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由北京陶瓷艺术馆主办的当代“宋代名窑”艺术精品展开幕式暨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陶瓷艺术馆拉开帷幕。莅临本次展览的嘉宾有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守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禹州钧瓷实验区办公室主任霍保宏、北京陶瓷商会会长陈进林、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竹玲、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陶瓷界专家领导、当代“宋代名窑”艺术家、知名陶瓷收藏家等。大家就当代“宋代名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市场通路等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
上午9:30分,与会嘉宾悉数到场。在笔会区,艺术家现场创作,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10:30分,开幕式正式开始,主持人上台致开幕词。
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女士致辞。她表示,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宋代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北京陶瓷艺术馆肩负着以中国陶瓷文化为代表的国粹文化传承的使命。为展现现代“宋代名窑”的风采和艺术家风貌,特邀业界顶尖陶瓷艺术家、陶瓷界专家领导、当代“宋代名窑”艺术家、知名陶瓷收藏家来参与今天的论坛,希望大家借此机会,畅所欲言,共同
11时许,全体嘉宾进入北京陶瓷艺术馆展厅,参观各窑口艺术家精美作品。大家被艺术家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所感染,仿佛走入了宋朝,重现了宋瓷的巅峰时代。
下午,“当代‘宋代名窑’发展高峰论坛”在主持人聂张成的宣讲中正式开始,随着北京陶瓷艺术馆名誉馆长陈进林先生的致辞,论坛活动进入到主体部分,现场文化界领导、各窑口艺术家代表、众多资深陶瓷收藏家悉数发言,大家就当代“宋代名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当代陶瓷行业如何继承与创新?新生活方式下的当代“宋代名窑”如何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杨自鹏、梁任生、王莉英、刘培金、侯样祥、邱耿钰、饶中亮、任运启、周莹等席上嘉宾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激烈讨论。
聂张成: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各位瓷区艺术家代表,各位资深藏家、各位陶瓷界同仁们,大家下午好!上午参观了八大窑口的陶瓷盛宴,中午品尝了北京陶瓷艺术馆精心准备的特色美食,相信大家在视觉和味觉上已经有了充分的愉悦体验,但是,作为陶瓷人,我们肩负使命,不忘初心,相信,我们在接下来的论坛上会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发表真知灼见,阐述独立观点,为中国陶瓷的发展献言献策,把多年的情怀、积累的经验、压抑的看法、零碎的语言,借助此时此刻的酒劲,真真切切的感受,表示、表现、表达出来!北京陶瓷艺术馆,这一刻,承载着希望与寄托,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北京陶瓷艺术馆,老馆成立于2008 年,见证了2008—2012 陶瓷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也经历了2012 到现在的低落徘徊期;但这只是时代的一个篇章。不经意间,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华丽到质朴,从浮躁到平静,中国陶瓷也逐步崇尚单色极致,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陶瓷历史:宋代陶瓷,绝对是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登峰造极、美传千古;可以说,陶瓷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一种见证,当下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也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各行各业都有,我们陶瓷行业可以说尤为严重。面对新人类、新科技、新生活方式、新传播手段、新销售渠道,我们陶瓷行业应该如何选择未来?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如何用心指导手的方向?这可能是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问题。非常荣幸,我能成为本场论坛的主持人。作为一个在陶瓷市场一线近10 年的工作者,我每年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各瓷区,对陶瓷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我也有一些体会,在此,我也抛砖引玉,简述我的观点,那就是:吃继承和发展的饭,穿新理念新营销的衣,住平台化、产业化的房,乘新生活方式的高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最后,永远保持年轻的心!
谢谢大家!
北京陶瓷艺术馆名誉馆长 陈进林致辞
陈进林: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北京陶瓷艺术馆对各位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窑口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座高峰,无论是品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各方面趋向成熟,展现了高品位和技术含量。我是1990年开始做瓷砖,跟陶瓷有关系。那个时候我也是见证了陶瓷的发展。那个时候的瓷砖只有152。杨部长在这里,轻工业。152、108,最后15×20,300×300,到现在好几米的都不说了,五六米的都能做,也见证了陶瓷,特别是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的一个历程。所以对艺术陶瓷我还是门外汉,希望多搞一些活动,多向各位老专家、学者学习,吸收养分。
我简单过一遍我做的这些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所了解,因为厂区的有些不知道怎么回事。中国梦·陶瓷情,我们就要搭建一个平台。我为什么说赶紧办这个培训班?我想北京是一个人才高地。像张守智老师今年86周岁了,马上奔87了。还有在座的都是80后,梁老师也是87了,包括我们王莉英老师,故宫的这边,所以我们办班的时候有资源,一是可以这些老专家给我们讲,一是讲精神。还有包括我们有年轻的,有老前辈的,包括收藏家,我们资源也多,我们培训班可能是多元化。当然我们最后选什么样的人进来学习,我觉得最后还是张守智老师说了算。
企业的宗旨,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科教品牌,树立文旅平台。一个中心,六大模块,今天讲的都归纳到这里,一是陶瓷+教育、+科技、+生活、+动漫,你说还有哪个加不进去的?哪个都能加,因为陶瓷领域特别广,瓷土和火两个结合起来它能做很多东西。我现在主要做教育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有些图片。未来比如说陶瓷,如果要有什么,也可以写剧本,我们可以拍动漫,这个我们有一些通过名人做一些推广。包括陶艺,今天讲的瓷比较多,实际上陶艺,包括瓷,陶瓷,适合不同的年龄段,我们在北京的资源,应该说学校多、学生多。在北京应该说去产区难度比较大。我知道北京的陶艺小店挺多的,去了直接跟你讲拉胚怎么拉的。我们讲是要把工匠精神讲进去,给他一个启蒙,不是说来拉个胚,画一下,我们可能不是这样的。
这是文博会,图片大家看一下。去年搞了第七届中国陶瓷高峰论坛。我觉得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今天这次,我觉得我自己特别高兴。包括我们陶瓷讲的3D,其实也是给小孩子科普。就是陶瓷可以用高科技的,但是跟别的材料不一样,主要是科普。我们也进北京一些知名的学校,我们还有展览馆,就是科普的这个。我们还成立了一个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就是开放性课,这个也是讲有些用陶瓷。看我们开放性课,就是陶瓷釉烧,包括其他的,当然有传统文化,都有。
这个是社会大课堂,大概讲一下,北京社会大课堂是这样,他们一个学生每个学期是500元。这500元,每出来一次大概100元左右。当然我们可能有些旅行社这种的,或者跟学校联系的拿一部分钱。来这里的人我觉得,毕竟他是有点钱。我们这里接待,也有很多教室,我们一次最多能接待到1100多人,就是这个美术馆,可能有不同的,包括茶道等等的,反正跟这有关系的,延伸嘛。像软陶、手工编织。这样我们也授课到校,有的学校说不行,我们不能出来。没关系,我们可以授课到校。这是夏令营。这是北京社会大课堂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前天市委统战部有一个副部长结对来了以后,我说我也在做一些统战工作,把好多国际的学生:台湾的、澳门的、香港的,还有很多国外的留学生,或者是国际学校都来过这里,包括研学旅行学也好,现在研学旅行又热起来了,这是我们带北京四中。我们不光进学校还进社区,这个其实现在政府也很多补贴,但是不多。但是每个部门都会说,我给你一些,你去做一些,这个都是民政局的补贴,还有外宣,旅游公司,都有,它们每个都有补贴,我们都做了一些。我们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是特色旅游,包括孔子学院,美国的,各地的都来。我们还成立了旅游联盟,旅游联盟成立以后,研学,很多北京的孩子可以送到各产瓷区,因为现在教育部联合11个部委发文的,就是加快推进研学旅行,所以各地也是重视这个。我们成立旅游联盟以后,还开了一次专列,去了景德镇,去了福建德化。这是政府当时接待的。东京艺术大学的这些,包括卡通学校我们也在征集,但是现在还没有启动,就是到各个大学里面,院校去宣讲。
我们还有一个生活馆,目前我们今年定的是全面提升,我们副馆长小聂说是3.0。我的意思就是全面提升。一是生活馆,我们目前的生活馆卖的一些,可能有一些档次稍微低一点的,我们通过张昆老师的介绍,听说李涛,他是国博设计的,我们要请他设计。今天梁老师又跟我说,您才是。所以我觉得设计差不多了,您再把个关。我说全面提升还有一个提升在哪里?就是艺术馆也是用科技的,我说插上科技的翅膀,提升我们艺术馆的高度。因为艺术馆,它在北京是代表中国嘛,首都嘛。说能代表中国,肯定代表全世界。未来我们做的肯定就是要能够代表全世界。
所以我说我们后面要想再做的一样,就是要成立一个叫陶瓷设计联盟。陶瓷设计联盟,我觉得重要的是什么呢?一是,我们可以从家庭的茶具餐具开始,我们要有别墅的话,我们还可以从景观的设计开始。张守智老师那天就说了,以前的地铁口什么底下的,地铁站什么的都可以。我的雄心可能大了一点,或者寄托了你们的希望,所以我是想我们设计院能够做到给城市空间设计?也是可以的。最近包括园博会,世园会的这个,现在已经通过我两次宣讲,几位领导说,免费给你提供,我们9月份就准备做一个预展。北京设计周的宋老师带着,整个9月份就要开始,征集跟花有关系的,就是陶瓷跟花有关系的在这儿预展,到时候在世园会一年。
还有一个,冬奥会。冬奥会的事,我们也在联系。基本上它们那边听完了以后也是说愿意。说,陶瓷是挺好。甚至我都说,比如说冬奥会,它能不能留下来一个馆是陶瓷的,未来设计能够代表中国元素,能够留下来的,有没有可能?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们2022年不行,有没有可能别的地方把陶瓷馆永远留下来。比如把当代陶瓷艺术馆设在那边,冬奥会开完后永久性的留在那里。今天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激动,谢谢你们。
每个瓷区1-2位发言
磁州窑刘立忠:让我第一个发言,真的有点唐突,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来的时候有准备。这个准备首先是感谢我的老师们,张老师、刘老师,还有我们的老部长,还有梁老师,还有王莉英,我们古陶瓷的研究会会长,还有大学的几位先生。看到你们要来这儿参加这个会的时候,我虽有点小的特殊情况,但是还是坚决地来了。曾经不想来,但是还是来了。这怎么说呢?首先是感谢这些先生们这么多年来在周恩来总理恢复古窑这样一个政策后的努力,在中央政府一个政策性指令下,我可能是第二梯队的,我师父是第一梯队,他们先参加,我后面才参加的,我是一个中专毕业的一个陶瓷学校的一个学生。但是职责跟任务最终迫使我去做这块事。为什么?因为磁州窑的担子最终落在我头上了,不干不行,因为我的师傅已经过世了,他们很艰苦。
整个来讲,当代的瓷器跟宋代的名窑相比较,是宋代的一个名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代表了广大老百姓使用的器皿比较厚而重。而且它的装饰风格也不像别的窑仅仅是釉,又仿玉,它是重装饰。它重什么装饰呢?它重中国人的那种装饰。中国人是什么审美取向呢?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画。就像咱们的文字一样,我们的画,已经到了符号程度了。瓷雕的画完全是用毛笔的转折顿挫表现出来的花,什么花?画出来的都是牡丹花,代表富贵。其实不然,它是人的综合。就像人高兴的时候画出来的花。所以每一笔,每一笔创作都是相当相当抽象而又叫做符号化。这是磁州窑在艺术上它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说它的刻花和其他花是写意的吗?是的。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稿子,完全在潮湿的湿胚的情况下完成。所以它千年窑口不断,积累下来的厚重文化,足以载入中国陶瓷上的一个史册。这是磁州窑对咱们中国巨大的贡献。但是当进入这个工作以后,要使磁州窑千年窑口不断,一个继承人应该怎么办?这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非常尊重考古界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老师,他们能指出来什么什么时代,首先准确告诉你一个时代的感觉,这时候指导你学习什么,学习要有重点,对宋代的东西,肯定我们是服服帖帖的。然而现在我们的文化基础太薄弱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前提,我们的老师,我的父辈们,他们都是经过陶瓷专业培训的先生们,到瓷区去干的。这文化基础肯定比我们要厚。当我们这些老师在经济改革30年的浪潮中,很多学陶瓷的学生都已经脱离了他的本行,不想再回到陶瓷这个既不挣钱又累的这个活儿上。这一下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个30年知识支撑的支点。但是可喜的是我们瓷窑以及各个古窑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有些人能够自觉地担当起学习古代技术,学习传承,想办法把自己的陶瓷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年轻人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造型知识特别短缺,需要补课。真的需要老师们上陶瓷造型课。这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个项,我觉得是这样。
学习历史与传承之间的矛盾始终徘徊在我们做瓷人之间。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做传统好,还是说创新好?传统跟创新是一个矛盾的机体吗?不是的。它始终在一体。但是你要坚持了,用一个风格的时候,你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什么面面俱到。所以一个研究者也好,一个制作者也好,他遇到的不是一个团队,他遇到的是一个小规模的小作坊性质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团队跟这样一个生产规模基础造就了它的文化短缺,就是对传统学习的获取,所以希望在座的先生们能够补一下这样的课,尤其我们年轻的陶瓷大师们更需要去认真地把传统最优秀的东西摘出来,不是什么古代东西年限多了就好,而是把优秀的东西摘出来,太重要了,所以必须摘。
第一,首先我们现在的市场是共知的,是一个扭曲了的市场。因为我们的人是刚刚富起来,他并不认知哪些是中国的国粹,哪些是最优秀的。包括一些收藏家,这必须要想办法纠正。我们推销文化产品的推销员缺少文化素质的培养,讲不出它的道,讲不出它的理,讲不出它的设计根源跟它的艺术品位,为什么好,好在哪儿?好跟坏只差这一点点。这一点难求一点更难解释。这是我们销售市场。
我跟我儿子们也曾经梦想着能不能打造一个大的平台,就像全国陶瓷艺术大师平台。但是我们的市场不成熟,因为假冒伪劣,还有市场原先的欺骗,造就了这些大师不愿意把自己最优秀的东西搁在你的平台上。成绩不足,销售没有销售的手段,首先金龙当时就不行,即使开出了网页,也没办法去推广自己,因为市场还没到那个阶段。我们现在市场已经到了冷静期了。什么叫冷静期?就是国家不叫你这些礼之后,真正的好东西还是有人在找。所以真正好东西是什么,这是当前我们要推介跟介绍,跟组织的货源。
磁州窑闫保山:刚才刘老师做了精彩的讲话,我也说几句,磁州窑来了我们两个人,我是土生土长的。绘画图案是来自民间。在此有各个窑口老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继承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共同进步!
