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电视媒体特性的再认识

2018-09-13 11:51王义保
时代青年·视点 2018年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创新

王义保

摘要: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媒体特性,不仅是对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和特点的再认识、再发现,对于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新时代电视媒体的节目策划与创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媒体特性;融合发展;创新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所著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曾经对电视的媒体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孙玉胜曾担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先后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众多品牌栏目,并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等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如此丰富的电视媒体从业经历当然有利于他对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因此他在书中对电视媒体特性的总结和论述曾经引起本人的强烈共鸣,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这部著作是2003年出版的。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中国社会的媒体生态和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近年来,随着4G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体迅速崛起,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强力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给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宣告电视这一并不古老的现代传播手段正式进入传统媒体行列。然而媒体发展的历史表明,新兴媒体的诞生和普及虽然对传统媒体构成巨大冲击和挑战,但从来没有完全取而代之,竞争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类型的媒介和传播手段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电视人来说,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媒体特性,不仅是对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和特点的再认识、再发现,对于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新时代电视媒体的节目策划与创新也具有重要的现买意义。

一、电视仍然是重要的家庭媒体,并占据客厅的主要位置。虽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电视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电视作为客厅媒体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从场景应用的角度来看,从小屏到大屏,屏幕越大,越适合更多人一起观看。手机和电脑只适合个人使用,电视的尺寸适合放在客厅,供家庭成员在一观看节目。电影屏幕最大,适合很多陌生人一起欣赏大片。可见,屏幕越大,移动性越差,但每块屏幕容纳的观众也越多。电视的应用场景主要就在家庭、在客厅。

孙玉胜认为,“人在家庭,应当是媒体从业者对电视观众最基本的理解和认知,一切的传播设计与传播目的应当以这个认知为前提,以这样的理解为起点。”[1]由于电视机仍然在每个家庭的客厅占住显要位置,至今看电视仍然是家庭成员在一起收看新闻、交流思想、观赏影视剧的重要方式。正因为电视是客厅媒体,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视节目要适合全家人在一起观看。从这个意义上电视也可称为公众型媒体,不像电脑网络,尤其手机是私人媒体,主要是一个人在浏览。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群体动物,在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类是靠群体的力量而生存发展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4G手机广泛普及的结果,人们的工作、生活购物、通信联系都在网上进行,科技进步的结果导致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反而更少了,一切好像都更方便了,但人们的内心反而更孤独。这恐怕是网络的发明人始料未及的。而电视作为客厅媒体,也是交流和共享型媒体,电视节目适合人们在一起收看和观赏,因此电视媒体的发展不会产生上述南辕北辙的问题。

二、电视是陪伴型媒体。即观众看电视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象看书读报上网或看电影那样专心致志,尤其是家庭主妇,在家里经常是一边干家务事,一边欣赏电视节目。孙玉胜在他的书中把电视和电影进行了比较,指出电影观众更多是专心致志地欣赏,而电视观众则更多地把看电视节目当成一种消遣,电视观众并不像电影观众那样“忠诚”。实际上正因为如此,看电视才成为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尽管今天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在家里、在路上、在公司单位随时都会通过微信与人交流,通过手机游览新闻,收发信息等等,但很多人下班回家后仍然会习惯性打开电视机享受一下轻松,电视仍然占据了人们在家的大部分休闲时间。电视作为人们家庭生活的伙伴,电视图像和声音作为人们生活的背景这一点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和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加上异地就业等现实原因,许多年轻人结婚后不愿或不能与老人住在一起,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虽然人们研究开发出了各类家庭服务型、陪伴型机器人,但是电视帮助老年人帮助获取新闻信息、传播知识和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未来电视媒体的陪伴型角色将会越发凸显出来。

