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学林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随着武汉黄鹤楼闻名天下,白玉蟾道长写的这首诗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来到武汉武昌古城,登览黄鹤楼,问道长春观。
武汉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源远流长,是全国道教十方丛林之一,在道教界享有盛誉。长春观位于武汉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属开阳之地。长春观依山而建,格局萦峦;墙联崖嶂,门临通衢;闹中取静,别具景致;风光清丽,历史悠久。据《长春观志》记载,始于周朝晚期,初具建筑,为先农坛、神祗坛。乃是楚地诸侯于此奉祀祖先、礼拜天地山川风雷云雨之所。至秦汉之际,为老子宫,又名太极宫。因道家士子以道祖老君(老子李耳)曾经来此讲学传道,而于二坛之下开辟道场作为纪念。晋唐以降,为太清观。两宋期间,为元庆观。嗣承江西阁皂山符箓,布施正一盟威科仪。到元朝初年,全真教龙门派弟子以纪念创派祖师丘处机(号长春子),始为今名。
自长春观建立以来,影响就不断扩大。明朝永乐十二年 (公元1414年)重新修建,庙宇宏巨,规模空前,千楹万础、殿楼连横达十余里,乃为荆楚名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次修建,继续保持东起卓刀泉、南含宾阳门、西连黄鹤楼、北盖白鹤观的恢宏局面。冠盖络绎,道众汇集;香云缭绕,紫气氤氲,称绝江南,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目前,长春观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太清殿、三皇殿、财神殿、元辰殿、吕祖殿、王母殿等,布局紧凑,规模宏大。
相传,武汉长春观有“三绝”闻名于世,第一绝是全国仅留一块的“二十八宿天文图碑”。镶嵌在观内建筑道医馆旁边的墙壁上,是辽东千山著名道人李理安于公元1936年重刻,碑高207厘米,宽82厘米,上部刻有“谕旨”二字,两边为盘龙祥云,中部为天图,绘有二十八宿星座,此碑对研究古代天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解放初期,全国有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道观,一块即在长春观。前二块皆毁于“文革”,仅存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乃为一绝,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
第二绝是带有藏族和欧式风格的建筑来成楼和道藏阁,在全国道教活动场所中这种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乃满族人,崇信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住持侯永德道长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在修建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建造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
第三绝是清朝乾隆皇帝御赐“甘棠”石刻。在道藏阁的左前方,有一露出的石崖,上面刻有“甘棠”两个字,旁边署有“乾隆乙丑国望”六个小字。此字体类似于乾隆笔法,字体浑厚纯质,淳古高雅,非凡俗所能达到。至于是否真是乾隆亲临道观,还是乾隆派人赐敕,说法不一。“甘棠”二字寓意深刻,取自于《诗经·召南·甘棠》,亦见于《千字文》,“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甘棠是一种棠梨树。相传西周召伯是一个闻名的清官,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爱民如子。一次,他在巡视南方时,曾在一棵梨树下休息。周围的人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召公,以至于永远不砍这棵棠梨树,即《诗经》上写的“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句,后来廉政清官离任时,人们便以“甘棠”颂之。
武汉长春观作为道教圣地,曾一度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宫观之一。历史上的长春观十分庞大,东起卓刀泉,南含宾阳门,北盖白鹤观,西连黄鹤楼。数十平方公里皆有其宫观,其中心位置双峰山,名著三镇,风景清幽,殿宇依山而踞,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是闻名遐迩的“江南洞天福地”。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后由省主席夏斗寅出资恢复原貌。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谋得夏斗寅的支持捐资,对道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长春观建筑群格局终于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长春观,并对长春观进行维修。“文革”期间,长春观受到冲击,神像被捣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在长春观得到落实,1982年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长春观重新对外开放。
近2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协调,长春观东西两边的地产得到收复使用,给长春观的远景规划和宏观发展创造了十分良好、极为有利的条件。长春观以此为契机,在全体道众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以西区建设、东区规划为重心的长春观远景总体规划。完成的西区建设是以西王母殿主体工程为中心,殿前开凿瑶池、灌以碧水、饰以幻灯,点缀仙山(池中岸边饰以太湖石和假山),搭配乾道院;前带已经建成碑廊、梦竹春影,左倚道藏阁,后傍三皇殿为一系列,形成“憩圃煦春”景观。东区规划是以改造素菜馆、修建坤道院、开辟临街古肆 (与西边现有的古肆相一致,形成两边对称)、东边最高点建长春阁(为楼阁式多层大塔,作为双峰山的景观座标,与黄鹤楼、宝通寺形成一线反映儒、释、道三家文化象征)、与竹园边已建成的谢大真人纪念塔等四个项目工程为一系列,形成“杰阁春辉”景观。使之与中区(原有的三路四进建筑群)、西区联合,恢复元明之时“阆苑金阙故清虚,紫府琼台仍缥缈”的宏观景象。在恢复建设的同时,长春观不断加强宫观的规范管理,宫观管理逐步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祥和的良好局面。
近几年来,长春观成功举办了 “罗天大醮”“第九届中国道教音乐节”“道学讲堂”“中国年民俗庙会”“问道长春晚会”“纪念谢宗信方丈100周年书画展”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开展《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普及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等名山大观开展游学交流活动,先后赴海南、山东、新疆、北京、云南等地参与大型的法事科仪活动,在道教音乐及经忏方面与各地道友们进行深入交流学习,还多次受邀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开展道教文化交流,推动道教文化走出国门。此外,还与出版社合作完成了 《道德经阐微》等书籍,计划2018年完成 《长春观志》《天心楼集》等系列丛书的编写,引导信众和群众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信正行,传播正能量,更好地践行爱国爱教传统。
长春观始终坚持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一直把公益慈善事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1995年,长春观发动信教群众到武昌余家头六一儿童村,给予失学孤儿一对一帮助;多次向养老院捐献钱物;积极发挥宗教界人士参政议政职能,帮助周边居民解决困难。1997年帮助周边百姓解决了武珞路二巷三巷道路维修、长春社区电力不足等困难。2000年通过长春观的人大提案,丁字桥路扩建得到解决。2004年印尼发生海啸,长春观踊跃为受灾地区捐款。长春观还长年积极向湖北遭受水患灾害地区捐资捐物,以助人为乐、慈善之心利济各方。据初步统计,长春观自2007年起平均每年发放救助资金29.56万元、救助物资约30万元。2014年,长春观还与湖北经视合作成立了湖北首家“自闭症康复中心”,开启了公益慈善特色项目的先河。
新时代有新气象,凭籍2000多年来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长春观将承古创新、继往开来,以长春观的“春”为品牌,全方面、多层次地显现“春”文化、打造“春”景观、增添“春”姿色、丰富“春”气象。使“长春、春长、春常在”的主题展耀“祥苑迎春、天机荫春、容园报春、憩圃煦春、梦竹春影、戒台春熙、隍殿春含、杰阁春辉”的八春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