建窑徐子明:大家好。我来自建窑,是建窑遗址边上那个最基层的工作人员。这是有生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盛会,让我非常振奋,既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上位者的风流,同时更感叹于其他窑口这么多的工艺大师的风雅。而我自己带着风霜就像一个无知的农村少年误闯文明世界里,真的觉得不认识,很陌生。但是我这种感受不是我个人的感受,应该是建窑的感受。建窑在世间湮没了八百多年之后,忽然回到了这个世界,最近这几年有点甚嚣尘上的感觉,就像农村的万元户不知天高地厚的张狂,所以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当然古代的建窑肯定不是这样。看看中国文化到了盛极而衰的唐宋时期,建窑其实从发生、发展到壮大,最终被所有的名流士大夫认可、喜爱,但是当中华文明退出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建窑逐渐湮灭退出舞台。
今天,当中华再向世人证明中华存在的时候,建窑又浓墨重彩的登场了!我觉得建窑与国脉是同一个脉搏跳动的窑场,这个窑场实用意义远远不如它的文化符号的意味。符号意义更重的多。它的文化符号在哪里呢?我研究建窑,觉得它有洪荒之力:就是它用的最原始的彩陶泥巴的釉料,用的是粗陶的最粗的胚体,然后放到烧硬陶的高温炉里烧造。
建窑是中华本土哲学思想的一个非常好的积淀,就是天人合一。一个初级的建盏,只要一个初级的窑工做一个粗制的建盏,然后就是装到炉里天工巧作就出来了。
鉴于这样,要入建窑门槛很低很低,就是刚才洗完脚的农人,回到家花一两万块钱向人家学了一下烧造技术后,自己的技艺可能一二十分,但是百分之八九十技艺交给天工造化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建场迅速扩张。这几年建窑从三十家迅速扩充到三千家。地方政府对建窑的发展,就像初春少女对爱情期待一样,既怕他不来,更怕他乱来!我们地方政府对于瓷业的发展管理没什么经验,要向大家取经。我自己被很多人叫做师傅,但是我不知道叫谁师傅,所以在这里先拜各位窑口大师一声老师,好好教教我。如果有一天,建窑能够少走你们大家走过的弯路,走出一条中国发展捷径的话,到时候到建窑来请大家吃饭。到现在建窑只能是证子弹飞一会儿,真找不到好的处理方法,未来慢慢摸索吧!
钧窑王建伟:钧窑是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色。首先说唐代钧窑是黑色,到宋代就是月白,到了金元时期,后来有了点红外,在明代时期就是继承了宋代和元代时期的特色,立窑很少。到了清代又产生一个很独特的釉色,就是形成五颜六色的。到了解放之后,1957年我们恢复宋代名窑的时候,钧瓷又有釉色的发展。从单色到了铜中釉,又变成了全部的红釉,所以钧窑在每个时期都在发生之不同的变化。但是现在可能由于技术的原因,一直停留在红色的钧窑,一直停留在五颜六色的颜色。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宋代名窑恢复60周年来临之际,北京陶瓷艺术馆举办的这次当代宋代名窑精品展和高峰论坛这次活动非常的有意义,在此我们向主办方——北京陶瓷艺术馆的老总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我们宋瓷这次展览提出宝贵意见,并且加以指导。目前我们钧窑的发展状况基本上是良好,有钧瓷厂家200多个,包括作坊在内,有营业执照的正规企业百十家,主要从事的有仿古的,有现代的,就是有继承宋元时期的,还有现在五颜六色的。这几年基本上钧窑在国际舞台上也出现,频繁的被国礼去利用,另外也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但是由于钧瓷恢复生产这些年,技术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就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从事我们行业的人很少,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这些匠人们在支撑着钧瓷的产业,就是当地的年轻人不是很喜欢从事这个行业。更不用说全国各大陶瓷院校的毕业生了,到我们瓷区来,这样就制约着我们的钧瓷的发展。
如果要适应当代形势下的钧瓷发展,就是要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和专业的院校来培养技术人才,搞技术创新,如何打开时下的市场通道呢?我个人认为要组成一个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就是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干好自己的专业。有句话叫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生产厂家就依靠网络,或者像北京陶瓷艺术馆这样的平台,来通过北京陶瓷艺术馆和各位专家老师的亲切关注和支持,钧瓷的发展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期望各位老师、专家、同行们抽时间到我们那儿去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钧窑崔松伟:各位领导:大家好!
非常感谢陈董事长给我们安排这么好的环境,创建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是来自中国钧瓷之都河南神垕的崔松伟。今天就我们钧瓷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大家作以简单汇报,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
众所周知,每个瓷区最初都得益于当地优越的资源,我们那里也是这样。,当地有一个俗语:“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这就真实的反映了我们当地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钧窑的发展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如今呈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整体态势向好,主要得益于钧瓷守艺人的执著追求和当地人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钧瓷的烧制工序非常复杂,有72道工序的之多,古书记载:“过手72方克成器,其细节不能尽也。”。曾经留下“要想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的民谣。虽然烧成出好的作品很难,但是行业“门槛”很低,一些夫妻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很多,这就造成表象繁荣,市场管理很乱。这样家族作坊式的“小打小闹”,很难做大做强,也影响了整个钧瓷行业的发展。另外钧瓷的产品结构构的调整与转型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产业化和量化。最后问题就是钧瓷人才的缺乏,后继无人、无工可用以及高级知识分子的在创意设计方面的指导和创新。我们现在文化产业出台了一些对策,我现在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制定我们的科学发展规划,结合现在国家的政策去发展开拓国内、国际的新市场,完善资金和技术、人才市场。因为资金问题可能企业发展非常难,企业规模上不去,产业化、量化也很难做起来。我们还要构建服务平台,为企业去服务。还有一条,要打造主流平台的宣传。这样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主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交叉和融合,正在引发下一轮产业变革。作为宋代名窑代表,钧瓷文化产业需要依托中原的优势以及社会各方的支持,才能发挥产业效应,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出口扩大,就业安置的重要动力,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非常需要我们的老师,我们各行的同仁们去指导和帮助。非常感谢北京陶瓷艺术馆这样的平台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尊敬的张老师、杨会长都多次去了我们那里,对我们那里的产业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也有决心、有信心把钧瓷这个行业、这个产业,把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做强做大。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各位专家、陈董事长给我们这么好的机会。谢谢大家!
汝窑李晓涓:今天我把汝瓷行业这几十年来发展的现状给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陶瓷同行,以及今天为陶瓷而相聚的所有的来宾做一个汇报。也请大家帮忙参考一下意见,为我们汝瓷找一条更加快捷光明的发展之路路。
汝瓷自1988年恢复到现在,我们可以划定几个阶段:第一个,1988-2000年,是汝瓷烧制国营化。这时候虽然汝瓷四大釉色都已恢复完成,但并没有形成产业化,没有发掘汝瓷自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当时国营厂虽然有2千多号人,为了生存一直在做酒瓶,做花盆等等。从2000年以后,像我婆婆孟老师他们这一代人退休了,基于对汝瓷的一种热爱,也放不下自己从事了半辈子的汝瓷,所以带了几个同样热爱汝瓷的人做了一个小型的作坊开始制作汝瓷。正是由于这些汝瓷大师们对汝瓷的热爱,汝瓷从2001年后开始真正发展,首届汝瓷烧制大赛正式举办,让很多的专家、学者,包括陶瓷同行来到了汝州,给我们汝瓷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包括未来发展方向及烧制技术等。所以截止到2016年汝瓷小镇建立,让我们汝瓷人感觉拥有了一个家。但是这个家是否能经营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生产规模有限。因为汝瓷恢复的历史短,技术及人员储备不足,造成发展比较缓慢。第二个,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拥有研发人员的企业,它的造型,包括釉色都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及手工作坊等该怎么办?它们只能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模具或者模仿别家的造型。这样的话使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也造成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在单色釉的基础上分辨不出来这是哪个大师、这是哪一家的产品。第三,我们欠缺销售经验,以及没有充分利用汝瓷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这一优势。正是对原产地汝瓷的标准和它的特点宣传不到位,使大家对汝瓷的认知不够,难以区分原产地汝瓷及非原产地汝瓷,所以现在非原产地的汝瓷在市场上对原产地汝瓷形成了竞争。另外一方面,由于汝瓷恢复时间短,销售人员偏少且很少受到专业培训,没有好好利用这一平台。第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技工类人才、设计人才和原材料研制人才,这也是汝瓷形和釉,包括它的工艺完美结合的根本要求。第五,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我们更多的是侧重于汝瓷的历史底蕴和古窑址发掘,没有依托利用这个优势,使外界对汝瓷的认识,仅仅还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汝瓷反倒使大家不太了解。
汝瓷近几年来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汝瓷与其他陶瓷行业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玉松汝瓷一直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因为仅仅做原产地汝瓷无法支撑整个企业,也不能因为我个人的爱好,就枉顾公司的发展,我觉得这个代价太大了。在与张老师的交流中,我说我一定要坚持生产原产地汝瓷,用原矿釉制作汝瓷,让汝瓷千年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为了我们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也为我们员工考虑,我想用汝瓷最美的釉,和其他瓷种相结合的路,生产出具有汝瓷原矿釉的创新型青瓷,用这种青瓷来拓展我们汝瓷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使用汝瓷,这样才能把汝瓷发扬光大。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我对汝瓷的态度,上一次央视采访我,说,你觉得诚信用什么样的一句话来概括?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说:“在我的理解里,诚信就像我的一张脸,我要把它保护好,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去,这才是我对原产地汝瓷的态度。谢谢大家。
哥窑徐建新:我出生于1969年,13岁正好赶上改革开放,那一年离开了学校,跟着父亲学做木工,我出身于木工家庭。然后跟父亲做到1988年,1988年那年又有幸走进了宝剑行业,在宝剑师傅家了做了十年的宝剑木鞘,总共加起来我做了16年木工。这差不多到了1999年,龙泉开始规划青瓷宝剑园区,那是第一期。第一期的话我有点想去,但是家里人反对,说那里太偏僻了,我们家原来在市中心最中心的地方,说不能住那么偏的地方去。第一期就放弃了。第二期是2000年,规划出来一块土地,我就买了400平方的土地。盖上去以后,我差不多房子盖好,也盖了两三年,盖好后我就开始做青瓷了。青瓷一做做了十多年,走到今天,我很高兴。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以个人的行为出来,受到陈总的邀请来到北京,我很高兴,我做青瓷做到今天,能有机会邀请我来北京,和各位老前辈,而且这是中国解放以后最早的一批陶瓷的专家,坐在这里一起谈宋代的名窑,把自己做的瓷器能带到这里展示给大家。谢谢大家。
定窑庞永辉:首先特别感谢闽龙集团,尤其北京陶瓷艺术馆给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和这次机会,能够再次跟张守智老师,杨自鹏会长、王莉英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们在一起讨论。这些老师不光是我们定窑,每一个窑口他们都见证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所以他们在这里我也非常激动。同时,能够坐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我的恩师陈文增先生。陈老师是七十年代开始恢复定窑的,也是第一代定瓷人,他整整研究定窑40年,到2016年6月12日把定窑发展的担子交给了我。我老师把40年对定窑的学习、得到的一些成果、包括产业发展的成果全部给了我,所以我也确实挺感激我的老师。
从我接手到现在两年多了,我把定窑的一些情况给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定瓷经过陈老师40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有仿古瓷、大师作品(陈老师建了一个从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到市级大师的大师团队)和生活用瓷。以前我们主要以恢复定窑传统技艺和作品创新为主,到2010年左右,陈老师搞了一个研讨会,张守智老师、吕晓庄老师、刘培金老师都去了,探讨定瓷创新的问题,当时提出生活用瓷,就是定窑如何发展生活用瓷的概念,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说这是一条未来发展的路子。现在我们的茶具、餐具销售占到整个销售的70%以上。
今天我主要想谈谈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为了提升产品的品质,我们引进了好多设备,发展了日用瓷,但是始终没有丢掉定瓷风格和文化品位。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让定瓷产品融入生活,我们把现代设计理念也融入定瓷产品设计中。但是尽管这样,我们的发展还是遇到了瓶颈:第一,人才的短缺。一是设计人才。我们作为一个县城,像刚才李竹玲老师讲的,真正的陶瓷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我们那儿去,自己培养人才很慢,造成我们的产品更新换代慢,很难达到适应市场的设计需求。所以通过这次研讨,能不能搭建一个真正的设计共享的平台,不光是定窑,所有的窑口都联系起来,和北京的企业,包括高校的老师,建立一个设计联盟,整个打造一个平台,让大家去共享这些设计,通过购买或合作的方式,解决传统窑口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第二个人才是我们的制作工人。我们好多制作工人文化程度、专业素养都不够,再让他上大学也不现实,我们能不能在各窑口开展培训活动,由我们的老专家们、大学老师和各窑口有经验的老师授课,来提升我们现在从业人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技能素质。我觉得这对每个窑口来说也是特别迫切的需求。
第二个瓶颈就是我们的市场。我们原有的市场从2008年以后受到很大的冲击,现在的新兴市场面临着个人消费、个性化消费,还有小批量需求,从生产的角度达到要求后如何去对接市场?到底我们的东西面对的客户是谁?包括设计,设计的前提还是要有一个消费市场,到底卖给什么样的人群?我们的设计理念、制作产品的文化如何传达出去,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专业的营销队伍。拿我们定窑来说,公司有一百人左右,因为手工多,产量很小,我所有的产量加在一起也不够去建立一个专业的营销团队。一个专业的营销团队,真正现代化营销理念肯定在大城市里,我们一个窑口没法儿支撑这样一个专业队伍。其实国外的好多专业营销特别成体系,画家画画就有画廊,有专门经纪人,其实这个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到陶瓷企业。传统窑口还是以作坊居多,像我们定窑就有一百多家,这些作坊既要搞研究,还要搞销售,销售走不出去新的理念就传不回来。事实上,建立一个专业的营销队伍,通过他们的营销概念把我们优秀的产品总结起来推向市场,而我们陶瓷人只干自己的专业,我觉得这是我们定窑一个特别迫切的需求。希望我的两点意见,各位老师、各位同仁都能够认真考虑,给予我们定窑发展更大的帮助。感谢大家!
