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2018-09-11 09:04邵程圆
职业·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高职院校

邵程圆

摘要:现如今在中国的高职院校当中通常都存在核算形式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作业成本的模式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可以有效地依照学生所在的学院、专业、培养的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来核算出精确的教育资源使用数据,如此一来就可以更为科学地开展资源分配上的问题研究,为高职院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从其本质上来提升高职院校各层面上的管理水平。本文描述了高职院校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环节,为其教育成本的核算方式带来了新的概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成本 作业成本法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相关概念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根据广义、狭义两种角度会有不同的内涵界定。本文所针对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以狭义视角进行解读的。这类教育成本包含的是高职院校教学期间生成的费用,如活动费用、场地及设备开支、师资力量投入、办公用具及其他公共事项开销等。

这类成本核算大致能够从两个层级来看待。一是通过对外报告的立场予以分析,成本核算将学校视作主体组成,仅以学校作为唯一层级;二是根据内部管理的立场进行分析,高职院校按照管理诉求的差异,分为不同的核算主体: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层面。

国内高职院校通常会以学年为时间单位统计教学成果。根据管理,每年的9月1日入学时至次年8月31日放假之间构成了學年度。学费设置指标也将学年度作为基准。这种教学特征,引起了本文撰写者的注意。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同样延续了这一基准,在教学周期符合的情形下,也会争取和学费收取周期达成一致,如此才能更符合收入、费用配比的准则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主要分类

1.教育事业支出

这一类支出,针对的是教学期间各类活动中涉及的资源费用。它对基本教学、辅助教学两大板块中相关事项进行统一核算。教学活动开销基本上是学生直接培养过程带来的开支项,而辅助教学指的多是服务性活动,它们的动机同样是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举例来讲,实验室、图书馆、论文检测中心这些都属于辅助类的开支。教育事业包含了校方活动及服务的内容,被界定为校方直接消耗额度,因此是核算对象之一。

2.科研事业支出

这一类支出,针对的是组织科研过程中生成的开支类别。通过兴建科研场所、部门,执行科研计划,而产生的系列开支皆在此列。它同具体教学间有着不言自明的关联性关系。然而在此,我们必须对其开支予以细分。它基本上可以视作是由自主研发、外单位申请两部分科研内容。自主研发部分的动机在于增进本校科研成就,在学术领域将带来一定贡献,因此这部分成本带有显著的教育色彩,属于科研事业类开支。但向外单位申请的部分,不能纳入本校统计,因为这部分支出的报销单位属外单位。

3.学生事务支出

这一类支出针对的是教学安排外的其他开支,奖学金、学生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别。奖学金是否算作学生事务类花销,关键在于其来源。假如为校方提供资金支持而设置的奖学金,其开支会由学校承担,因此属于成本核算范畴。不过当奖学金前缀为“国家”时,其资金依赖于国家拨款,自然无法纳入到本校统计之中。

4.行政管理支出

这一类支出针对的是行政类的校方管理工作。即便是学生数目的简单变化不会干扰到行政管理开支,但假使学校不进行相应管理及教育活动,日常教学工作也势必会面临诸多麻烦和阻碍。因此这类开支并不能随意省略。举例来讲,教务处便是行政机构的一类,负责各项教学事件的直接管理,它的成本耗费便属于行政管理支出。

5.后勤保障支出

这一类支出的适用对象则是后勤保障业务相关成本。它对学校整体运营负有责任,涉及物业、维修、后勤服务等事项的开支。这部分工作虽然同样重要,但不一定同教育活动挂钩。当其不能和教育活动直接产生关联时,不会被作为成本核算的适用对象。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础理论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特点

作业不仅仅代表着某个活动,也能够用于形容零件生产流程。根据作业增值空间的差异,可划分为增值、非增值两部分。其中增值作业被视作是有升值潜力的作业,它会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预期,让企业投入更有效的生产中去,而其耗资过程不属于浪费操作,而能够获得更大比例的价值贡献。非增值作业,顾名思义便是无升值潜力的产品、服务。

