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
说到当代定窑刻字,自然不得不提我的老师陈文增先生,陈先生是定窑的当代恢复者,更是把定窑的文化层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创作的三联艺术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何谓三联艺术?谓之“瓷、诗、书”,陈先生创作的三联艺术又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得佳器”必作诗,再以书法的形式写出诗,与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另一种是在“佳器”上以刀代笔刻出自作诗,这便是三联艺术的两种形式。其中第二种所说的在“佳器上以刀代笔”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当代定窑刻字。
对于定窑的刻字,陈先生在《定窑研究》一书中有过专门的论述,不过在他的论述中只提及了古代定窑的铭文,对于他所创造的当代定窑的刻字并未涉及。今天我们就对当代定窑的刻字技法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图1
本来我是无意于写刻字的,刻字似乎只在充当装饰与器型的配角,被置于并不显眼的位置,默默地藏在生产的一个角落。所以几年来我也没有重视到要写一点讲刻字的文字,直到最近总是有人问我定窑的刻字是如何刻出有粗细变化且富有弹性的线条的?如果有条件我也给他们演示一下各种笔画的刻法。有一天晚上,我的老同事,也是好朋友石家庄的李峰打来电话,也咨询起关于当代定窑刻字的方法,我对其大致地讲了一遍,但是到最后也不知道他听明白没有。说实话,这一个电话让我的心里很沉重,考虑到以后可能还会有人对当代定窑刻字技法产生兴趣,或者是有直接想了解刻字的,若是单纯地以口述的方式似乎并不够直观,所以我还是决定写一点儿简单的定窑刻字方法的文字,并配上一些图片,留做资料,希望对以后人们理解与学习当代定窑刻字以及生产中的应用有一些帮助。
陈文增先生毋庸置疑是当代定窑这种变化丰富的类似于毛笔书写的刻字方法的开创者。当然陈先生由于是书法家,楷、行、草无所不能,其中刻者又以行草居多。这种刻字方法一定程度的丰富了定窑的装饰语言。做为后来人,我们应该把这一创造继承下来。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讲最基本的笔画刻法。
在讲笔画的刻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定窑刻字的工具进行一下介绍。定窑刻字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把直角刀,直角尖的部位我们称之为“锋”,类似于毛笔的笔尖(如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那这样一个直角刀,我们怎么运用呢?首先把刻刀打磨锋利,尤其两个直角要尖。许多人在磨刀子时不注意,总是把刀子的直角部位磨成了圆的,这样刻出来的线条就不能显示出刀锋的爽利,线条也是不精神的。磨好刀子后就可以在坯体上奏刀了。要刻字的泥坯不能太湿,太湿容易粘刀,刻过的碎屑不容易掉落,会重新粘在坯体上。坯体也不能太干:其一,太干则坯体会变硬,刻时线条就不容易有一定的深度,没有深度通过釉烧以后,线条则会显得柔弱无力;其二,坯体太干则刀锋容易钝,这样也不利于通篇刻字的流畅性。
刻字时的握刀手势为三指握刀法,类似于我们平时握铅笔写字的手势。刀子与坯体的表面呈45°角,以一直角切入坯体,然后随着笔画的方向,使刀子的平面与笔画的方向基本呈90°推行便可。然而既便说得这样简单,真正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尝试过程的。所以我把刻字的方法总结为“刀尖中行,随势调锋”。这是什么意思呢?“刀尖中行”就是使刀子的直角尖部处于笔画的正中行刀,使边沿和刀刃分别在两侧,这样刻出来的凹线是两边呈现45°的斜面,中间是一条直线(如图2),这类似于古代刻碑的线条样式(如图3)。“随势调锋”就是要随着笔画的走势随时调整刀子的方向,以便使刀尖能够在笔画中间行走。
文化杯 陈文增
