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雪
如果你有幸見到英国女王,你该怎么称呼她呢?第一次要叫“陛下”(Your Majesty),然后除了告别时再称呼“陛下”外,正常聊天时说“Maam”就可以了。请注意,不要称呼她“女王”(Queen)或者“伊丽莎白”(Elizabeth),更不能叫她“Liz”(伊丽莎白的昵称)。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过,伊丽莎白女王是“不安全的世界中一个代表团结的符号”。66年来,她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起伏跌宕,也走过了人生的高低坎坷,但她始终是大不列颠力量和稳定的象征。
时钟拨回92年前,1926年4月,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作为老国王乔洽五世小儿子的后辈,小公主享受着无优无虑的童年生活。历史学家罗伯特·莱西称:“她是当时王室家族中年纪较小的成员。从小就因为王族的桂冠而备受尊崇,深知王室责任的重大和君主政体的政治法则,但是她从来没有野心或者妄想过有一天要肩负起女王的头衔和责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英国硝烟弥漫,城市满目疮离,人民备受战火的折磨。王室家族坚持留在伦敦,鼓舞人民的士气。1940年,年仅14岁的伊丽莎白公主第一次在温莎堡发表全国广播讲话,安抚避难中无家可归的儿童。“二战”后期。年轻的伊丽莎白暂别宫廷生活,加入了女子辅助服务团投身战场,在那里,她是标号为230873的伊丽莎白·温莎中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伊丽莎白更加坚毅,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公主也邂逅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
1939年,伊丽莎白在英国皇家海军学校遇到了年轻英俊的希腊王子菲利普。为了与伊丽莎白成婚,菲利普王子放弃了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心甘情愿做伊丽莎白公主背后的男人。国家在“二战”炮火的洗礼中伤痕累累,战后重建时期,人们士气低落,城市百废待兴,举国上下都在期待着一场盛典来振奋精神,走出战争的阴霾。
1947年11月20日,一场盛大的婚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上演。全球超过两亿听众收听了婚礼的实况广播。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评价道:“这场婚礼是我们在艰难的跋涉当中。看到的一抹亮色。”伊丽莎白公主和菲利普王子的大婚,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希望。如今,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的婚姻即将迈入第72个年头。他们对彼此尊敬忠贞,互相扶持,将王室的责任、家庭与婚姻,牢牢地维系在一起,铸就了一段英国王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传奇。
乔治六世继位16年后,身体每况愈下。 1952年2月6日,56岁的英王因肺癌与世长辞。得知父亲驾崩的噩耗时伊丽莎白公主正在肯尼亚度假。当返程的飞机抵达伦敦机场的那一刻,公主的命运彻底改变了'整个英国都在等待着为她加冕。
1953年6月2日,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和白金汉宫成为英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心,大主教把尊贵的“圣爱德华皇冠”戴在了伊丽莎白的头上。时年27岁的英国公主伊丽莎白正式加冕为英国的新一任女王,成为继维多利亚女王后大英帝国的第二位女王,也成为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15个属国的元首。
伊丽莎白二世上任时,面对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落日帝国,日渐衰弱的军事与经济强权,以及逐渐瓦解的英联邦。为了拯救“日不落帝国”,在大英帝国向英联邦国家转型过渡的过程中,伊丽莎白二世希望看到一个和睦的国家联盟。登基5个月后,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开始了一次环球探访。为英联邦的成立而四处宣传。她开始逐渐融入国家元首的角色。每一年她都会盛装华佩,主持新一届议会开幕大典,并发表讲话:60多年来她收到过350万封信件,授予了i丘40万个荣誉头衔和奖项。虽然她从不谈论政治,但风度优雅、雍容华贵的皇家仪态,令她成为英国最好的大使和最重要的外交官。
伊丽莎白女王曾被称作“世界甜心”,登基66年里,伊丽莎白二世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她伴随着英国从二战后进入21世纪,见证了英国影响力的“江河日下”,也看到了英国脱欧的“黑天鹅”。她在位期间,出访海外300多次,到过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英国最知名的“代言人”。英国王室记者裘蒂·韦德赞道:“我真希望能够进入她的头脑中去看看,因为她认识所有的政治家,所有的领导人,所有的国家元首,所有的首相,所有的总统。这太不可思议了。”
女王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现当代史,从人类首次登月,再到互联网时代。过去66年里,人类所处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社会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王室自身的存在甚至遭到质疑。然而,对许多人来说,英国女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
