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超 李明照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建筑以高精度、高效率、设计体系完整等一系列的优势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通过BIM与RFID技术的推行,可以有效地提高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运维整个寿命周期协同作业。推动BIM和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应用,符合我国在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 BIM;装配式;RFID技术
文章编号:2095 - 4085(2018) 07 - 0064 - 02
1 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
1.1传统式建筑的利弊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转型发展。传统式建筑以整体性能好、布置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智慧建筑、绿色建筑的渴望。而且传统建筑模式存在能源,资源消耗量高,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技术创新不强,工程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施工污染大等相关问题。
1.2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应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建立BIM模型,形成标准的参数化构建库。实现各专业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提高设计质量,信息无损传递,实现建筑施工一体化。结构部件采用了工厂化预制,高效率,高质量地对设备把控,机械化作业,实现内装修系统化与预制业集成方向发展。
1.3装配式建筑面临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颇具优势,但是由于规模,成本,技术,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项目较少、市场范围局限,未形成一体化模式。首先,工程成本高,对于前期PC构件的生产需要建设场地,而装配式构件作为商品,要征收增值税,在PC构件的生产无统一的标准,使设计,生产,运输及组装不能协同发展,增加管理成本。
2 RFID技术
2.1概念与原理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卡器和应用软件系统组成。当标签进入磁场,接收解读器发出的信号,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芯片中的信息。或由标签主动发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图1)。
2.2
RFID技术的特征和运用
射频识别技术作为非接触式识别,其优势在于应用范围广。在夜间施工时,工程师可方便快捷的查找定位。當标签进入磁场时,读卡器立即运作,同时实现批量识别;对于庞大的数据容量可快速处理。标签数据实时更新,动态追踪和监控,RFID标签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的功能。
2.3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可预见未来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的标签产品未来用户的较强的个性化需求,单一性产品将不能适应与未来的发展及市场需求。(2)系统网络化每个构件及机械设备通过电子标签赋予身份标识,方便信息的采集与交互,它与建筑全寿命周期结合将是必然趋势。(3)系统的兼容性随着RFID标准的统一,RFID系统的兼容性势必会发展越来越完善,产品替代性也将更强。因此,RFID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它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 BIM与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3.1 规划设计阶段的管理
RFID在规划设计阶段、安装模拟、进度模拟等,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协调,运用四维时空模型进行施工现场物理碰撞检查的方法,自动生成准确的安全评估报告,能够正确指导应对安全隐患,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3.2生产施工阶段的管理
将RFID采集的位置和进度属性导入到BIM模型的数据库中。根据构件的大小规划运输车次;根据存储区域的位置规划构件的运输路线;根据施工顺序规划构件运输顺序。RFID技术实时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自动化监控,减少劳动力。对现场工人、构件、机械实时定位,识别和追踪,安全监控和预警。
4 结语
装配式混凝土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对建筑相关信息进行数据集成与一体化管理已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提高建筑产业信息化的水平,基于BIM与RFID技术相结合的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势必会开启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时代。
参考文献:
[1]李鲁波,张晓明,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辽宁经济,2018,(04):80 - 81.
[2]齐贺,孙佳琦,王楠,等.BIM与RFID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7):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