作业又可细分为必要部分、非必要部分。当产品、服务无法借助特定活动进行增值,然而常规运作无法省略相关作业时,便将其归为必要部分非增值作业。而非必要作业则属于没有任何实用意义的作业内容,这些内容将对企业发展构成耽搁、消耗作用,必须进行摒弃。因此,非必要作业需要我们尽可能规避,尽量降低资源浪费。同时我们还需增加增值作业比例,充分发挥必要作业价值,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

2.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成本信息的真实性。这种新方式实施时,会将间接费用核算的分配范畴进行削减,同时能提供更细致的划分结果,补充分配指标。作业在产品成本计算中充当着介质、载体的作用,借助核算新思路,归集过程将对成本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更到位的彰显。但当前计算方法仅仅以产品、批次来完成计算,归集仅能反馈成本用途。因此,作业成本法更符合市场、企业对于精准数据的要求,所得结果更容易符合真实情况,尤其当产品本身存在规模化产量、复杂工艺技术的特征时,在成本数据上将有更确切的反馈。

(2)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方法提供了精确度更高、间接成本得到分配的新成效。产品离不开作业消耗,而作业又会带来资源消耗,因此不得不重视作业对象的作用。借助管理控制资源使用质量,杜绝盲目耗费,在这一基础上优化作业及流程,从源头上本质上增强生产力,以最新作业方式服务于成本控制工作,确保每一寸资源利用到最大限度。

(3)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根据当前生效的成本制度来分析,核算方式的不足已经让核算数据同真实现象间产生了误差,部分缺少技术性价值、工艺不复杂、产量居高不下的产品,往往被给予过高的成本估算,但高端产品不见得能够获得对应的成本支持。这类现象显然会让决策判断受到干扰,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增强整体盈利水平。而作业成本法在数据支持上更加给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更可靠的数据参考,让各项产品、劳务销售组合获得恰当的成本支持,在预计利润方面也将减小偏差,协助企业管理层把握好决策方向。

四、作业成本法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1.确定主要作业,建立作业中心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现出来是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学生为高职院校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产品,就作业的分类要求做到无重复、无交集的标准。高职院校学生的活动与活动之间互相关联,因此也就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系,假若依照各项活动开展作业分类,那么会分出更多的作业,多的时候甚至会到数百种。作业种类以及数量上的繁多对我们单独的成本分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各个学校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所以每年的业务上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质各异的学校为了开展教学活动,会形成各个对应的作业上的差异,但中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性质以及根本管理理念在其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依照中国高职院校的整体性质以及根本管理体系,把高职院校的作业分成为主要作业以及辅助作业两个大类。

主要作业的概念,就是说直接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服务的项目,教学以及研究管理是较为直接的教学的类型,所以教学以及科研管理要求当做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作业。辅助作业的概念,就是说间接为其教学项目所服务的各种项目,大致包括有对校内学生的生活管理、后勤管理、行政管理以及教学辅助四大种类。

用现如今我国所用的高职院校的经营特点当做根据,依照学生的活动把高职院校成本大致归类为下面这几种:教学管理机构、研究管理机构、辅助教学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后勤管理机构以及行政管理机构。

2.划分资源费用,确立资源动因

资源是执行作业所要求的一种经济元素,要明确各个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消耗情况,才可以将作业耗费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归纳到作业当中,在各个作业中心开展收集以及再分配工作后,再配置到对应的对象当中去。

高职院校的各个资源信息能够通过财务报表来取得。但是因为现如今的计价体系以及核算准则上的要求,作用在作业成本体系当中的对应财务信息有一部分没能从财务报表中获取,要求开展对应的归纳以及重计算工作。取得高职院校各项投入教育事业的资源的信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收集工作,更是一个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体系开展重分配的环节。

