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东 丁宁宁 Liu Jingdong & Ding Ningning
(1.2.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伴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深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认知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得老人对社区养老这一模式的抵触心里逐渐减弱,也对我国老龄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养老地产悄然兴起使社区内的养老设施形式不断被丰富,其所提供的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与沟通交流的平台吸引了老人的注意力,极大的丰富了老人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质量得到显著地提高,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加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及退休老人不断增多,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使我国的养老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1]。传统的家庭养老一直以来占据了我国养老模式的主要地位,但是随着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4-2-1”的家庭结构加重了子女赡养老人的重担,子女因学习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暇照顾老人,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寻求社会养老的帮助,而社区服务因距家较近、子女探视方便等原因成为老人的最佳选择,社区养老的需求逐渐增大。我国针对老龄事业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注重保障老人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被提到了我国老龄化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社区养老设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保障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地,老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如读书、手工、运动、聊天等各类活动,同时也满足了老人在沟通交流方面的需求。老人在晚年生活中由于生活角色转变、劳动能力减弱、身体健康下降等原因常会产生孤寂、自卑、不愿麻烦子女及亲人的心态,长此以往,可能会加速老人病情的发生。而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填补了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使老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有忙碌和思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人独处的机会,能有效降低和延缓老人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的发生。不仅如此,老人在进行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既能达到锻炼其身体健康的目的,也能增强老人对自我肯定的意识和提升其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有效帮助老人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助于缓解老人病情[3-4]。
2.1.1 追求安定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部分的机能都逐渐衰退和减弱,行动能力的下降给老人带来了心理上的不安定,对自己产生了自我否定的心理。老年人往往喜欢回忆往事,留恋过去,因此,大部分老年人对新鲜事物并不太愿意进行尝试,在晚年生活中都追求安定和舒适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的生活习惯。
2.1.2 渴望交流与沟通
由于年龄高、身体不好、无人陪伴等原因使老年人面临无人诉说、无人分享的窘境,越老越窄小的生活交际范围,大大地削弱了老年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能力,对外界新鲜事务的认知和理解只能通过亲人或网络了解,渐渐与时代脱节的无力感时常会加深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空虚感。而生理上的记忆力退化使老人变得容易偏激和愤怒,增加了老人和外界沟通的困难,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在家独处,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发展。老人需要交流与沟通,而在公共活动中,老年人往往会因为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爱好习惯等因素,在交流与沟通中彼此吸引,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寻求到一个可以是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平台。
2.1.3 寻求认同和肯定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差,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自卑感,既希望能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担心增加他们的负担,心理上一直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增加了老人与家人沟通的难度。并且由于退休老人无事可做,子女无暇照顾,与家人缺乏良好的沟通等原因使得老年人经常感到被忽视、被遗忘,因此迫切需求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寻求家庭的关怀和社会的认同。
■图1 太阳城的保龄球和射击俱乐部
■图2 餐厅与阅读、手工劳作空间可共享