官窑朱芳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我叫朱芳魁,来自古都开封,从事官瓷已有20年之久。首先感谢北京陶瓷艺术馆给我们陶瓷界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各位专家、学者,并与你们交流学习。
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开封官瓷的现状及发展历程。开封官瓷名气不小,但是我们做的不大。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我们整个官瓷界的痛点,就是官瓷窑址还没有被发现。可喜的是,通过很多专家论证,已经在开封东郊太平岗附近发现了大量的青瓷片沉积层是北宋东窑务遗址,已经报国家有关部门准备进行考古挖掘,希望官瓷窑址早日与大家见面。
作为宋代名窑之一的北宋官瓷,自1984年国家投巨资恢复烧制官瓷,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同努力下,仿北宋官瓷国家级烧制工艺,终于得以恢复。中国北宋五大名瓷之首的官瓷展现在世人面前。
北宋官瓷以烧制青釉著称于世,它是在开封陈留东青瓷的基础上,融入汝瓷的烧制工艺,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胎骨颜色泛黑,器口沿部露出紫色,俗称紫口铁足。官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不规则的开片,无雕饰,无彩绘,更显官瓷古朴庄重。官瓷的颜色有粉青、灰青、月白、炒米黄,器形以仿周汉时期的鼎、炉、觚等青铜器式样。
自1984年至2004年这二十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官瓷发展不尽如人意,只有寥寥几家坚持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宣传力度弱,政府扶持少,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小。随着开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国家文化产业园区、自贸区相继落户开封,开封官瓷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厂家发展到数十家,投资规模也逐年扩大,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种。
1、传统模式。目前这类厂家比较多,保持传统官瓷的造型,以烧制鼎、洗、碗、贯耳瓶、梅瓶等居多,市场占有率比较大。
2、实用型。以烧制茶具、茶杯、文房四宝为主,市场前景看好。
3、旅游型。以烧制属相、车饰挂件,具有开封浓郁特色的,如包公像、包公杯、穆桂英、水浒传人物造型等小品类,很受游客喜爱。
4、创新型。以开封官瓷元素为基础,融入开封文化元素,在官瓷盘上刻字、人物、传统字画如清明上河图、菊花造型,销量前景看好。
尽管官瓷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它瓷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规模偏小,烧制工艺还有待提高。官瓷产品的多样化还需更加努力,与高校的合作要更加深入,欢迎各位专家、同仁多到开封看一看,多指导,多提意见,我们欢迎您来古都开封。
谢谢大家!
国宴餐具企业汤伟: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龙泉半闲堂的汤伟。我们半闲堂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创立于2013年,至今刚满5周岁。我们半闲堂又是一家具有情怀的文化企业,公司始终专注于国瓷国礼作品的深耕创作,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有幸为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5年的“读懂中国”北京峰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和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峰会量身定制国宴用瓷。2017年10月25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为半闲堂颁发了「中国国家用瓷生产企业」,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享此殊荣的青瓷企业!如果说半闲堂这些年还取得了点滴成绩,请允许我们首先衷心感谢我们半闲堂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贵人和伯乐,他们就是张守智教授、吕晓庄教授夫妇。
张守智教授是专业设计国瓷国礼的专家大家,是当今陶瓷界的泰斗。一路走来,我们半闲堂请张教授亲自领衔担纲顾问,汇聚全国各陶区的能工巧匠,秉承“三个百分百”原则,即百分百龙泉窑最原始的原矿原料,百分百纯手工制作,百分百古法烧制技艺,以艺术瓷的匠心创作日用瓷,终于让原本放在橱柜里的日用瓷能有效的上手使用,让大家印象中的“工业化”日用瓷重新焕发出夺目的艺术光芒。
如今,我们半闲堂荣誉出品的60%以上作品都是为国家服务。我们一路走来坚持的是不计成本“零瑕疵”的理念,因为国家需要,我们必须要保证在国家规定时间以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听了各位老师谈论瓷区今后发展言论后,我也阐述一下我的看法。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将来要用的瓷器,在首先保障国家用瓷的同时,尽心尽力的为下一次国家用瓷做准备。由于我们创作团队大量的时间都泡在每件作品的精雕细琢上,在后端的宣传和销售上所花的精力还十分有限,今后我们注重作品品质的同时也会主动扛起我们弘扬传播“龙泉青瓷”的文化使命。
我出生在龙泉,而龙泉是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从小我就有一个官窑梦,所谓十年磨一剑,其实我花了20多年研究收藏古陶瓷。因为我搞收藏的原因,有时能淘到官窑瓷片时我就会很开心,所以我励志开始做官窑瓷,而我经过多年研究和努力创办企业,负责制作国瓷国礼。说到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龙泉老市委书记赵建林、衢州老市委书记陈新,在他们的关心呵护下,我们不断发展壮大龙泉半闲堂、衢窑研究院等研究平台让龙泉青瓷走上世界舞台,让世界读懂龙泉青瓷。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竹玲女士致辞。
李竹玲:我说一下我们耀州窑的现状。如今30多年过去了,我们落伍了,昔日的辉煌不在,我们与全国其他的产区差距越来越大。在诸多的因素中,我认为重中之重还是陶瓷产业人才的匮乏。陶瓷产业现状与国内部分同行业相比,在产业规模方面,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三大主要的产业体系。陶瓷企事业单位方面,我们现有陶瓷企业单位才45家,从业人员2600多,这可能也不是实实在在的,可能真正从业人员只有2千。其中的资产总额5千万。2千万以上的企业7家,1千万的企业有2家,其余为小型或者家庭作坊式工厂,拥有耀瓷注册商标18个。我们实现销售的有97300万元多,拥有中华老字号4个。在人才方面我市现在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及省大师18个,市级大师70多个。龙泉市拥有着高级职称的人才有486人,我不知道这个对不对。
对于我市陶瓷产业人才发展问题,由于销售形势不好,企业资金普遍紧张,经营困难,导致职工待遇特别低,降低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企业现有的技术人才流失也特别严重。人才观念狭隘陈旧,急需拓展和创新。目前,大家谈起人才都指的是技术研发人才,这很狭隘。其实,从事经营管理,销售工作的能力也是人才,而且是更重要的人才,目前这些人才是我们当今最最缺的。因为企业从业人员很少走出去,缺乏大的格局,营销形式单一,基本都是守株待兔的模式经营,制约了产业的做大做强的局势。行业中人才的培养,基本上还是靠父代子,师带徒的传统方式进行,这种模式培育出来的人才,虽然有动手能力,但是缺乏理论知识,视野窄,自我提升空间小。这几年有少数企业经常派人出去培训,但是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这样去做。每年全国学习陶瓷专业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成千上万,却鲜有毕业生来从事这个行业。外面的人才招不进来,我们自己也没有一家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因此,造成了人才严重匮乏,产业传承青黄不接。这几年,几次讲话我也呼吁政府投资办园区或者办陶瓷专业课程,政府、各陶瓷园区为加快陶瓷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些对陶瓷产业的人才扶持政策,但目前落到实处的不是很多。
特邀嘉宾发言
梁任生:我来的时候是做了准备的,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参加社会活动了,刚会用手机。我觉得我们北京陶瓷艺术馆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推动陶瓷的发展,这是所有博物馆禁止的,我们这儿是有活动的。这件事情具有历史意义,尤其是“宋代名窑”精品开幕。刚才我也看了,昨天张守智教授也带我看了别的,我就说一说。
我觉得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陶瓷家和收藏家,我对收藏家我也有兴趣,我并不收藏,但是我家里一进门是苗族的砂锅,我觉得那个砂锅带给我精气神,阳刚之气,我那个砂锅一看就像一个元帅,像个将军。
第一,我希望在座的收藏家,要收藏当代最好的东西,我在江西文革前一个月是轻工部部长邓婕找我谈话,两件事,帮助王、刘等老艺人搞国家文物。第二,在这儿待一年,了解一下瓷器怎么发展。我回来的时候,没人汇报了。你明白这意思了吧?我在江西做了几件事,我对景德镇比较熟悉,王部、刘玉这些都很熟悉。我二十几岁我就建议美协,王部,刘仲卿,等加入美术协会,他们说是手艺人。那手艺比艺术家也不差。我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当前这个形势非常好的,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为国争光。大学者季羡林说过,有平静的心才有力量。大收藏家张伯驹这本书,中华书局有卖,挺便宜的。我对这个人物非常崇敬,他说了几句话我都抄下来了,第一,不知旧物不能言新。大家知道,全国这艺术界里边我最欣赏的是中国戏曲学院,都是角儿。为什么还去那儿,到了北京,让人说戏呢?我再说一个例子,袁世凯、杜近芳、李少春演的都是大人物了,周总理给请了一个上海老大夫来给他们说戏。老大夫说你们会唱多少出戏,看的比你们多的多。会看戏的说戏给这些名家太重要了。所以我觉得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为国争光。我跟张守智教授,我们的老师张丁,90岁了。跟我说了,要认识自己,陶瓷精华中的精华。什么是优秀传统?我在日本博艺陶瓷会发言了,我就没说,像景德镇的朋友,要问什么是优秀传统,他一下告诉你,三彩,五彩什么,这是技术方面的传承,还有别的东西。我说一说张伯驹先生说的,不知旧物不言新,我是中央美院毕业的,我很注意名窑,名窑到今天非继承,非发展不行,不然的话就丢了中国最好的东西了。中国的陶瓷不是文化史,是文明史。不懂,没有继承,谈什么创新?大家看一看,中国戏曲学校那些名角儿了,还得唱《二进宫》,但是你光唱《二进宫》不行,还得唱《威虎山》。所以各位的东西有的我看了,是够国礼水平了。送给苏加诺的国礼是我设计的,我得出点主意,谁做?制作家做。
张伯驹先生又说了,三分能耐。其实大家身上何止三分,我觉得现在陶瓷不是技术问题,有技术,也有材料,关键是大家知道,这大导演都在找什么呢?找文学家,找写小说的,找做故事的,他找剧本呢。所以我就说三分能耐,大家不是三分,大家是九分。六分运气,现在运气来了,他叫我来,他说你们几位都来,还有研究生也来,我也来,我这次来还总结了八个字,我来发言还准备了。张伯驹还说了,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有没有贵人,你们自个儿琢磨吧。
还说知识是力量,良知是方向,这是一个作家的标题,我觉得不错。大家都知道大红袍是福建的,大红袍用建窑合不合适要动脑子。我前几年到普洱,我是北京的第一位客人,唐国强在我后面,我比唐国强狡猾,他是演员,大家都看他,没人看我这个老头,他演毛主席嘛。说让我给茶仙敬水。我就把碗交给他了。他就大摇大摆敬水。他也不知道怎么敬,他就问别人。他怎么敬,我怎么敬,他出了错,我不会错,我比他狡猾多了。各种的茶,我们希望我们闽陶在这儿,像和气氢气,这不是咱们的。宋代的茶道我也查了,和气氢气是日本的。给邓小平点茶,最后要北大的博士,别瞎扯了。他说,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他最后说了,时也,运也。现在时也不错,运也不错,就看干不干。
我更关心民窑,就是老传统的传承。绝对不能丢,丢了我们就犯罪。日用瓷是不是用最好的瓷制呢,有最好的石就用,也不一定非得画花。我现在用景德镇的罗汉碗,铃珑器,跟我屋子不协调。这个东西很老了,在会议可以的,在家里它就不行了,得挪动一点。最近我发现了妇女的头发特别的顺溜,男人的头发花样多。你们注意了吗?这是一种现象,不要必须注意这些事。我是每年看手表,每年看服装,我是注意这个的。
