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秦川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应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综合施策、多点发力,确保补短板有效落实。
去产能成果显著。2015年底将去产能确定为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以来,在过去两年圆满完成去产能任务的基础上,今年的去产能任务成效明显。1-7月份,全国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80%以上;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完成全年任务的50%以上。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 6 . 7 % ,较上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同时,去产能也推动企业效益持续向好。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 7 . 1 %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均保持在近年较好水平。
去库存成效明显。2015年底实施去库存政策以来,全国商品房严重过剩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扭转。当前,房地产库存规模已基本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各线城市的库存周期明显缩短。随着房地产库存周期缩短和各线城市的房价有所抬头,去库存不再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已提上日程。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也比较明显,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总体得到较好控制。
去杠杆稳步推进。2015年底推进去杠杆工作以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在地方政府债务清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防风险举措,去杠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的宏观杠杆率基本趋于稳定,市场预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表外业务得到有效规范,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部分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化解取得积极进展,影子银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宏观看,杠杆率增速开始放缓,2017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55.7%,出现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微观看,企业资产负债率改善明显,2018年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明显,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降成本成效突出。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来,各项降成本举措持续落地。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降成本问题已有十余次,国务院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批建制度、管长远、见实效的新举措。如下调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实施定向降准等措施,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加大物流、网络等降费力度,等等。从全国看,预计全年可降成本1.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从企业看,1-7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降为84.45元,同比减少0.35元。
補短板持续推进。2015年以来,补短板在三个方面进展相对明显,但仍然任重道远。一是脱贫攻坚取得明显进展。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2017年又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二是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2015年到2017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3.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由64%下降到60.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得到加强。2016年和2017年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40万公里,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然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部分行业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短板仍需加力补足。
2015年底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至今,各项任务特别是“三去一降”进展尤为显著。但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由美国挑起 的贸易战愈演愈烈,对我国影响日益加剧。从国内看,在推进防风险、去杠杆等工作中,由于执行过程中出现节奏、力度等把握不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冲击,给经济带来较大下行压力。一些地方开展的PPP清理整顿和政府隐性债务清理等工作,对基建投资增长影响明显,由此引发基建投资增速放缓进而导致整体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明显下滑。1-7月份,我国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分别仅为5.5%和9.3%,分别创1999年和2004年以来的最低点。1-7月份基建投资增速仅为5.7%,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5.2个百分点,也创多年未有之新低。
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给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下行压力,使统筹稳增长、调结 构、促改革等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补短板必须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根据7月31日会议要求,补短板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行业短板”等方面。其中,以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传统基建项目的有效投资为主要发力点,其他短板亦须补足。
要加力补好“基础设施”领域短板。我国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等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基础设施投资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经济“木桶容量”,也能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为此,应抓紧推进一批中西部急需、符合国家规划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生态环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源通道等领域重大工程,重点支持雄安新区、污染防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落地。
要加快补好“行业短板”和体制机制等短板。补短板应聚焦影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的突出瓶颈、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点问题、影响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的关键环节。应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石化产业优化布局,积极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品牌发展,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落实推动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进一步营造更具竞争力的“软环境”,提高地区自我发展内生能力。应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
补短板应在坚持严格贯彻中央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补短板的轻重缓急也不同。欠发达地区要重点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发达地区则要补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短板。在实际执行中,要把贯彻中央要求与立足本地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对中央明确提出的任务,坚决推进,不折不扣落实;对中央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应结合各自实际细化、实化、具体化,更好贯彻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