老年人受身体条件的制约,其灵活性、协调性、耐力等能力逐渐变差,对室内空间的生理需求较高,且还应满足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的需求,如半失能老人、失能老人等,使其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社区老人的活动中,锻炼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可采用提升活动空间品质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到其中,促进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社区中的各项活动。也可以为失能老人设计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参与到集中,为其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观望和交流的平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以减少他们独处的机会,能有效的缓解这些老人们的孤独感和心理上带来的落差感[5-6]。
同时,在社区生活的健康老人多承担家里的而大部分事物,如洗衣、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等,这类老人因活动范围广、时间充裕等原因,一般都有较强的社交需求,并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娱乐活动和健身运动。而失能老人因为特别的生理特征,对公共空间的生理需求区别于健康老人,在共同参与的活动领域应保证有适于老人的个体私密性领域,比如读书、看报、聊天等活动。
老年人的活动种类可分为饮食、睡觉等生理性行为,洗浴、就医等功能性行为,阅读、运动等休闲行为,交谈、发呆等休息交往行为,做饭、洗衣等劳动行为,而在养老设施中,老人因生理上的落差缺乏参与各项活动的动力与兴趣。因此,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应该合理设置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活动,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丰富老人的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乐趣[7-8]。太阳城位于美国最理想的气候之一的城市——菲尼克斯,是一个大型的养老社区,其致力于为退休老人积极营造一个活跃的休闲和娱乐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不断建设,最终形成了一个适于老人生活的乐园。该社区共七个组团建筑群,每个组团都有自身的老年配套活动中心,其中设有各种健身、休闲、兴趣劳作、集体活动等空间,占地面积均达到该组团社区的1/5~1/6,社区内各种娱乐设施和项目都相对完善,为其居民提供了大量的特殊兴趣俱乐部和活动。在太阳城里有超过120家特许俱乐部为每个人提供艺术和手工艺俱乐部,如彩色玻璃、、织布和编织工、陶瓷、拼布工、粘土、皮革工艺、瓷器绘画、银器、宝石和木工等。还提供了许多的教育、体育、舞蹈、健身、音乐、卡片和游戏俱乐部(图1),为老人提供了活跃和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
老年人在行动力和理解力方面都弱于一般人,因此应对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从家具选择、装饰材料、设施配置等方面入手,明确各部分活动空间的功能[9]。同时还应尽量缩短常用空间之间的距离,比如运动区与休息区宜设为相邻空间,在节省老人体力的同时也能大大的提升看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每位老人都能在工作人员的看护下安全的进行身体锻炼或休闲活动。另外,还可通过辅助型空间布局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相邻的功能区域可对其进行共享,如餐厅可用作阅读区或者手工劳动制作区(图2),灵活利用可共享的空间,提高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
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安全性的把控,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与心理状态都对其生活的空间有相对特殊的要求,尤其是在空间环境和活动设施等方面要保证足够的安全性,具体表现为应从老人的人体工程学出发,在空间尺度划分和家具尺度方面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注重室内物理环境的处理和色彩、装饰材料的选用;注重做好无障碍设计,安装扶手,注意轮椅老人的通行问题等,从老人生活和活动的各个角度和方面入手,充分考虑适于老人的安全性和保护性的设计,在保证老人生理安全的同时,也能在心理上给老人带来安定感。
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是老人在养老设施中使用率较高的空间,因此在保老年人安全的基础上还应强调其空间的美观和舒适性。一方面,老年人身体健康条件下降,体力相对下降,对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活动和娱乐的空间也相应的变小,因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不必过分追求大面积的场地;另一方面,老人的视力、记忆力也在衰退,方向感和定位感都缺少敏锐度,因此在设计时应以简洁为主。通过多种常见的、非反射性的装饰和活泼多样的色彩与纹理营造一个温暖、安心的环境,对老人经常去的房间进行明显的标识,活动空间尽量处在同一楼层和同一水平面上,方便老人抵达和使用。引导性的标识符号、舒适的氛围营造、醒目的色彩选用既方面了老人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老人对养老设施的抵触心里[10-11]。
老年人根据其健康程度可分为健康老人、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因此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要针对各类老人的特点,提供迎合其需求的活动场所和设施[12]。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能够进行的活动项目也是有所不同的,健康老人的选择比较广泛,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而进行选择。半失能的老人在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应该为其设置一些能够被驾驭的、有针对性的、在活动中能达到康复训练目的的活动。而失能老人因身体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择自身允许范围内的活动。
通过建筑元素、色彩、纹理、图案、艺术品或者老人随身物品等元素,营造出居家和怀旧的生活氛围,让老人产生归属感,感受到所处空间像家一样温暖亲切,而不是刻板的医疗环境或者疗养院,注重自然光的引入,使老人可以看到户外景色。同时还要注重老人的隐私,注意室内公共活动的局部私密性处理,使老人感受到尊重。
公共活动空间是集老年人沟通交流、锻炼身体、手工技艺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空间,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通过设计使各个空间协调一致,让老年人感受到像家一样温暖的氛围,减轻其焦虑和心理上面的压力。同时,在安全与舒适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具有美学与亲和力的空间,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更好的体验,也能有效提升社区养老的公共形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