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豪
(丹阳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江苏 丹阳 212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内科中比较常见,临床研究发现超过40岁的群体容易发生该疾病,从患者的健康着想,需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医护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本次一共纳入2016年5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医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例,主要是对护理干预的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具体成果作如下报道:
我院本次收治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入选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6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将严重心脑血管病变者以及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排除在外[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5例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分布在48-78岁,年龄均值为(61.9±1.3)岁;病程为6个月到9年,平均病程为(3.4±0.2)年。对照组35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在49-76岁,年龄均值为(61.5±1.2)岁;病程为7个月-9年,病程均值(3.6±0.4)年。结合上述基本资料可知,2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对比的价值。
此次对照组35例患者所接受的是常规护理,明确护理工作内容,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辅助性工作,确保患者获得较为全面的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35例患者则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方案内容如下:
(1)健康宣教干预。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耐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在医护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于呼吸锻炼、吸氧训练,需指导患者学习。此后,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采取个体化护理方案,教会患者进行腹式呼吸。
(2)心理护理干预。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对患者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了解,然后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比如,为转移患者注意力,可采取音乐疗法;为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可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等。
(3)出院指导干预。对于具备出院条件的患者,在出院前有必要加强干预,告知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按时按量服药;合理饮食,注重饮食的营养,多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忌辛辣食物,忌烟酒;合理进行运动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进一步为早日康复奠定基础。
纳入“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遵医嘱服药”、“氧疗技术掌握”、“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四项依从性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分析对比。
此次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在计数资料方面,用百分率(%)表示,2组数据比较用x2进行检验;P<0.05为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遵医嘱服药、氧疗技术掌握、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四项依从性指标上,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比较[n(%)]
作为呼吸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临床症状主要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等。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需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此外,为了使患者治的依从性得到有效提高,有必要在治疗期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3]。
为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本次重点提到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健康宣教干预、心理护理干预以及出院指导干预等[4]。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疾病相关知识掌握、遵医嘱服药、氧疗技术掌握、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四项依从性指标上,均显著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一结果数据显示,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治疗依从性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本人认为,在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需注重自身护理技术的提高,针对患者实施优质、温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