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平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科普旅游逐步成为大众接受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休闲方式。科普讲解是科普场馆与观众连接、沟通、互动的桥梁和纽带,科普展品是知识载体,科普讲解是传播知识的输送带。因此,通过掌握科普讲解技巧和拓展科普讲解形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性强、能力较高的科普讲解队伍是发挥科普场馆功能的重要途径。中华麋鹿园景区生态旅游科普讲解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
讲解是通过口头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起到对某一事物解释、说明的专业行为,常用于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点等的专业性解说,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的陈述向观众传输各类科学知识。讲解融合了播音员、演讲者、表演者、教师等相关行业的特点,又不可拘泥于某一行业的范畴,因此其对灵活性、多变性和临时应对性的要求相当高。
科普讲解与普通的旅游讲解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科普讲解员不仅是导游,更是知识与思想人性化的表达。科普讲解是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基本功,讲解者科学素养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功能和作用的强弱。笔者认为,对各科普场馆来说,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讲解员队伍是展品与观众沟通及互动的桥梁,是践行场馆传播科普知识使命的重要途径。现结合科普讲解管理实践经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科普讲解的事前准备
科普既要博又要专,专是点,是对科普展品个体准确、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博是面,是对科普展品涉及领域的整体辐射。因此,讲解前对展品必须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将其历史、起源、形态、价值等因子系统化分析。对展品的认识既来源于科普场馆管理人员对其有计划、系统性的培训,还来源于科普讲解员自身的学习和提升。科普讲解员自身学习途径众多,但总而言之必须摒弃照本宣科、只知现象不解本质的浅表性讲解。
二、科普讲解的事中控制
传播学有一个著名公式:信息的传播=7%的言辞+38%的声音+55%的表情。如何高质量的传播科学知识,让科普讲解有应有答,需要讲解员从仪容仪表、体态、语言表达、故事互动等方面掌握技巧。
(一)科普讲解的仪容仪表要求
讲解员虽不以服装的优差决定讲解质量的好坏,但简洁、大方、得体的服装对讲解的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普讲解员的服装需与场馆主题、风格相统一协调,但不可过于艳丽花哨,否则容易分散观众注意力且不易博得游客的信任感。笔者多年从事讲解工作认为,简洁、色彩明快、配以麋鹿小饰品或麋鹿Logo的工作服,使讲解员具有端庄、稳重、干练的气质,能从第一印象上博得观众的信任感。
(二)科普讲解的体态表达要求
讲解过程中站、立、走、行、面部表情和眼神等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适时运用一些手势、动作,根据讲解节奏控制移步的位置和速度,都能够更好地驾驭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靜若处子、动若脱兔,收放自如地把控好“流转”与“驻足”,可以更准确地突出讲解的重点。
(三)科普讲解的现场互动
科普讲解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才能引人注目,感染观众,讲解员可通过讲麋鹿故事、麋鹿的奇闻异事、双关语、名言名句、揭鹿王争霸内幕等方式,采用问答、活动参与等互动进行有趣、有激情的寓教于乐。可以制定活动主题,设立专门的空间,通过组织讨论互动,既要“看热闹”又要“看门道”。
三、科普讲解的事后延伸
目前,全国科普场馆普遍存在科普讲解队伍人员不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受经费、编制的影响。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观众从短暂的科普讲解过程中真正汲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科普讲解质量的提升和活动后的拓展延伸相当重要。
第一,借助高校专业教师、相关科研院所甚至专业大学生的力量,采用建设麋鹿、湿地教育实践基地和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在讲解词撰写、科普牌设立、科普活动策划等方面充分采纳其意见,提升科普知识内涵和专业程度。每年北京林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组织1个月左右的社会实践,自然保护与旅游专业的学生为景区在智慧旅游、讲解词、植物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显著性提升的案例。同时,在周末、节假日观众较多时,可有效缓解讲解能力不足的压力。还可结合专业人员走出科普场馆,到不同受教单位组织科普宣教活动,真正做到科学知识普及。
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科普“互联网+”模式,建立语音讲解系统、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成网络科普大讲堂。网络平台可与现场讲解一样设立不同的讲解和介绍模式,以适应不同的人群需求。通过有声有色的网络科普,可以有效与现场麋鹿科普讲解形成互补,这更是科普能力提升的全新途径。
四、结语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细化,科普旅游的分量和被重视程度已显著提升。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加强烈,科普旅游的受欢迎度、认可度、受众面均在攀升,使得科普讲解工作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创新科普讲解方式、提升表达能力、讲解质量和延伸科普内容,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科普讲解效应。
(作者单位:盐城市麋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