振,为乡村孩子提供一些度假的好去处,让他们可以免费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哪怕只是一些玩泥巴、跳房子、采野花、捉蜻蜓、抓鱼虾等户外活动,总比孩子们宅在家里沉迷手机强得多。像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每年寒暑假就应该派上大用场。

猜你喜欢
农活玩伴玩游戏
4岁萌娃帮父母做农活
种秧
回到古代玩游戏
西湾村采风
哪样更累
家教“漫”镜头
最佳玩伴 5分钟带你了解马自达MX—5 RF
短暂的十分钟
玩游戏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