那么刻字为什么要使“刀尖中行、随势调锋”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要回到我刚开始提到的人们总是问刻刀是如何刻出粗细变化且富有弹性的线条的这一问题上。原因即在于此!如果能使直角随时在笔画正中行走,则类似于中国书法上的中锋行笔,这样的线条就比较扎实有力,且富有立体感。那怎么产生粗细变化呢?这也类似于中国书法中的“提、按、顿、挫”,提刀的过程中,线条逐渐变细,按刀的过程中线条逐渐变粗,从而产生类似于毛笔一样的粗细变化丰富的线条。下面我们就分别说一说各种笔画的刻法。
(1)“点”的刻法
点在形态上有许多种,但大体上刻法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只以例图中的点的样式来做一下介绍(如图4)。刻此点时刀尖直接刻入坯体后,一边行刀一边按下去,使笔画逐渐变粗,行到最后停顿驻刀,回锋收刀,刻点时动作要干净利落,形态要短促而有姿态,把力量聚在其中。
(2)“横”的刻法
定窑文化尊 陈文增
横的刻法(如图5),刀子切入坯体时一顿,这个动作就像写毛笔字时起笔的铺毫,然后向右,行刀的过程中逐渐提刀,使线条逐渐变细,行至大约一半时,由提变按,使笔画由细逐渐变粗,最后收刀时再一顿,这又类似于毛笔中的回锋收笔。这样一条完整的由粗到细、再由细到粗的有变化的线条就产生了。当然我在这里介绍时似乎讲的非常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 是需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的。如果不知道各种笔画的形态,刻的时候就比较盲目,刻出来的线条形象也就不美观。
(3)“竖”的刻法
竖的刻法,是入刀时斜切入坯体,运用食指回钩之力向下推行,渐行渐提,行之一半之时,变提为按,使线条逐渐变粗,在这样简单的单方向的线条中,刀子的角度勿需做更多的调整,只求得干净爽利,勿拖泥带水,使人感觉不通快,不能发挥出刀子锋利的长处(如图6)。
(4)“撇”的刻法
撇的刻法与前几种都不太相同,前面讲的“点、横、竖”基本都是朝向一个方向的线条。所以刀子不必再做方向的调整,撇则与他们都不相同。由于撇是一段弧形,所以为了使刀子保持“刀尖中行”从而能够一直把力量送到最后,所以在一撇当中完全可以体现出“刀尖中行、随势调锋”的刻字方法。入刀时斜切入坯体,类似于竖画的起刀,逐渐向左下方向刻弧,在行刀的同时,用手指捻动刀杆,调整刀子的方向,最后出锋起刀,刻一撇时,力量要送到最后一刻,不能放松,这样才能刻出有力度的线条(如图7)。
(5)“捺”的刻法
捺基本形态是“一波三折”具有形态上的美感。它的刻法是直接入刀,渐行渐按,在完成一段弧度的刀锋调整的同时,转而进入另一种弧度,依然渐行渐按。行到“捺脚”的时候,刀子一顿,顺势向外挑出,形成一个三角,露出刀锋(如图8)。刻字过程中,各种笔画的刻法都是相似的,只要明白了“刀尖中行”的道理就可以随着笔画的走势来调整刀锋,这就要求我们的手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地调整刀锋而不至于使线条僵硬失去弹性。
刻字小口瓶
(6)“横折钩”的刻法
如果我们需要刻一些带有折笔的复杂笔画,如“横折钩”(如图9)。我们开始就要依照一横的方法刻完,但是在转向竖画的时候,刀不能拿起来再重新落下去,这个转折处要连贯,就需要我们在写到横画最后一顿的同时要迅速把刀锋调到竖画开始行刀的状态,这样不至于使行刀时线条的气息断开,同样的道理,在完成竖画接一钩的时候,也要把刀锋调向钩所对的方向,然后提刀挑出,这样一个完整的笔画就完成了。
讲到这里,我不知道读者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你明白了其中的方法,那么不妨尝试着刻一刻,刚开始不熟练,可能会遇到不知道该如何调锋的问题,但只要你遵循着“刀尖中行”的原则,以舒适的姿态随时调整刀锋即可,不必拘泥于就应该怎样,只要刻字者行刀舒适就好,那样你刻字才能有一定的舒畅性,才能够“随心所欲”。感兴趣的你不妨一试!至于刻字的结字、章法与书法中的并无差别,在书法的理论中能够找到的理论基础都可以嫁接到刻字当中来,当然除了墨色一类的理论。尝试一下,你会感觉到刻字的感觉如这冬天的雪,在你久盼不来,正想断开这个念头时,晶莹洁白的雪花却早已在你不知不觉中,在窗外无声无息地落下,把大地装扮成一片银白的世界,等待着你那一双巧手在上面创造出美丽的图画,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飞向一片自由的天空。
定窑刻字直口瓶
刻字玉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