最后建议:这是一个非常活动的平台,能推动历史,推动陶瓷的发展,同时影响手工艺。我跟原来的主席杨自鹏一起去过哈尔滨,他知道我,后来我就很少出去了。我建议我们这儿:第一,办研修班。大家都是角儿,大家来这儿交流交流。厂那儿我都看了,有的东西就是你再做第二个、第三个肯定就是上国礼。你很多东西有的不够完整。搞这些东西找杨自鹏,别找我。怎么摆摊,找我。咱们这儿不能搞大卖场,咱们这儿要搞另外的陈列。陈列太重要了。第二,我们这儿如果可能办本画报。画报是什么呢?弘扬中国的国粹。第二,引导生产。第三,引导消费。不是每个月都出,太累;编辑部六人足够,咱们现在又有摄影的,又包括搞陶瓷评论的,又有写短论的,搞一本画报,捧当代的,别忘了过世的各地的代表人物。第三,筹备出国展览,别五大名窑一块出去。一个一个出去,唱折子戏。不能太多,不能摆摊。而且出去的一定要到大学讲课,抬高身份。拿出一件不太好的送给总统,第二件送给博物馆,第三件卖高价。我60岁我老师把我派出去去香港学赚钱,说你一辈子就搞设计,给你一个果子你就高兴的不得了。设计师依附于工业,依附于商业。“一带一路”是一个很重要的,西北一条,南边一条,大家就动脑子吧。永瓷非洲也是一个地方,过去出口那么多,现在不出口了,还是能出口的,就看怎么做了。收藏家就是希望有眼光,收藏当代的。说那个人骄傲,你又敢下手…
他毕竟水平高,比我看的远。反正我的工资只能买个茶杯。我绝不买日本和韩国的瓷器。我家里沙锅,一进门。进门是清朝的门神爷。门神爷都是和颜悦色的。它物我啊,物养人。我来这儿,是董事长、馆长还有副馆长,特别是张老师,他告诉我和会长来,刘培金先生来,王莉英先生来。我总结,天佑善事。这是善事儿,北京市要记住这一笔。第二,知己有恩。我跟杨自鹏20几岁就学习传统在画陶瓷,他又找我了。我们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我不是搞陶瓷的,我愿意为闽龙,为陶艺馆做点事。我今天表示什么呢?我对你的职工我都有兴趣。我是学两个专业,一个是室内设计,很多名演员老一辈的都熟。第二,画报编辑。《装饰》杂志我是创刊之一,所以这个东西要印英文目录,出口。以图为主,文章少一点。我礼拜六、礼拜天我愿意为这儿服务,不收费。
各地区我带来名片,没有广告,别人给我印的名片是广告,什么美协会员,没多大意思,我现在是公民。每个地区我会给一个名片,别问好的事情,需要事情找张先生,找馆长,我跟着这些老同志跑,我们是做活儿的。我们没有战略眼光,但是我21岁受过外事训练,你们放心,我不是党员,靠得住。
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致辞,并宣布本次展览开幕。
杨自鹏:首先要特别感谢进林和美霞,你们这次办了一件大好事。在这儿举办这个活动,又有意义,又有意思。希望坚持不断把好事办好。
刚才听了产区朋友的发言,我挺感慨。我没想到我们陶瓷业这么多年发展到今天,还这么不尽如人意。但是光说难也没用,还得努力。比如我们这次活动,不只是为了说困难,可以摆问题,然后想办法,研究如何解决,如何提升。
说到陶瓷,至少有几大块,首先是日用瓷,然后是艺术瓷,再就是建筑卫生瓷,还有电瓷和各种高科技陶瓷,今天我们的议题是日用瓷和艺术瓷,其他的瓷种我们不讨论,但是大家知道进林的闽龙前期发家就发在建筑卫生瓷了。我们陶瓷业前些年的兴旺,明显是受益于改革开放,受益于社会需求的大幅提升,是建筑业给建筑卫生陶瓷业帮了大忙。如果他不盖房子,用不着那么多的砖和洁具。如果房子还住9平米,连厨房都没有。所以社会进步发展,是人民福祉的根本。刚才有同志讲了,习近平主席讲到的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不仅是需求,而且是美好的,是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的第一动力。如果没有需求,你吃饭不用盘碗,吃穿住用行都没有需求,社会就没了。所以我说进林他们做了一件好事,你带领大家研究需求。吃穿住用行教乐,这几大项里,吃,美食美器,筷碗是基本需求,当年许多地方没有饭碗用,国家专门安排生产,要求每个人平均有两个碗,要保障供给,那有多难啊。陶瓷的基本功能两大方面:一是实用功能,二是审美功能。实用功能就是要有用、好用,还有一个就是要美,能上APEC,能当国礼,能美化生活,给人以美好享受和长久愉悦,能成为文化的流传载体和文明的象征而造福人类。实用性和审美性既有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我们应当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和研究。
按照陶瓷两大功能,无论是实用还是审美,都需要美,都需要真,都需要高兴,快乐,享受。我们用成套的餐具进餐,当然会得到美食美器的快乐和享受;没有成套的,但是客人来了,有点上档次的器具,大家也享受。我们给人民的生活注入文化,注入有价值的审美文化,这要不断的做许多工作。张守智老师常说,如果每个宾馆饭店和大多数家庭都注意美食与美器的关联,都能享有这种美好、愉悦,我们日用陶瓷贡献就大了,日子就好过了。大概他跟我讲过好几次这样的话。
当年赵建林在龙泉时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他把龙泉那儿的青瓷推动发展起来了。龙泉青瓷技艺成为世界非遗项目,就是由赵建林在那儿时搞成的。前面做得好,后面的一代一代就更得往好做。所以大伙儿要一块努力,要不断地努力。我们作为陶瓷业,这个难,那个难,你得把东西做好了。你做的东西美,就会不胫而走。美是啥观念?美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意识,既源于自然,又需要注入人类的文化和情感,我们可以各美其美。但是总的说你做的东西就得美,就得真,谁要能确实做到真善美,做出了精气神,那就有人来追你。没有,人家也会来帮忙。谁能帮到这些呢?教育,学习。张老师,就是在这方面几十年如一日起重要引导作用的导师。进林他们组织这项活动,也是要引领大家一起发展提升。刚才说的庞永辉的师傅是个人在宋代名窑恢复继承发展上起到作用最好的一个榜样,所以定窑就出名。龙泉那儿是市政府和当地的从业人士共同奋斗的一个典范。景德镇有太多的优势,但是它难过的时候许多人都没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行业中最困难的就是景德镇。汪桂英大师当时就对我说,我不是不想做,谁让我做啊。说着眼泪就流了。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公元1004年宋真宗给赐的这个名字太好了,一说就是历史,谁家有?景德镇还有世界知名的专业学校,后来叫学院,现在叫大学,谁家有?景德镇培养的人才佛山都够用好几年了,谁不受益?当年国家给了它那么多钱,没用好,不能全赖他们。我跟他们说过,改革开放,改革初期他没赶上机会,开放又没抓住机会,好长时间处在进退两难的之中。后来它有好条件用好了。现在说是景德镇一家独大。我看不算独大。各家都有各家的特点,得有信心。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推动。
刚才大家提了很多意见、建议,接下来还有各位老师要讲。现在有进林领头张罗,有培金老师、守智老师,还有各方面有影响的人在这儿。大家集思广益,各家一齐努力,把我们共同的事情办好。大家要多关心支持进林他们的工作,积极参加相应的活动。我们也会把情况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有关领导和组织,争取上级的有效支持。
刘培金:我讲一个核心,三个建议。
核心是搞经济营运要合法依理敢赚钱。不赚钱,企业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可能持续惠民!不要认为赚钱就是低下的,赚钱是光荣的。不能赚钱,就不能发展事业!
对陈进林同志,想发展陶瓷事业,我准备了一个发言提纲。已给聂张成和美霞,不念了。讲三条建议:
第一,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2007年我去景德镇,刘副书记看望我,问我对景德镇有什么看法?我说我心里在哭,眼里没泪。他说问你为什么这么说?景德镇的历史有名气!你们几任书记,杨永峰书记是善作为,之后是少作为,乱作为,私作怪。历史名气值钱,不能当饭吃。不创新优化,历史名气会消失!
几年前,张守智教授和我嫂子,领我去深圳,学习斯达高。听到一些情况,心里特别难受。一个号称陶瓷大国,出口日用成套瓷基本上没有。生产厂主靠来样加工,主动权掌握在海外经营者手中。
真正的陶瓷大国,一定要以日用瓷为主体,你自己吃饭的饭碗都弄不好,称什么陶瓷大国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营运环节中梗阻!需要娶妻的,不知皇帝有女儿,买酒的人,闻不到酒香。产因销不畅,不知消,消不知产,是发展不好的根本原因。
大家好好研究一下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营运体系”,这是陶瓷发展的一个关键。听到你们的发言,都愿意和陈进林同志合作,共同协力发展陶瓷产业,问题就基本能解决了。
陶瓷行业的困难,就是营运体系的龙头被斩,龙体被砍断造成的,跟大家没关系!大家是受害者。习近平主席,指出方向了,只要照此路子走,好日子很快会来。
今天我特别高兴,我们的陶瓷健康发展有救了,陶瓷的救星来了,陈进林同志,他愿意担这个龙头,完全有条件,作中国陶瓷的龙头,来引导大家一同前进,共同发展。
陶瓷产业发展,取决于三部分:生产体系,消费群体,营运体系三侧,积极和谐互动。生产和消费沟通是根本。营运体系,是陶瓷产业发展的龙头,消费群体的引擎。没有这个龙头,陶瓷产业就没法儿发展。大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很高兴。你们愿意在陈进林同志组织下发展,是一个成功的根本。我希望赶快把这个事办成!大家有龙头了,就好腾飞了。
第二,陶瓷创新问题。
一切美和丑,都以一定的载体为表现。最重要、最原始、最根本的载体,是裸体。在裸体美的基础上,出现了纹身美;随着社会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又出现了装饰美,就是穿衣服。陶瓷为美或丑的载体,如同人。有裸体,纹身,装饰三个载体。大家不要认为,现在的陶瓷体,都是美的,有些不够美,或很丑。既出自陶瓷设计,又孕生在生产过程,是个链条问题。
宋代五大名瓷,美和丑的核心共性,是裸体。裸体美,有三个基本要点:形态,肤质,胎记。跟人一样,形态体现,皮肤光泽,有没有美人痣。
创新创什么,为什么创,根据什么来创?是必须首先思维的大课题。创新考虑的根本内涵是使用价值功能。它有没有用,准备让它干什么用,在什么地方用,这是设计创新的大前提。
使用价值功能的气质性,基本有三个方面:
1,收藏增值。收藏的目的,是重视增值。注意以稀为贵,别人不易仿制为重心,稀少才有可能增值,才有可能买走。
2,赏用兼取。赏的内容视三载体有别。美或丑,都有可能有赏习者,有故事,往往受欢迎。因有买者,喜欢表现自己,有故事给别人讲,可以打动他的心态湧动,一时高兴而买走。
3,使用自愉。是实用物品,除有一定艺术性,有助交流外。有利调节使用兴趣为上。
第三,创新设计质量,体现在流动性能与实现价值程度。有三方面影响要素:
第一,视觉美,感觉美,意念美。第二,形态优美。整体和美,动感健美。
第三,使用、清洗、存放方便。没有超量的铅等有害物质溶解量,不伤害身体健康。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女士致辞。
王莉英:前面的老师讲的那么全面、那么精彩、那么寓意深刻,我真是无法启齿了。
我是研究古陶瓷的,我在故宫博物院一辈子搞的是古陶瓷研究。我们古陶瓷研究是从藏品的管理入手,然后是藏品的陈列展览、展示,然而研究古代的诸窑,对古代的窑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然后提出我们研究的结论,发表论文。
后来我做了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长,我们这个学会的宗旨是注重古陶瓷的学术研究,每年我们都要召开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目的是要解决我们中国陶瓷发展史当中的重要的课题。另外,就是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文物考古事业,陶瓷考古事业取得的新成果向世界宣布,向世界宣传。由于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所以我们扭转了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侯研究中国的陶瓷要到英国去,要到日本去,而不是在我国的观点。现在我们每年召开古陶瓷学术研究会,欧美、东南亚、日本这些国家的研究者都踊跃地报名参加我们的讨论会,所以中国的学者特别扬眉吐气。那就是因为我们在为宣传中国古陶瓷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而努力工作并做出了成绩。
陈董今天在这里组织这么一个大的会议,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薪火相传,是为了把我们中国古代的陶瓷在今天发扬光大。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一项非常好的活动。所以我特别感谢陈董事长,陈馆长和聂馆长。
我们中国陶瓷有着万年的发展历史,从陶器到瓷器,考古资料证明,在一万多年以前,我国的江西地区就已经生产了陶器,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我认为,因为有了陶器社会进入的文明阶段。不管是陶器的生产,还是后来的瓷器的生产,都离不开当时社会发展大的背景。比如说,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我们看到的早期仰韶文化的陶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这些器物它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实用器皿,就是有一个功能,比如说装装粮食,舀舀水,不是这样的。它上面的装饰展示了原始社会人类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放松的生活的美。器物造型的线条,拿陶罐来说,腹部的外展的轮廓那么样的夸张,那么样的奔放,那么样的无拘无束,那都是原始人类在做陶器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和展现出来的结果。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再看看彩陶,如新店文化的彩陶,它的造型和纹饰都简洁了,直线出现多了,也规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原始社会晚期以慢慢接近奴隶制社会,造型和纹饰变得严紧规范起来,形式趋向呆板,直线运用多于曲线。这些变化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造成人类精神上的压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致使的。因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不像早期那么奔放,装饰花纹也简洁了,也拘谨了。我之所以要说这些,是要说明陶瓷器的制作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功能性,它在抒发着人类自我的情感和对美的感悟。我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今天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时期,我们要怎么样去从内心感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活力,给予我们这么多的美好的元素。怎样运用它把我们的情感容入在设计理念中?把现今的瓷器的造型、装饰、釉色和总体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这是现在一线的大师们应该深思的事。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提升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与抒发一然后体现在我们的作品当中,来展现社会主义新时代陶瓷作品的新风貌。
