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古生代的聚煤历程

2018-09-12 06:20薛沛霖
化石 2018年3期
关键词:泥炭华北板块

薛沛霖

煤炭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它见证了人类发展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到现在,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知道,煤炭实质上是原始的植物炭化了的遗体,也是一种化石,通常,在气候湿热、水量充足、沼泽广布的地区,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得植物异常繁盛,这些植物不断地生长,也不断地倒下,经过逐年累月积累,森林的地面被巨厚的有机质堆积层所覆盖。之后因环境变迁,这些巨厚的有机质被埋藏起来,进入一种还原的环境,并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历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复杂的变质作用,形成了煤炭。

山西处于华北板块中心的位置,因煤炭资源闻名全国。山西的煤炭不仅资源量丰富,而且种类齐全,全区发育的煤层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的太原组和山西组。从煤炭形成所需的条件来看,现在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和地形等因素与形成煤炭所需要的环境相去甚远。那么,山西在遥远的晚古生代到底处在怎样的环境和地理?为什么山西可以成为聚煤的重要地点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探索山西在晚古生代的聚煤历程。

时间回到3~3.6亿年前,这个时期是地球演化历史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的时代,也是最早的世界性成煤时期,因此得名石炭纪。这个时期,包括山西在内的整个华北板块还没有与其他板块拼接,是漂泊在史前海洋——古特提斯洋中的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而且正在经历着一次重要的演变。自从大约4.4亿年前的晚奥陶世开始,先前被海水淹没的华北板块,因构造运动而逐渐隆起成为了陆地,脱离了海洋环境,在历经了长达约1.3亿年的风化剥蚀历史后,华北板块被改造成了近乎平原的状态,并且缺失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的所有沉积物,在地表形成了一层古风化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才发生改变。从晚石炭世开始,华北板块才再次缓慢沉降,并且遭受到了大规模的海水侵入事件,在陆地表面形成了一种海相和陆相交互的特殊地理环境,于是浩浩荡荡的聚煤历史在华北板块上拉开了大幕。

华北板块及山西省在其中所处构造位置图

科学家们通过对古地磁的研究发现,华北板块在这段地史时期内的平均古纬度在北纬10°左右,换句话说,山西在这个地史时期所处的纬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越南、柬埔寨一般,这时期产出的蕨类、石松类等植物化石指示了温暖潮湿的气候,产出的䗴类、腕足类、珊瑚等生物化石组成了热带浅海生物群落,灰岩的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指示当时古海水温为20℃左右,所以综合判断,山西当时是处于赤道热带的湿润气候下的海陆交互环境。

通过对这一时期山西发育的沉积岩的岩性及其厚度研究,则可以揭示山西不同时期的地理格局变化:在晚石炭世的早期(本溪组沉积期),山西南部和北部的总体沉积厚度薄,说明其地形较高,灰岩的厚度分布,则暗示了山西整体北低南高的地势,海水由山西的北东侧灌入,向西南方向侵入,由于山西近平原的地形,海水迅速覆盖了大面积地区,使得山西处于滨海环境,古海岸线北达大同以北,南至垣曲-陵川一线,海水将先前古风化壳上残留的铁、铝物质迁移到洼地中富集,造就了山西的铝土矿以及山西式铁矿,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大范围的海水覆盖,没有淡水优势,不利于植物生长和泥炭沼泽的形成,这个时期没有成为山西的主力聚煤时期。

石炭纪森林面貌复原图

太原组沉积期古地理图(根据程保洲,有修改)

山西组沉积期古地理图(根据程保洲,有修改)

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时期古纬度、古生态气候及煤层分布情况(根据张泓等,有修改)

到了晚石炭世的晚期(太原组沉积期),随着华北板块的构造抬升,山西的古地理逐渐发生了“翘板”式的变化,由先前北低南高的地势,转变为北高南低,海水改由南东侧灌入,向北西方向侵入,此时,水体动荡,海面时升时降,最大海泛时期,古海岸线到达了平鲁-浑源一线,之后向南退缩,山西整体属于滨海环境,形成了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泻湖和滨浅海体系,这样的体系孕育了广袤原始森林和泥炭沼泽,而这些原始森林,就是由早期华夏植物群构成,例如高大的鳞木类,中等的科达类,低矮的真蕨、节蕨类植物等,这些植物组合成为了变为泥炭的物质来源。对沉积岩的研究显示出,这个时期曾经发生过6次大规模的海侵,山西地区时而露出海面,时而被海水淹没,伴随着每一次的海侵事件,先前生长的茂密森林会被集群埋葬,并被保存在一种还原环境中,而这也是形成煤炭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此一来,就形成了著名的太原组含煤地层。研究显示,在第4次形成最大规模的海侵之后,随着构造的抬升,海侵范围开始不断向南萎缩,泥炭沼泽沉积环境也随之向南逐步推进,这也导致了山西的含煤层位自北而南逐渐抬高、聚煤作用向南迁移的有趣现象。

时间进入到早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期),这时的山西仍然继承了晚石炭世的地理格局和气候环境,山西北部继续抬升,陆地的范围不断地扩大,海水范围继续向南萎缩,仅有山西南部局部地区受到海泛的影响。因此,山西大体由滨海环境变为了近海环境,古海岸线南移至霍县-长治一带,沉积岩的研究显示,此时山西最北端为河流,中北部为三角洲平原,南部则为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中、北部三角洲平原体系下,同样孕育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泥炭沼泽,森林依然由华夏植物群组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北部地区的山西组也发育了巨厚煤层。

然而,这样得天独厚的聚煤条件,随着时间推移到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沉积期)后,也走到了尽头。此时华北板块所处位置,以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地磁显示,随着华北板块向北漂移,此时平均纬度为北纬16°左右,这个时期全球发生了古气候升温事件,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带向低纬度扩张,这使得山西进入炎热、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这一信息可以从此时山西的植物化石特征得到佐证:此时的植物密度锐减,先前生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的成煤植物如鳞木、芦木类等已经大为衰退,而耐旱的松柏、苏铁等裸子植物开始兴起。从这以后的晚二叠世开始,随着华北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山西的气候更加炎热和干旱,这样的环境无法再孕育出大规模森林。此外,沉积岩以及生物化石显示,此时海水基本退出了山西,基本以冲积平原上的曲流河环境为主,期间只有零星的浅湖发育,很难再发育泥炭沼泽环境。失去了成煤物质来源与适宜环境的支持,山西也不再具有聚煤所必须的条件。

至此,这场声势浩大的晚古生代的聚煤历程,就此落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煤炭资源的形成,不仅需要严苛的生态环境条件,更要植物被埋藏地下经历上亿年时间的演化,这使得煤炭资源不可再生。请珍惜现在的环境,节约集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中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泥炭华北板块
增温与干旱双重变化对若尔盖泥炭CH4排放的影响
超微粉碎预处理泥炭产生物氢气的研究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第15届国际泥炭大会回眸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