三、电视是个性化媒体。大多数电视节目是靠主持人来组织和演进的,因此电视节目往往比其他媒体产品带有更强的个性化色彩。电视新闻节目是由主播来串联播出的。电视综艺节目和娱乐是由主持人和嘉宾、甚至观众的现场参与来共同完成的。电视节目必须充分发掘、发现和发挥主持人的个人优势、长处和个性特点才能获得成功。一档好的电视节目往往能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特点和个性魅力,主持人与节目二者正向互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即使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观察,电视媒体的这一特性仍然没有改变。比如,央视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名牌节目《开门大吉》与主持人尼格买提、《开讲吧》《挑戰不可能》与主持人撒贝宁、《中国诗词大会》与主持人董卿之间都是这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孙玉胜非常认同白岩松的看法,即“电视传播与其他媒体的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视传播中有看得见的主持人因素,它是一种真正的人际传播。”[2]正因为如此,电视需要通过主持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来实现与观众的交流。甚至有的电视节目(包括专栏节目和娱乐节目)干脆就是为主持人量身打造的,比如《小崔说事》、《鲁豫有约》、《天天向上》、《金星秀》等。正是主持人的存在使媒体与受众的传播还原到了人际传播的原始阶段,因此电视品牌的建立对主持人有很大的依赖性。一个电视台如果打造出了一批好节目,也必然会培养和造就一批名主持人。电视在为社会造“星”的同时,也在造就自己的名流和明星。

四、电视是技术型媒体。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最伟大成果,智能手机的诞生和无线4G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把人类带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各种媒介形态中对技术依赖程度最高的就是电视媒体。孙玉胜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知,他说“电视是一个技术型媒体,因为任何媒体都没有像电视这样依赖于技术”[3]。在电视实践中,新的节目形式诞生往往依赖于技术手段的革命和传播方式的更新。因此“技术不仅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更影响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4]比如电视直播就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直播的魅力就在于其对于事件发生过程的原生态纪录(比如1997香港回归庆典仪式、国庆60周年大典、建军90周年朱日和大阅兵)和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比如奥运会各大比赛、世界杯、欧洲杯赛事等)。因此电视节目实时直播的这一优势特点在重大新闻事件直播和体育赛事直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直播这一传播形式早已为互联网和各種新媒体广泛使用。很多人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形态”,而是“内容”,所谓“内容为王”。但“内容为王”的提法只有在传播方式或节目形态不变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指出:“对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是媒体的形式规定着媒体的内容。”这一点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体现的更加明显。当媒体的形式从电视、电脑转移到能够随身携带的手机上,整个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成方式、媒介生态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巨大变化。实际上,在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科技进步所诞生的新的传播形式都创造了新的节目形态。我们发现,当传播方式和节目形态变了,内容就随着改变了,从而诞生了从形式到内容全新的电视节目。由此可见,电视创新的关键是要敢于追求技术手段和节目形态的创新,一旦实现了技术手段、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新的电视节目就会破茧而出。

五、电视是娱乐型媒体。电视和电影一样,最初是为娱乐而发明诞生的,这就使电视先天带有很强的娱乐色彩。只是在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后,电视才派生出了强大的新闻传播功能。这一点与报纸的诞生恰好相反。报纸在西方被称作Newspaper,也就是“新闻纸”,即报纸是为传播新闻而诞生的。电视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造星工厂,电视诞生以来打造出的各种明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而电视造星的三大手段就是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和体育节目。正是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电视的娱乐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中国才进入了平民娱乐时代和星光灿烂时代。孙玉胜在他的书中并没有对电视媒体的娱乐特性进行阐述,但我相信“娱乐”是电视媒体天生的特质之一,因为在所有媒体当中电视最擅长、最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电视娱乐节目如此成功,电视剧如此受欢迎,也无法解释电视为什么能造出那么多的明星。

六、电视是与时俱进的兼容型媒体。电视是开放的和兼容并包的。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与之融合,电视从来不拒绝新的技术进步和新的传播手段。在移动4G时代,手机和电脑不断扩大屏幕,增加带宽,提高网速,希望把电视装进手机和电脑屏幕里(虽然手机和电脑不可能做到电视那么大的屏幕)。但同时,互联网电视的出现表明电视也在自觉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兼容。现在一块电视屏幕上可以同时接入传统有线电视和网络宽带,这也充分体现了电视媒体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开放品质。电视节目通过接入互联网、借助网络宽带进行传输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与观众(用户)的实时互动点播、内容录制与回放、海量内容供给等新的强大功能,而且能实现PC端和移动端上网的一切功能包括浏览网页、网上购物、网络视频等等。另外,家用电视在互联网化的同时也在快速实现智能化,未来将发展成为集电视节目传输、宽带上网、家庭智能监控和物联网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智能终端。未来电视节目的传送将只是电视机众多功能之一。

参考文献

【1】【2】【3】【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第335页,359页,35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创新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