刚刚我听了各位一线的大师们介绍,有的是个人的制作,有的是瓷厂的情况,我觉得相当好。有一些问题是整体性的,比如说人才缺乏,确实是这样。每一个产瓷区都缺乏人才,尤其是设计人才。我们现在上哪儿去要?大学去要。景德镇陶瓷学院那是专业的,清华美院陶瓷系培养的人才也是高水平的。但是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这些毕业生愿不愿意到厂家来。这是现实问题。厂家很苦,工作辛劳,报酬又少,成品做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等等?我们上哪儿去要设计人才去?所以在座的各位大师,都要立足于自身的培养,你们是大规模的一个厂,你们就要在自己的厂里进行培养。从自己家里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你们也信得过。因为大师们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有能力去培养设计人才。但是有一条,就是作为我们在座的各级大师们,自身先要培养自己,提升自己;否则你们也很难培养出来新的设计人才。别看我搞古瓷,但是我经常跑现代的产区,也看了很多新作品。我特别关心,古代那么好的作品,我们能不能够接班?能不能够传承下去?能不能够把它发扬光大?在我参观了的这些产区中,有的产区釉色烧的很好,有的产区装饰做的也不错,但是共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造型不好,仿古造型多,不及古代的比例适度,优雅美妙。创新造型品类不够丰富,形体拘谨生硬,缺乏自然之美。
今天就针对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而言,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这五大名窑的装饰都以釉色见长,追求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素色为主,温润如玉。应该说有一些窑烧的釉色基本达到这个水平,但事实上还有差距。这原因到底在哪儿?还要继续探研。在造型上,从仿古的作品来说,像定窑孩儿枕也是没烧成功,那孩儿枕的形体的比例,孩儿枕的背部的起伏,孩儿枕的两条小腿翘起来的灵动度,那个小孩仰面朝天微笑着,在想着刚才他自己玩耍的美景,那个生动,那个灵动,没有烧出来,我们感受不到他的天真可爱。可是看宋代的孩儿枕,从形体的比例,到孩儿枕面部、身体,他的动态,真是达到了气韵生动。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的瓷土性能不好?还是我们设计的不成功?还是我们对土跟火两者的配合不到位?致使现在孩儿枕的背部下塌?不是活生生的。所以我们要一点点地去挖掘。陶瓷就是土与火的艺术,我们一定要对瓷土做深入的了解,去选料,去陶练,去沉腐,让它的可塑性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对这种可塑性的瓷泥使用的时候,我需要多少的烧成温度?这是要下工夫的事,要去了解,要去钻研,要去探查,所以这难度是很大的。像这样事情,刚从陶院毕业的学生到我们厂里来,也很难完成交给他的任务。这有一个实践过程,有一个研究过程,有一个对传统的陶瓷文化的认知过程。我们说宋瓷之流传千古,宋瓷之让人们赞美,就因为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现在能做得到吗?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大师扪心自问,在研发的过程当中做到了百分之多少?我们对古代的瓷窑了解有多少?对古代匠师们所用的泥,所用的火,所用的釉料,所注入的情感认知又有多少?
我希望今后陈董再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展览和交流研讨活动,也可以一个窑一个窑的搞。这样的话,这个窑可以多来一些人,多展览一些作品,大家一起品鉴,更加的深入地研讨。您所做的后续工作,助推了我们新时代陶瓷生产的繁荣与发展!谢谢。
吕晓庄:我一般都不发言,退休以后我就陪太子读书,人家说你不关心陶瓷,我真心的不关心。但老跑瓷区,陪太子读书,太子是真心读书,我是陪着,可以读书,也可以玩。这次开会,陈董事长让我发言,所以我就读点书,不读书我怎么发言。今天看完展览,我觉得非常好,我没有想到会做到这种程度。因为过去我觉得五大名窑和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都不错,但我觉得和传统窑产品比,有一定的差距,锃光瓦亮,特别亮,少乳浊感。尤其是钧窑大多数都是全部红色,古钧窑并不是这样,应该是蓝色为主,其中有一片红色或是紫色。这回我看真不一样了,做得非常雅典,各个窑口进步都很大,所以我觉得你们还是经过努力创新了。
但是我今天还是要提创新,我讲三点。
1.我觉得创新必须学习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什么样才是学习传统?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中到底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分不清楚,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发扬。我觉得日用陶瓷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是国家召开的几次峰会把他们逼出来的。第一次在北京雁栖湖召开“APEC”会议高淳瓷厂就用珐琅彩装饰餐具他们用的珐琅彩颜料是完全无铅无毒。对颜料进行改革进步了。第二次在北京的雁栖湖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斯达高瓷厂利用敦煌图案的花纹做茶具、咖啡具的装饰。古为今用,一方面十分贴题,另一方面也十分富丽堂皇。最近在山东青岛召开的“上海六国会议”。淄博花光瓷厂的华清瓷更加漂亮,造型大方,装饰简洁。而且他们是用合成骨灰瓷做青瓷餐具。质轻,淡淡的青色,观感舒服,又不影响宴会上菜的颜色,在材料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很多东西都在改革,不能按原来那么做了。可是装饰陈设用瓷改革的力度还没有那么大进步不够明显。希望你们把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真正的发挥出来,把它发扬光大。
2.设计要符合时代要求,我们现在都什么时代?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在,改革开放都40年了,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应该宣传什么呢?和谐、包容、世界命运共同体等积极向上的作品。我们是大国,设计造型要大气,不能抠抠索索的。从历史看,唐朝一直到现在,每个朝代瓷器的造型都不一样,唐朝是泱泱大国和强大,所以它的产品都是灿烂辉煌,光彩夺目,而宋代就不同了,它是文人雅士朝政欣赏的东西非常秀气,雅典。元朝、明朝、清朝又不一样。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时代,应该做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符合这个时代。
3.设计经济、实用、美观,这也是老生常谈。我不主张只生产高档的产品,高、中、低档的产品都要做,因为买东西是客户,你到底为什么人服务?你做的东西给什么人用?你都要考虑。我认为老年人也不能忽略,因为他们懂历史,知道产品的价值,但主要的客户是年轻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跟上潮流,他们时尚,购买力强,喜欢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设计必须出新。我提议你们多出去看看。我听说故宫的文创部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发很多新的产品,包括工艺品、服装、陶瓷等,款式很新,又不失传统。我觉得你们也可以做到。既然来到北京,有这样的好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因为工艺品的设计都有共通性。我遇见一个潮州的老板,人家说他不懂陶瓷,但我们和他一起出国,刚到飞机场,人就不见了,哪玩去了?什么专卖店他都去看,眼睛店、皮革店、玻璃店、化妆店等,看完后他吸收这些东西搞设计,所以他设计的东西非常新韵,与别人不同。最近我在高淳瓷厂国瓷小镇博物馆的大师作品展览,看到他的作品很新很突出,与众不同。我提议你们多出来看看,回去后再针对自己的特点来创新。
我就说这么多,我了点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可能对你们的胎或釉货的改变有好处。
1.在配釉的基础釉时,加入不同的辅助原料,烧成以后会出现不同的颜色。今天我就不讲磁州窑和定窑了,因为他们只有黑、白二色,比较单一,我只讲青瓷。先讲什么是辅助原料?它本身没有颜色,但是加到陶瓷的釉里,就可以改变陶瓷釉的颜色,这就是辅助颜料,如你加入钙、镁或锌、钡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加入钾、钠、锂、锶,加入这些一样或两样都会影响釉的性质,釉的颜色。为什么原来我们用石灰石釉(草木灰),后来为什么要用石灰碱釉。因石灰釉流动性太大,还容易起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改用石灰碱。改变材料的性质,使产品的残品率提高。成本降低。另外青瓷都用铁做着色剂烧还原焰,铁的用量都在1%~3%之间,不会出太深的颜色,如果加入铁的量多,颜色加深就不是青瓷了,成了建窑黑茶盏。为什么放差不多分量铁做着色剂而汝窑、龙泉窑、钧窑的青色都不一样,就是因为他们在配釉的基础釉时加入不同的辅助材料,所以烧成以后颜色就改变了。
2.工艺操作。你们现在怎么操作我不知道,现在就说说你的釉料磨多细,我就举龙泉一个例子,一般的釉磨细后都要通过万孔筛(250目筛),可他通过400目筛,烧出来的粉青釉,特别漂亮无人能比。你用什么方法上釉,是吹釉还是浸釉?釉层的厚薄。烧窑时的升温曲线,什么时候升温什么时候保温,什么时候氧化,什么时候还原,什么时候烧弱还原,这是停火去前最关键的步骤。要通风良好,但又不能氧化。氧化青瓷变黄色,如通风不好青瓷吸烟成灰色,所以这个阶段是最难烧的。烧后冷却的快还是慢对陶瓷都有影响。
3.我重点讲讲钧瓷和汝瓷、钧瓷主要的特征是液相分层,怎么才能做到液相分层?釉料中必须含硅量高,而且含有磷,硅酸和磷酸两种液体,才能因为它们的比重不同,表示能力不同,出现轻的上浮,重的下沉,烧成中出现各种不同情况,烧成后颜色就不一样。钧窑中有很多不同的机理,因此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称号,每个钧窑产品,颜色都不尽相同。这个液相分层的理论,是我们中国的工程师研究出来的,一个是山东的刘凯民,一个是河南的杨文献,这个很重要,外国的工程师还以为我们是固相和液相分离,这是完全错误。钧窑另一个与别的青瓷不同,是在青瓷上有红色或紫色的班块,这是从宋代以来,最早出现的红釉,是对陶瓷釉料的一大贡献,红颜色的深浅,不是决定加入氧化铜的多少,而是决定含硫量的多少,而且含硫酸铜量的高低决定你紫色变成红色。钧窑是厚釉,不止上一层釉,要挂好几层釉,没烧之前有会出现很小的龟裂,烧后这些地方就会出现蚯蚓走泥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做出很多不同的机理,丰富釉的美观。
另外讲一讲汝窑,汝窑我觉得是最漂亮的,我从上大学开始就注意汝窑了。初看汝窑觉得很平常,只是蓝偏缘的颜色,但越深入看它的变化非常丰富。我觉得恢复汝窑很不容易,因汝窑传世的产品很少,而且大部分让国民党带到台湾去了,在国内故宫只有几件,恢复汝窑第一次鉴定会我去参加了,一看这不是汝窑,因汝窑的师傅们并没有看过一件完整的汝窑,只是看见从清凉寺挖出来的瓷片,按这个来做的。后来他们到北京拿照相机到故宫拍汝瓷。到文化部借台湾出版有关汝窑的书,回来后再多次试验,才猜得成功。为什么汝窑这么高雅,釉色这么丰富,因为它有蝉翼纹,有很多极小的气泡,对光不单有吸收和透过,还会对光产生反射和散射作用,所以越看越丰富,表现很多内容。现在台湾也有人做汝瓷,我觉得他们做的有点死板。虽然他们做得很完整,没有小蝉翼纹,没有小气泡。我们做的汝瓷就比较灵活,比较丰富。
配釉子关键要注意硅和铝的比例,第二是钙和钾的比例,第三是氧化铁和三氧化二铁的比例调节好了,就能达到你所需要的青瓷要求。
侯样祥:非常感谢陈董事长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张守智老师的推荐。我是第一次来到北京陶瓷艺术馆。之前,我已收到这次研讨会的几个题目。很巧,关于景德镇为什么一枝独秀?早在四年前我已写过一篇文章,叫《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从陶瓷文化发展战略角度研究景德镇的。此文网络与微信点击阅读量相当高。今天我就不重复谈这个问题了。待会儿我会把这篇文章的微信版放到群里,请朋友们多批评指正。