英国人热爱他们的女王,或许是因为她对于政治保持了一贯的沉默是金,不对事情贸然地做出反应。国力走向下坡的英国,凭借女王的外交魅力维持了在国际社会和英联邦国家内的影响力。如今尽管由于身体原因减少了外访和曝光率,但是92岁高龄的她仍然不愿放弃当年加冕时的诺言,履行王室那份神圣的责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她是一个不变的女王。
唐宁街10号是历代英国首相的官邸。也是政府权利的中枢所在。每个星期,首相都要从这里出发,驶向一英里外英国君主制的中心——白金汉宫。女王与首相相约在这里进行每周一次的对话,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300年。在与各个首相进行超过3000千次的会面中,女王了解英国所有重大机密,但同时没有人比她更对此守口如瓶,她从不试图影响英国政治,也不会在公开场合发表任何未经英国政府认可的政治观点。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仅是平衡朝野利益的最佳调节者,而且是英国政坛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从非王位继承人的女儿到公主再到当今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总是以合适的面貌出现在合适的场合。就静静地坐在那里,在邮票上、在硬币上、在纸钞上。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一个真正的女王,她也有青春,也有常人的情感。而她真正传奇而隐秘的故事,则藏在各式帽子和珍珠宝石之下。
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评价女王时说:“有时你会听到人们说,君王只是件闪耀的饰品,或只是国家生活的点缀。这是对宪法的误解和对女王的低估。就我与这个国家大多数民众而言,她总是在我们身边。”
2018年5月19日,英国哈里王子与美国女星梅根·马克尔在英国温莎城堡的圣乔治礼拜堂举办婚礼,这场“世纪婚礼”吸引了全球媒体与民众的目光。女王出席时的穿着服饰也是时尚界的谈资。女王的御用服装设计师斯图尔特·帕尔文说:“女王的衣服由专门的电脑软件管理,她的每件衣服都有名字,通过查询电脑的穿衣记录,女王就不会重复穿上次会见时的衣服。女王的服饰必须耀眼,像明黄、鲜绿、亮蓝这样的颜色用得很多。”连女王自己都说,“如果我穿米色,没有人会知道我是谁。”女王喜欢穿鲜亮而单一颜色的连衣裙。此外,鞋子的安全舒适也是首要考虑因素,按照帕尔文的说法,绝不能令女王“感到不舒服,没法继续走路”。女王还是标准的“帽子控”,与服装同色系的礼帽必不可少,把女王衬托得更加华贵。女王的手包白天多用黑色、白色或米色皮包。晚上则用金色或银色的晚装包。女王白天所戴手套由拉毛棉制成,夜间则戴尼龙手套。女王的伞永远是透明伞,这称得上是她的小嗜好,但伞柄颜色不同,以搭配各色衣服。其实女王自己对于穿着并不是很苛求,她更注重舒适,很愿意听一听设计师的建议。
伊丽莎白女王与电影产业—直颇有渊源,她的故事也曾经多次被搬上大荧幕,以她为主角或是特定角色客串出现的影片层出不穷,而奥斯卡奖更是“逢女王必给”。1969年第一部王室纪录片将宫廷的生活与平民分享:2006年英国女星海伦·米伦凭借在《女王》中塑造的女王角色获得了奥斯卡奖: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讲演》讲述的也是伊丽莎白女王与乔治六世的故事。2013年4月4日,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的“特别荣誉奖”颁奖仪式在英国王室重要行宫之一的温莎城堡举行。英国著名演员兼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为女王颁发了特别荣誉奖的标志性“面具奖杯”。女王和菲利普亲王接见了出席仪式的300名演艺界人士,并与他们展开交流。肯尼斯·布拉纳在致辞中感谢女王对英国影视产业的长期支持,并称赞女王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邦德电影片段中的客串演出十分惊艳,希望她今后能多参加电影的拍摄。2014年6月,女王和丈夫探班位于北爱尔兰兰贝尔法斯特的《权力的游戏》片场,参观放置在君临城王座厅中的“铁王座”,最后获赠了一把迷你版的铁王座模型。
在过去的66年里,伊丽莎白女王,见证了彩色电视、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出现和流行,她非常愿意尝试各种新鲜事物:1976年女王成为第一个发送过电子邮件的君主;2007年王室首开先河在视频网络YouTube上开通了专门的王室频道;2009年加入Twitter;2010年成为Facebook数亿用户中的一员,英国王室家庭也已经拥有了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的账号。近几年,已经进入耋耄之年的伊丽莎白依然活跃于社交媒體领域,希望将王室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拉近和年轻一代的距离。如今王室神秘的光环正在逐渐淡化。在与时俱进的伊丽莎白女王领导之下,新的活力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
1947年伊丽莎白二世21岁生日那天,她向整个英联邦和帝国人民做出一个庄严的宣誓:“现在我宣誓,无论我的寿命是长是短,我将倾尽一生,全身心为英联邦和英联邦的人民服务,我向你们效忠,向我们共同伟大的英国皇室效忠。”走过一个帝国光辉退去的时代,她仍然是英国人心目中最温暖的符号。
女王一如既往的微笑,将继续伴随英国走向下一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