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在这世上,为人、行事被框定了诸多标准,自然,在众多标准下必会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然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自然,所表现出的行为、处世的风格迥异。所以这世上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
爱默生说:“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定不能盲从,灵魂的完整性是不容侵犯的。”世人给了诸多标准答案,难道都真的往自己身上硬套吗?显然不能。
你我最熟悉的考试中,其实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如果仔细对过答案,你会发现一些题后面加了几个字:言之成理即可。原来有些题,连出题人自己都明白是无法给出标准答案的。他也考虑到,那么多独立的个体哪会有千篇一律的思想呢?一向被附之以标准、严格的标签的考试尚且如此,又何况这诸事纷杂的世界。
提起牢狱,提起死刑犯,恐怕众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提起波伊提乌斯,提起《哲学的慰藉》似乎是众星捧月的对象。世人能否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他这一生成功与否?如此之下必定众说纷纭了。他是死刑犯是罪人,纵使再多的辉煌也不能抹去这一不争的污点。他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传世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人,在精神世界里,他是一个巨人。他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似乎给不了确凿的所谓标准答案吧!
纵觀历史,我们敬畏楚霸王自刎乌江边的气节,又不免批评他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那你又能否下个定论,到底他是该被敬仰还是该被批评呢?我想更多的,这是一个蕴含着矛盾的个体,当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他,那么个体便会呈现出不同的主要矛盾,自然,人们也无法下定论,给出标准答案。
换个角度,我们暂且说楚霸王仅代表了一身正气,不愿苟且,那么我们必定会为之倾服。那又该如何审视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为乞食而吹箫于吴的伍子胥呢?说他们苟且偷生吗?不恰当。人们往往将他们判定为一时屈辱,但当其一朝扬名、意气风发之时尊严便尽显于此。若定要你二者择一评定为正统的处世方式,你又该如何抉择?
就前人的例子,今人尚且不能得出个标准答案,又何况后浪推前浪的今人的处世呢?我想就更无法框定标准了。
阅读了一大半的《各自的朝圣路》,确实获益了不少,但那一篇“己所欲,勿施于人”实在夺目。对欲与不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欲,即为欲望、想要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便感到幸福。而不欲,就是人所不愿得到的,可能有疾病、灾难等等。孔子说这些不幸的事不能够强加到别人身上,难道个人所谓的幸事就可以吗?人有不同的追求,自然对于幸与不幸的标准都是不同的。我们无法将自己认为的、判定的幸与不幸的标准答案强加于人。或许你之所幸正是他人眼中之不幸呢?
合上书,再看当今的时代,人们对于流行的标准各不相同。今年流行朋克,明年流行复古,始终没有个定型。有人说,不断更新的是流行,固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流行就是那些很快就不流行的东西”。但毕竟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林清玄爱看菩提树,并向往菩提的自然之心,折服于菩提的智慧,醉心于佛祖释迦牟尼菩提下静坐后的大彻大悟。 他曾在《林泉》中说:“电器以季为流行,手机以月为流行,偶像以星期为流行,广告以日为流行。人站在流行之中。我不追随流行,我是自己心的国王,我会一直爱看菩提树。菩提树有自然之心,自然之心,永远流行。”这样看来,因为追求不同、角度不同,所以处世不同、眼光不同。众生又何苦非得找到个标准答案呢?
用心去体悟这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吧,去欣赏周王朝时老子的一枝独秀,也不要吝啬于赞美曹氏三父子的“区宇之间,俊才云蒸”,这世界上诸多妙有,哪是标准答案能框住的啊!
评点:文章开篇即掷地有声地提出“所以这世上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的观点,颇具启发性。紧接着,作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力证因为个体具有复杂性,所以无法给出标准的评价。而后,文章宕开一笔,从不同的追求、处世与眼光不同,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自然会有差异,所以不应强加标准答案于他人,甚至不必非得找到标准答案,文章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开拓出一番新境界。结尾处的呼吁可谓水到渠成。
评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18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