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一下艺术的“创新”问题。近几年,我给大学、艺术基金、非遗等领域,讲这个问题比较多。这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的问题。不知对各位陶瓷艺术家有没有实际的帮助,但愿有点启发。
今天的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两种文化”之中:一是科学文化,一是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文化的特点是“淘汰式”的。即新的成果产生的同时,意味着旧的成果被历史所淘汰。比如,当你有了苹果7的时候,一般就不会用苹果6了。而人文文化发展史则不同,它是“叠加式”的。所谓“叠加式”,即新的东西产生了,并不意味着旧的东西失去了价值。比如,宋人将词推向历史巅峰,并不意味着唐诗失去了价值。人文文化史是高峰迭起的,甚至有些高峰是我们后人难以逾越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座的能写诗,并能接近李白和杜甫,那你就是当代最牛的诗人了。又如青瓷,两宋已经推向巅峰,当代人如能做到历史第二就是最牛的了。这就是人文发展现状给我们在座的陶瓷艺术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这个角度讲,我不大支持高调谈论艺术“创新”,尽管艺术史是一部创新史。在科学领域,不创新一定是死;在艺术领域,即使不创新,如能达到“最佳的传承”依然价值巨大。现在,在艺术领域,包括工艺美术界,不少人被“创新”搞得晕晕乎乎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人为创新而创新,竟然在经典造型上添枝加叶。殊不知,许多经典造型,就像李白、杜甫的诗一样,已然是巅峰之作,后人能接近它就了不起了,更别说超越了。因此,我觉得,就当下的艺术创新而言,实际上称之为“实验”更合适。在众多的实验中,失败者占了绝大多数,成功者为凤毛麟角。艺术史记载的恰恰正是这一点点的成功的实验成果。
我研究传统手工艺,自然跟工艺美术界打交道比较多。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朋友请看他的工作室。结果我会发现,很少有人向我介绍他的传承,绝大多数在向我介绍他的“创新”。对此,我一般都会点头,但偶尔也会提出质疑。在咱们馆里贴了一张宋代定瓷“玉壶春”的照片,那么我就谈谈玉壶春的“创新”问题。显然,玉壶春是中国陶瓷的经典造型之一。美极了。我甚至跟数学家们讨论,能不能给玉壶春一个类似黄金分割法的数学表达。说实话,对于这样的经典造型,后人已经没有多少“创新”的空间。事实上,今人的所谓创新的玉壶春,与宋代相比,要么矮胖点,要么瘦高点,仅此而已。
8月18日,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院里请我为双年展设计并主持一个学术研讨会。我结合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创作现状,提出了“经典与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创作”问题。我是呼吁并希望,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人,能多多地了解一下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巅峰,面对经典时我们何去何从。刚才我已说过,如果写诗,能以李白、杜甫为标准,你进步会很快;如果做青瓷,能以南宋青瓷为标准,你会有很高的境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今天,我的发言的最后结论是,无论“非遗”传承,还是手工艺“创新”,都要恪守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优秀的传承”,第二句话是“有意义的创新”。所谓“优秀的传承”,就是你如果能把古代最好的东西“维妙维肖”地模仿下来,你已经是成功者。如你能创作出与四川出土的汉代“说唱俑”一样的作品,你就很了不起。所谓“有意义的创新”,就是希望你能从历史经典出发而进行创新,即在“维妙维肖”地模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更有价值。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绝不可将“推倒重来”视为创新。
众所周知,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的低潮期,应该说它为有志于在中国工艺美术创作上大有作为的人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与冲电的良机。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读读历史,找找经典,寻找每个行业的巅峰在哪里,我们的最高标准在哪里。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研究一下《中国美术全集》,应该说“全集”里都是我国造型艺术的经典。
谢大家!谢
邱耿钰:开始,我觉得“今天的‘宋代名窑’”题目挺绕口的,但是看了所列的四个议题,觉得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其实也就是说,我们想在这儿讨论一下曾经的宋代的名窑今天发展的怎么样,或者今天应该怎么发展,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这儿所说的宋代名窑,无论是那五大名窑或者八大窑系,其实都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恢复。因为这八个窑系,或者这五大名窑中,有几个窑宋代以后来就绝烧了。另外几个虽没有绝烧,也是只做民间的东西了。所以,我们这儿说的恢复,其实是恢复宋代那个时期的最有宋代特点的陶瓷,或者是恢复宋代官窑类的品种。
既然我们是谈这些名窑的恢复或者是今天发展的情况,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宋代陶瓷生产的特点。以我的感觉来看,宋代陶瓷生产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大家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除了宋代的官窑和汝瓷带有纯官窑性质外,其他的几个窑都是在民间窑场的基础上做了一部分官窑的产品,或者单辟出一部分为皇家做东西。这八个大的窑系里,有专门做青瓷的,有专门做白瓷的,还有专门做化妆白瓷和专门做黑釉瓷的。也就是说,宋代陶瓷生产是非常多元化的,是全面发展的。不但有民窑、官窑,这两种生产形式并行不悖,而且是南方、北方同时在发展。
咱们议题里还提到了景德镇一家独大。我不知道这里是指在明、清的时候一家独大,还是今天一家独大?要是今天的话,我不觉得景德镇是一家独大。要看你是从哪个角度来看,是算从业人口,还是算它的总产值,是按它的生产规模来看,还是按它的纳税总额来看?要这样去比,潮州、佛山这些产区都很强,它可能不一定是独大。而且我们为什么要去谈它一家独大?这个独大本身好不好,我觉得都可以讨论。
宋代的陶瓷整体态势发展之所以好,其原因是宋代的陶瓷的生产技术和艺术审美的水平都很高,即它的生产技术和艺术审美水平都同时发展到一个高峰的阶段,是艺术和技术同时达到了高峰。后面的明、清,陶瓷生产的技术和虽都有突破,可能技术上是超越了宋代,但是艺术上并没有超越宋代。这是因为宋代整体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很高,我觉得这是关键。宋代除了受统治阶层审美喜好的影响烧制青瓷外,它的白瓷水平也很高,当时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包括宋代的黑釉瓷器烧制的水平也很高。还有民窑,像磁州窑的瓷器彩绘的水平,我们现在都很难达到。我们现在所说的恢复,应该就是想达到宋代的水平和标准。
宋代陶瓷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是最意义的启示。还有,说到景德镇一家独大,仔细分析其原因,那是因为明、清,尤其清代,当时的朝廷把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全部集中到了景德镇一个产区去了,尤其景德镇的官窑,它生产的东西基本上是皇帝个人的审美爱好为标准,这些产品他并不代表民众的审美爱好,他并非民众的需求,不能代表陶瓷生产的整体需求和整体水平。再一个,当国家把所有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集中到一个产区的时候,它必定挤压了其他陶瓷产区的生存空间。我觉得正是因为景德镇的一家独大,才导致了其它窑厂的衰落,这是我的认识,也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我觉得在陶瓷生产行业不应该强调谁一家独大,而应提倡鼓励多元共存,共同发展。因为每个产区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去做适合你这个产区适合做的东西,去服务你那个产区特定的消费人群,陶瓷产品的会因功能的不同,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其实,每个产区也会有自己相应的消费群体。所以,宋代陶瓷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多元化发展,我们不应该太多依靠官方的行政手段来推动某个事情,而是让不同地方、不同类型的陶瓷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张 昆:各位专家、前辈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向张守智老师、吕晓庄老师、梁任生老师、邱耿钰老师问好,因为他们是我在清华的授业恩师。
今天借着刚才侯样祥老师谈到的创新是形而上的这个话题,我尝试性的从形而下谈一下。用两个案例切入,第一个是前几年学校与宝马汽车合作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命题只有一个,叫作《价值》。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在学校招募了多位学生来参与这个创新的题目。起初,所有的学生都搞不懂,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跟钱有关的叫“价值”。结果德国老师过来后发现学生对“价值”的理解非常局限。经过交流发现,其实他们对“价值”的解释涉猎了所有物质与精神的范畴。这样碰撞与交流不断的打开学生们的思维,比如,有的学生把老北京怎么玩核桃的讲究说的一清二楚,在我看来这是有文化价值的,这代表一个20岁的人如何理解传统经典与非物质文化;有的同学有关新能源汽车无人操作的创想,这代表了当代年轻人如何看待未来人的生活方式及可能性,这是具有前瞻创新价值的。借这个例子,我想说:创新本身无法评判,创新价值才是可以衡量的。如果不具备创新价值,所谓的创新与不同是没有意义的。
既然说到了创新与价值,那么价值的转换如何实现呢?我认为,设计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我讲一个我本人为海底捞做的餐具系统设计案例。这个系列项目涉及未来每年几千万的市场采购,企业在过去五年期间在市场上选购了近十套餐具,最后都没有成功。我接手项目后,先用三个月时间调研基础数据,完成了几万组数据的测试与整理后发现,除了要给企业实现餐桌上的美观之外,还要把餐具当做一种生产方式理解。餐具不只完成简单的菜品盛装,它更是唯一一个从后厨拿到前厅再拿回后厨的全链条循环的重要生产工具,与企业的绩效管理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我找到了非常多的创新机会,最终把50种餐具缩减到11种同时减重10%左右,从而优化了计价方式降低了采购成本;通过餐具模数设计,运行空间压缩了20%,这个20%的空间意味着传菜托盘提高了20%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员工绩效降低了管理及运营成本。我想说这就是设计在企业运营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创新价值,这个创新价值是可衡量的创新价值。
既然谈到了设计就必须说设计师的作用。作为我这一代的设计师怎么理解创新,我刚才谈过了。我怎么理解设计师呢?我本身是山东淄博人,我本身就是淄博陶瓷厂的子弟,所以我很了解陶瓷。这些年的经历发现一个问题,整个陶瓷行业所谓的设计师都是技术性的人员,受到技术的局限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态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当市场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他们没办法达到。现在的创新强调的是什么呢?刚才海底捞案例,也正好说明了刘立忠老师提到的一个问题——市场不懂你。实际上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市场不懂,是信息不对称。产品好,市场不知道你的产品好在哪儿。我们要通过设计师把信息收集、编辑出来并有效的传递给市场,所以我用了大量调研来找到答案。向市场回答我们的产品到底哪儿好,为什么好,最终市场到底会得到什么样的客户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设计师完全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去跟市场真正的对接,而不是不断的跟市场去强调,我有多好,我真的特别好。用形容词的方式是我不太赞同的,一定想办法用数据的方式,用逻辑的方式告诉市场,我到底好在哪儿。作为年青一代设计师,未来可能会配合张守智老师、闽龙陶瓷的陈进林董事长,针对产区开班设计研修班,主要也是以寻找真正的陶瓷产业设计接班人为前提,希望未来能跟各位专家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谢谢大家!
杨玉洁:各位专家、领导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北京陶瓷艺术馆邀请,尤其感谢张守智老师的推荐。因为张守智老师是在我读博士期间的恩师,他给了我很我的帮助。聂馆长给我发邀请的时候就给我看了一下咱们会议的主题,我看到第二点的时候,这个题目说当代宋代名窑和时下景德镇窑口的差距和出路。我当时想当代宋代名窑这个问题,我赶紧查一下。因为宋代五大名窑,在我们诸多人眼里就是已经根深蒂固了,我就想为什么是宋代五大名窑?因为像磁州窑,耀州窑,以及景德镇窑口都是非常好的窑口。后来我查了一下,它是清代人对它的总结形成的五大名窑。
我想了一下,根据今天的议题我感兴趣的宋代名窑跟时下景德镇窑口的差距和出路。我本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的,加上本硕博读了十年陶瓷。我对景德镇相对而言更加熟悉一点,虽然都到各大窑口看了一下,但是并没有十分的了解。但是这个差距和出路,我觉得不像各位专家一样说的那么宏观、具体,再加上一个从长远的出发。我就从自己以前在从事设计的时候一点小小的角度去出发。因为景德镇现在跟各大窑口不一样,它的作坊都是相当开放的,大家众所周知,它成为一些艺术家也好,厂家也好,不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最大的代工的地方。给各方面代工的同时受到一些人的诟病,就是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也好,还是一些厂家的作品也好,都是自己设计画个草图,然后交给景德镇的代工去生产。而其他窑厂拉胚等等都是自己制作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正是因为这样子,这些工匠也好,还是厂家也好,它们在代工的同时,因为要满足它们需求方的一些草图工艺,还有它的材料,就是被动地导致了它们在一些设计,还有一些它们的工艺材料,甚至是它的销售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目前我所知道其他窑口跟景德镇巨大差距还是在这方面有的。
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让其他窑口都作为其他生产厂家的代工厂。我的言下之意是更多的科研人才进行合作。当然这是各个窑口艺术家谈到了人才的缺乏,但是怎么样跟人才结合,这个问题我相信是各大窑口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一开始在景德镇读书的时候,一个班级25人,到毕业最后在陶瓷行业进行设计和工作剩下的,现在我们班不到5个人。目前好一些,就是市场的开放,到现在据我所知一个班还是25个人,但是大部分都能够留在景德镇进行自己的小作坊生产,生产一些创新的产品,就是一些创意的集市的也通常会被一些大的采购商看中,这样完成自己的设计和收入的问题。
景德镇这些学生找到的出路,但是为什么始终没有跟各大名窑厂家合作,这是一个问题,也是我上学时比较疑问的。因为陶瓷始终是一项工艺,工和艺的结合还是需要长时间磨合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学的知识,可能相比于工匠对于泥、土、材料,还有烧成的条件会更弱一点。我们可能接受的更多的是造型,装饰类的学习。但是陶瓷它如果说要设计,像刚刚侯老师说的,他说宋代的造型非常的完美,其实这个没有长期的对于它这个瓷器经常泥土和釉的结合,它并不能达成这种完成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学生,如果说拿出来一个毕业设计的草图,去各大窑厂进行制作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我们的设计并不能完成,或者说完成了并不是我们预见的效果。这样子其实就让各大窑口的人,就是让厂的人觉得,其实跟艺术院校的学生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同样的将我们的草稿交给瓷区的人生产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工匠们无法了解到我们对于草稿的需求。就是它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的产生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并不是特别完美。
所以我今天也比较受感触,我觉得就是我们陶瓷艺术馆有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为什么呢?因为陶瓷馆有三方面的资源:一方面是各大窑口的工艺生产技术。另外一方面,它面对着消费者。再一个,它现在也跟我们这些高校老师和学生们结合,像刚刚定窑的一个庞老师说的一样,就说有一个设计联盟,通过草稿来进行购买也好,进行合作。其实它的操作性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什么呢?该像我刚刚所说的,草稿拿过去并不一定能做到草稿原来想达到的完美度。另外一点,学生们可能不太清楚,因为每一项工艺和陶瓷不同的窑口,有不同的材料特性,它的泥巴,它的釉水和造型完美度,这个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的接触才能把握到的。所以并不代表设计人员设计的好,他就能够完成设计的好,就是整个作品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完美度。我们陶瓷艺术馆可以采取项目结合的方式,通过一定的课题,就是有了一定销售的渠道之后,联合我们高校和瓷厂来共同完成一些项目,这样可能会一步一步地结合的更好一点。我觉得是能够解决当初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面临的难题,以及让各大窑口产生一些头疼的问题。
饶中亮:大概30多年以前,我不能说我是一个什么家,但是我是一个收藏业老兵。30多年前,我想通过我一个大致的收藏的历程,再引出来,我对宋代名窑一些非常粗浅的,从收藏角度的一些认识。我一开始收藏中国书画,但是在20多年以前的时候,后来我决定转。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书画价格涨的非常厉害,大概20多年以前的时候已经涨的不得了。我再说,我觉得我不能通过我自己一己之力对中国的陶瓷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我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我的收藏观基本上要收藏,要鉴赏和评论三位一体。后来我就把字画全部清掉了,清掉了以后我就打算转入到中国当代陶瓷。
20多年的时候做中国当代陶瓷收藏的人非常少,我有了收藏中国字画的经历以后,我没有简单的进入,我先看三类书,第一类书是中国历史,中国通史。第二类书是中国美术史。第三类书是当代中国工艺史。这三本书要好好读,读懂,读通。我当时看到宋代名窑在中国当代陶瓷史上的地位非常之高。而且宋代以后的景德镇窑在某些工艺上还有它的多样性上不一定能够战胜宋代的这些名窑。特别是宋代名窑里边天人合一的这种文化内涵,刚才侯教授也讲了,非常的深奥,值得我们很好地探索。这个事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但是当时我进入的时候,我没有进入到宋代民窑。当时价格很低,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价格都很低,都买得起。为什么?这里就引出一个什么呢?就是市场的认可度。艺术品收藏和大宗商品的买卖不一样,它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也和股票的买卖不一样,股票说今天不喜欢了,明天我到股票市场上卖去。股票关市我都知道股票行情是多少,而且我不仅可以预测到今天,还可以预测到明天,后天,为什么?有期货价值。但是艺术品不一样。艺术品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价值是通过什么呢,是通过市场的认知度来看的。这个市场认知度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美国有很多当代艺术家,很年轻,20多岁,比那些故去的名师都要值钱。为什么?认知度的问题。
我在20多年前的时候,我到了拍卖会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当代的名瓷,包括景德镇的,当时拍卖会没有。直到十几年以前的时候景德镇当代的陶瓷才开始进入拍卖会。我环顾四周,就是玩当代陶瓷的人,本来是少之又少,我再一看,说谁玩宋代名瓷的,价格不高啊,包括当代的。反正我在有限的接触的圈子里面玩儿的人很少,几乎没有。所以我没有办法。我再一上网,一查,当代名瓷的资料都没有,宋代的,宋瓷的,就是这些窑口的,很少很少,包括人,包括照片,包括图片,包括资料,包括出版物,包括研究的论文。害怕啊。所以怎么办?那个时候我开始进入到景德镇的当代陶瓷。当时画了一个圈,100个人。100个人里主要是国家级的大师,还有资深陶瓷学院的教授。这样用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大概就是这些人基本上我都收藏齐了。因为我的收藏观是什么?收藏不但是收藏作品,还要收藏人,收藏历史。
到了大概七八年以前,我就忙了,因为景德镇这些大师,这些教授基本上都已经收藏的差不多了。我下一步再往哪儿走呢?这时候我就考虑到宋代名窑。宋代名窑在当时的时候还是存在同样问题,就是社会认知度。还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是依然在困扰我的问题,而且我在这次准备发言,我也征询了一些周围的比较资深的收藏家,他们的看法和我一样,就是说咱们当代,宋代的这些窑口的当代的艺术家们,这些作品缺乏唯一性,缺乏辨识度。收藏家,特别是资深收藏家很害怕这个,不敢进去。说,这个东西怎么一看的时候就知道是某位大师做出来的东西。我知道这个事很难,尤其是单色釉的东西。但是我在考虑,单纯和单调不是一回事;单纯和重复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在这里我就想说什么,能不能,我说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我说的不是复烧,就是这些当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你们能不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更强的辨识度?还有一个,就是唯一性。我在四五年以前的时候,我收藏了一个中央美院的一个好的艺术家的一个陶瓷作品。他的作品也做了很多,但是我敢买。为什么?因为他上面就写着,12-1。他的作品一共做了12件,我买的是第一件。国外对这一类的作品都有共识,通常30件以下的就叫原作。他才做了12件,而且又是第一件我有什么不敢拿的。我敢拿。所以今天来开会的我也和参展的艺术家谈到这个问题,这个艺术家说我在收藏证书上写了,我的作品的编号是多少。但是很坦率地说,证书是骗人的,是骗不懂收藏的。几百年以后谁看证书啊?看的是作品。我自己收藏的东西里边有一半没证书,就靠自己的眼力。所以如果大家要做这种标识的话,应该是在作品的语言上,还有在作品的呈现的方式上,比如说我一共做了多少。尤其是颜色釉的东西,现在很多人不敢进去,就怕什么呢?就怕这个数量没底。当然,他如果了解到颜色釉、单色釉的生产过程当中的时候,他可能理解,但是有多少人会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理解?我可以这样讲,我认识的,包括玩儿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人问的时候,先不问文化内涵。先问,这个东西多不多?他们是拿着炒股票,炒邮票,他们是按照这个来的。但是我们得看到这个现状,这就是目前收藏界的现状啊。他们作为一种,拿这种东西作为一种财务理财的手段的时候,他肯定要问这个问题。
所以我就想现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急不来的,刚才很多艺术家也谈到了,就是认知度的问题。但是这个认知度问题是一个过程,你着急不行,需要时间,也需要像陈总这样的有实力的机构来大力推这个东西。所以我搞了这么多年的收藏,这是第一次全国的宋代的主要的窑口的领军人物济济一堂,面对面的聆听你们的发言,所以我自己都是受益匪浅。我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在我后面比我实力强的很多收藏家,他们就没有这个机会。所以这需要一个,要有艺术评论,还有专业化的代理机构,还有包括以后我们杨会长这边,就是国大师的评选。因为现在国大师各大窑口的现在还是少,景德镇的还是多。所以各方面的介入,包括拍卖公司,这样的话大家的认知度会逐步逐步提高。我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了。还有一个就是唯一性。这是目前困扰收藏家的两个问题。
张再林:列了一个提纲,今天的主题是中国古代陶瓷的前世今生,因为我是搞古代陶瓷的,你们是搞现代陶瓷的。搞了这么多年了,咱们宋代名窑,什么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已经是中国陶瓷的一个顶峰了。可是到成化,雍正又是一个顶峰。搞了这么多年就一直感觉,中国古陶瓷在走下坡路,一直在下滑,从雍正往后都一直在往下滑,包括晚清到民国。到民国的瓷肯定不如雍正的瓷好。但是十年多以前我这个观念已经改变了,包括APEC用瓷,G20峰会,国宾用瓷,这个好像是画一条曲线,宋起来,又下来,到成化又顶起来,到雍正又顶起来,完了下滑,到现在,到十年以前,就是咱们的国宾用瓷这一切,包括张守智老师设计的,学生也好,设计的那些,真是对中国古代陶瓷,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个感谢您,现在这些APEC用瓷的这些可了不得。
我今天想说的,北京陶瓷艺术馆宗旨:民进意志,振兴中华。这是宗旨,不能忘,不能忘本。这也是董事长初衷。我后面还写了一个,前世古人已经做了,咱们这些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古人已经做了,但是今生就拜托各位,拜托你们五大名窑八大窑系,拜托你们再造辉煌。
于欢:各位专家下午好。非常有幸,刚才聆听了几位前辈的精彩演讲,获益匪浅。今天我代表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老师前来参会。我写了一个发言稿,就是把宋老师根据华江公司在APEC国宴餐具的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华江文化公司在APEC会议推出的APEC国宴餐具,是以艺术陶瓷的水准应用到日用陶瓷中,在材料的选择,烧制和装饰工艺,以传承几千年陶瓷工艺为基础,大胆创新,利用现代化手法和技术在细节上精雕细刻,可以说是中国当代陶瓷用中的顶级水平。产品的品质及环保检测都达到国际最高标准。为此宋老师作了评价:APEC国宴餐具体现了科技与文化、传统与时尚、纪念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思想。这一设计项目正体现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设计方法论的准确运用与完整体现,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道路探索。”设计服务是指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科学创新方法。举个例子,耐克是美国的一个品牌,但是耐克的服装鞋袜从来没有在美国生产,耐克公司做什么呢?做设计服务。它从一开始就是整合自己的材料,生产等技术工艺,结合人们的消费需求,设计出产品,然后按照海外的工厂加工,在整个链条中设计服务处于核心和引领的地位。它实际上做的是科学、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要素的跨界集成组织和管理工作。一般来说,设计服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设计服务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基本创新方法。
推动设计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有几个方面要重视:一,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设计对于制造业的重要性,使企业家们能够更自觉地重视设计的引领作用。二,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设计服务制造产业链体系,打造更多的具有像耐克、IBM那样的企业。三,要改变人才的培养方式。过去我们注重培养专业纵向能力强的人才。而今对创意设计来说,更需要跨学科、跨知识领域,横向提升能力强的人才,应该注意培养。
闽龙多年来积极探索将陶瓷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非遗的技艺与时尚结合、与实用结合。创造了许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青睐。近期北京设计学会与闽龙陶瓷艺术馆合作将举办工艺花卉交流展,为世园会推广中华艺术杰作奠定基础。欢迎各方积极参与。
以上是宋老师的部分观点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另外,今天的会是咱们陈董事长组织的在陶瓷界的一件很大的事,我们学会的会长许平教授也通过我向陈董事长表达学会跟艺术馆将来形成深度的合作。我们也将组织一些设计资源进行对接,为大家提供设计服务。
韩小英:我是浙江龙泉人,在北京经营龙泉青瓷好多年了,其实我今天是来向陈总这边来学习的。我的艺术馆开了这么多年,只是做一样,龙泉青瓷。到现在也没有做好,所以也不敢跟各位艺术家多说,有的时候也不敢见面。因为我觉得做了这么多年,龙泉青瓷还没有走出去,今天陈总这个平台非常好,我们经常也有交流。
我也是这样想,市场非常难做,我们在一线做了小二十年了,大的国企,像王府井大街的陶瓷专卖店,包括中工美朝外的艺术馆都倒了,为什么倒了?说明难做。我们陈总这个艺术馆能生存,而且做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当然他是有后盾。陈美霞这个艺术馆馆长还是当的可以,当的有水平。现在龙泉市政府对我们艺术馆还是比较关心的,我觉得靠个体的力量支撑一个产区的推广,把这个市场做起来也非常难。我自身年纪也在这儿,小60岁了,我觉得也要有传承。像我儿子,现在我就让他接班。我说艺术家和大师有传承,我们经营者、运营者也需要传承。日本也好,欧美一些国家也好,他们都有百年老店。我们现在先不谈百年,其实经营也有小几十年,我说让我儿子继承我的事业,他现在也接受了。
我在前辈们,像张教授、刘总这些老艺术家的关怀鼓舞下,我们把这个行业,经营的这一个行当,把它经营好传承下去,我觉得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也想说一句,在座的各位艺术家、大师,陶瓷艺术这个行业真的是有起起伏伏的,不是每个时候都是高峰的,都是很好的。有的时候我觉得艺术家是非常幸福的,创造了这么好的美的作品,传世也好,流传也好,我们家庭日用也好,中国是一个大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没准儿中长期越来越多玩家,不要说五亿人口,就是有两、三亿人要想用我们陶瓷艺术品,不管是收藏也好,生活用瓷也罢,我觉得我们这个市场是非常广大的。我们作为经营者有信心要坚持,要坚守,我觉得艺术家也是一样。当然每个人要把自己的定位定好,我以前只是做收藏的,现在有可能也要做一些生活用瓷,像张教授所说的,让艺术走进生活这个理念。所以我也在转型,希望我把龙泉青瓷这块在北京还是要扎实做好,未来才有机会跟各个窑口,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也好,八大窑系也好,与艺术家一起,共同把陶瓷事业做起来。
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守智先生致辞。
张守智:我想刚才这个会,看了大家的作品,非常兴奋,我感觉到学了非常多的东西,包括产区代表谈的,你们窑口简短地介绍,还有在座的咱们北京这些老同志也好,中青年也好,都非常中肯地为了我们宋代名窑今天的发展谈了非常好的建设性的意见,只是给大家发言的时间不够,没有充分地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可是大家说了,这样一个开头很好,有我们北京陶瓷艺术馆这样一个平台,今后我们深入地一个窑口,一个窑口的专门办培训。文化部的基金也真是不少,而且现在为了中国陶瓷的专门的培训班,一个月的饭费、住宿费、学费全包,这就看到国家树立中国当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在恢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政府所花的力度。所以我们计划先在钧瓷产区先办一个培训班,从民间这方面我们希望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刚才在研讨会当中大家提出来希望,我们正好有这样的计划,有可能下个月开始了,先从钧窑开始。
第二个,我想补充说明,中国宋代民窑的恢复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发出指示后就开始了。可是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名窑的恢复过程我们经过了两个时期:一个是计划经济年代,一个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这样两步。可是在解放前恢复的名窑都是在某个省日用陶瓷厂恢复的。因为解放后我们有一个体制生产方式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不允许民营私人作坊存在,必须进入集体化,进入国营工厂,而且当时轻工业部也执行当时政务院的口号,艺术陶瓷学景德镇,日用陶瓷发展学唐山。各个省的日用陶瓷厂都是为了解决当地老百姓一个人、两个饭碗的问题。所以龙泉青瓷的恢复是在这样日用陶瓷厂恢复的。在恢复当中不可能发挥每个人的工匠精神,在解放后私人经济已经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取消了,所以在国有企业生产是日用陶瓷厂恢复,但是烧窑是什么?水倒窑。就一个升温曲线,烧出来几个釉子吗?梅子青、粉青、岳白、米黄釉,不可能出现。所以在计划经济年代这种生产方式就不适合恢复我们古代民窑。但是这是一个计划经济的体制,生产方式的,甚至于所有制的影响。所以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有一些民窑是改革开放后才恢复的。没有经过计划经济年代,是因为景德镇受限很少,刘远长把澳大利亚气体式窑引进来,才解放了恢复古代民窑烧成的制式。小窑,间接式的窑,不同时期的窑可以烧这个,烧那个,带来了这样的环境空间。所以今天看到陈列室这么琳琅满目的古代民窑,不是说老一代恢复名窑各个窑没有功劳,有很大功劳的。是在国有企业那样一个机制里面的,你是搞原料的,我是搞烧成的,或者我考察古窑址的,我是化验室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轻工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还有景德镇部所的多少人在艰苦地做恢复工作,今天拿来的作品,是每个人的原料、用料、烧成,全包括手拉胚,立体拉胚,在你们做出来的。但是只有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就是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可是恢复古代民窑到今天来算差不多60年了。看看新中国在恢复中国传统宋代名窑是走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是亲自看到经历过来的。像刘立忠这样的第二代,现在恢复古代民窑的第一代很多老艺人都走了,都已经作古了。所以我们觉得第一代恢复当中,这些人首先评上了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是值得的,因为在那个时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为恢复古代民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和自己的功劳。这个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可是今天在座的基本上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了,所以今天讲大国工匠精神,从头到尾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室,能够把它全面掌握,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四十年今天出现的成果。
第三个问题,我看到现在恢复古代名窑当中一些问题,大家怎么能够转变观念,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现在比如说汝瓷,汝瓷的恢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是在国有企业年代恢复,国有经济当中恢复,可是今天的汝瓷呢?就这么一个历史上很短,宋代官窑中汝为先最好的这么一个釉质,这么好一个材质。可是今天汝瓷有多少的工作室?上百多个都不止,但是大家就做这一个釉子,如果不做这个釉质就不是汝瓷了?就离经叛道了?大家都在做这一个。唐山都做古制瓷,唐山300家古制瓷。现在唐山古制瓷小厂不是在纷纷的关门吗?这就是现状。市场容量,低档瓷做的很一般,最后浪费,还造成污染,这也是现状。汝瓷现在碰上这个问题,我们定窑呢?定窑没有那么多家,但是也有那么十几家,现在也是守着这一个风格来做。我们现在别的窑口要不要,也是这样的问题。耀州窑我跟梁老师,我们五六年前去黄堡镇的时候,梁老师说没有了,青瓷根本没有了,全部是黑釉,要么就是铁锈花。耀州窑,也是一位老师,他当时没有北京户口,给他落在了西安玻璃厂。他本人既是陶瓷专家,也是玻璃专家,所以后来在西安玻璃厂热爱中国传统青瓷文化,恢复了耀州窑。耀州窑目前也是守着这一个釉质。当然今天不管看到哪个窑口的质量都相当不错,就是说比起刚刚恢复初期到今天发展,我们真是看到了有很多东西真不容易。可是宋代的这个古代名窑是减法,是以少胜多,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天人合一,是把陶瓷最本质的材质美,工艺美,质地美,把它充分的发挥出来了,而且形成了刚才王莉英老师谈到的,中国宋代名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什么呢?大家看到全世界二战以后,美国,包括澳大利亚这样的发展现在陶艺发展的很快。拿什么做标准?都是二战以后的钧窑做标准。可是二战以后我们新中国还没跟西方,西方还没跟我们建交,他们都找不到钧窑,都到日本学的。等到改革开放后才知道真正的钧窑老祖宗在中国,所以现在世界上多少陶瓷家都往中国来。干什么?寻根。
宋代名窑材质美,刚才刘培金老师提到说是裸体的艺术,就是说这个品种是最有世界性的。前几年跟吕老师去法国,看到巴黎把我们雨点瓷做成西餐具,把我们茶叶末做成西餐具,在那里的餐具卖的是最贵的。而且介绍这是全世界宋代文化当中的东西,我们把它融入到今天的生活了。后来我们就跟着潮州的董事长,我们就直接去法国巴黎老佛爷卖最贵的消费品的:手表、装饰,到这里找到了这个。结果说你们要订五件餐具,一个人的五件作品,三个月以后交货。多少钱?一个盘子两千美金。你就看到中国宋代名窑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社会有多高的价值?所以刚才我觉得刘总谈到的,习主席谈到的那三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怎么看到今天传统名窑,具有世界性的这样一个品种,因为它是减法,我觉得今后人类大概在衣食住行美食美器里,减法,以少胜多,这个东西是越看越耐看,因为是玉,而且它的材质从越窑单纯的玻璃釉,灰釉,变成玻璃碱釉后,它变成对人的眼睛,去掉玻璃的眩光,它给人的视觉是柔和的,不刺眼。所以它在人的生理科学当中,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当中它都是科学的。而且就是来源于大自然,而且中国宋代名窑真正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表现青山绿水,人类就在这样一个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今后人类发展中就要保护好青山绿水,这个我觉得是人类生命当中,生理科学和视觉生理当中是科学的。“雨过天晴”,就是大自然的美,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今天,我们的继承者,我们当代的宋代名窑的做陶人,要从这方面提高我们做陶人的修养。最后,才能够把我们中国传统当中的那些规律,继承和发展,从科技到艺术,到工艺当中的最重要的规律抓住,不是仿造那些模型,那些具体的造型,要把那些精深的东西抓住,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于具体的器皿的本身的欣赏角度都在变,所以我觉得关键是掌握住它的精神。不是现在的一拼就是一个造型,一拼就是一个装饰,这个不行,还得下真功夫,这就是大国工匠功夫。
再一个,转变观念,我说我们的窑口谁给规定的你要在定窑的基础上,在耀州窑的基础上,再发展你的新材质?不行?一变,就离经叛道了?这个东西在束缚着我们。咱们中国历史的陶瓷是做这样做了吗?定窑为什么到了景德镇就叫南定了?宋室南迁,皇帝把北方窑工都到南方去了,景德镇集全国工艺之大成。没有北方的定窑有南方的南定吗?南定进去后是不是就不是我们的传统?最后也变成景德镇的文化,它的陶瓷文化的南宋文化的一部分呢?我们的钧窑呢,我们的钧窑就叫钧窑,为什么后来出现明代的宜钧,为什么出现明代的广钧。历史上没有这样规定,轻工部也没有这样规定,谁规定的你不能往前发展?但是有一条,全世界把陶瓷材质的美,把玉做标准。这一点全世界不光搞日用瓷,搞软质瓷,还是什么,都把这个作为标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咱们再看一看龙泉。龙泉窑北宋时期,按照现在的记载或者传说,基本上是仿越窑。可是到了宋代梅子青等的出现是改变了釉质,不是完全的透明了,所以才出现了龙泉的装饰要出精,光是越窑和刻花不行了。所以这时候看到由于在原料上,石灰碱釉进一步,还有瓷石,中国做瓷器是一种瓷石就包括了成瓷所有的原料。可是到了龙泉窑,南宋到元代已经把瓷石精选了。这个时间到了元代景德镇高岭土、二元配方的发现,所以龙泉窑到了明代就可以做大件器皿了。元代的陶瓷也是在景德镇做大件器皿也是二元配方出来的。现在世界的陶瓷是三元配方。所以看到了在材料上也应该选最好的材料,这一年我们又到了德化,我们就知道德化的龙岩土太好了,湖南的大球泥用光了。像下个月19号在钓鱼台国宾馆国宴瓷器也是高岭土,现在都是云南最好的土,最后它的玉的质感可以更薄。宋代陶瓷发展到今天,中国土地上有更好的原料,我们干嘛不活用?我们用了别人的土了,我们就不是我们龙泉青瓷了吗?就看到梅子青,粉青,看看现在新的龙泉瓷器米黄釉出来的,这是清代仿官窑出的米黄釉。刚才那个谁的就是米黄釉,但是他那个不是官窑。现在每个人的原料在原料厂买里,每个釉质是每个工作室自己配,都不用任何矿物原料。用任何化工原料在龙泉不准评比,必须用自己本地的原料,但是它现在做的官窑绝对比历史上的官窑做的好。谁规定的龙泉不能做官窑?龙泉窑现在就非常解放思想。所以每个窑口,每个人同样都做米黄釉,每个人的米黄釉都不一样,最后进入市场以后,它就有竞争力。梅子青也不一样。现在有些龙泉人,我觉得我们刚才梁老师还是谁说的,首先不跟别人比,跟自己比永远不要满足,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什么呢?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精华的东西,用我们今天人的手,把它做出来,要转变观念。
现在的龙泉去看看,多少种釉子?现在陈爱民,梅子青做的相当好。但是,他现在还在搞仿古瓷的研究,他现在加强它的烧成时间,原来烧十几个小时,现在烧的时间更长,这个时间出来的的梅子青,可是越看越漂亮。所以我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上,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多东西我们首先要不断的深入去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又要创新,创新什么?融入生活,所以就有生命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全世界现在发展到今天,遇到了产业结构调整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信息方式,快速化,坐飞机,坐高铁,大家的住房,生活方式同质化,到今天人类对于衣食住行,包括美食美器,正好要求精神生活要多样化,要小批量多品种,所以全世界现代化自动化陶瓷厂都调整了,现在欧洲很多大企业,陶瓷关门,都往亚洲第三世界来移,现在新建厂绝对不超过300人,绝对不搞自动化了。现在回过头来学谁了?学中国半手工、半机械。看到了没有,人类永远离不开泥土,陶瓷绝对是人类今后生活方式当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整场论坛,各艺术家对陶瓷行业的发展献言献策,尤其是张守智教授的发言,更是对现代陶瓷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现场掌声不断。本次论坛充分阐述了陶瓷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当代“宋代名窑”的出路找到了突破口。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想一睹当代“宋代名窑”作品的风采,敬请到北京陶瓷艺术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