取得了各个实际资源耗费的信息,就能够根据其特性来开展分类工作,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工作环节简单化,开展更好的核算。

依照上文讨论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划分标准,只有直接或是间接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可以收录到其成本当中,所以在所投入的资源中,假如用作他用,譬如,办企业的花费、后期服务部门的花费、离退休人员的各种费用、与教学无关的学校附属单位的会费、捐赠、赔偿等对应因素等,不能纳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当中,在计算的环节当中要去除。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实际状况,一般把资源动因归为下面的两个方面:非作业专属资源动因,很多的资源在最开始的运用过程当中是以一种混合耗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作业一同作用到同一个资源当中,这也就是非作业专属的资源。这个时候就应当要采用适当的资源动因,对此类资源开展有效的配置。作业专属资源动因,某项资源支出可以直接明确的为很多的作业项所用,直接输送到相关的作业数据库当中,最后再依照作业因素将资金输送成为成本对象。这个因素也被称之为作业专属资源动因。

3.将资源分配到高职院校成本对象

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每个二级学院、每个年级、每个班的学生,借助作业环节对各个资源的整理、分类、分析以及重新划分之后,要将开展对应的分组分类工作,通过资源动因率的计算,将作业中心的各项间接资源分类到各个成本环节当中,这样就可以实现了间接成本向成本对象的归类环节。最终,也是高职院校作业成本核算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将单位成本对象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加起来,得到成本对象最终承担的教育资源数值总数。

五、高职院校应用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高职院校应用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

(1)成本数据搜集困难。作业成本法适用范围为高职院校作业成本核算方面,应获得以下数据信息:实际课时量、资产使用情况、分配差旅费相关旅程折算数。仅当这些信息的内容符合真实性要求时,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核算才能获得更为精准的值数。然而借助国内高职院校调研数据,我们能够发現高职院校未掌握资产使用状态,仅通过学院这一单位进行了汇总,因此调查依借的内容也属学院资料。这一现状使得调查活动的成本控制压力更大,对人力的支出超过预计范围。不仅如此,统计旅程折算数过程中,发现普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中未设置这部分统计安排,仅通过票据粘贴的方式充当原始凭证。这给统计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高职院校采用作业成本法务必先行克服数据收集方面不足。

(2)盲目套用企业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国内领域对这方面核算体系的建设相对充分,企业套用该体系完成核算任务的操作也更加规范。到现阶段为止,这类体系的成熟性却没有从高职院校具体运作中得到体显,高职院校显然仍旧在寻找恰当的作业成本法体系。面对这一情形,部分学校将企业相关经验作为参照,制定模板,完全根据企业运用情况来套用,忽视了这些做法、内容同学校自身特色是否相融合的问题。然实际上,两者间的经营性质、风格都有较显著的差异。企业围绕营利动机制定了纵向成本管理模式,但高职院校的动机在于培养职业型人才,这一差别意味着其更需采纳横向模式,发扬服务性组织的优势价值。另外,国内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风格因素在作业成本核算方面的影响,形成配套的体系,而不是完全吸收其他组织的体系应用成果。

2.应对措施

(1)高职院校应遵循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划分原则。这一方法投入高职院校实践时,务必本着划分两类支出的准则执行。要想获取最精准的数据,高职院校需把握好两类支出的差异,予以划分,分别核算。收益性的部分属于成本损益条目,无法在资产负债中进行陈列。而资本性的部分则属于负债表应呈现的信息范畴。假使高职院校未能及时分清两者差异,在收益性支出中统筹了两类支出值,最终的数据将比实际成本更高,导致人均教育成本相对增加,不符合成本管控的初衷。如果在资本性支出一项中统计了两类支出之和,也会带来失真效果,使最终人均成本低于计划额度。

(2)将作业成本核算与高职院校管理相结合。之所以予以成本核算,动机在于增加参考项,方便信息应用者利用信息增进高职院校管理成效,提升办学效率,实现其成本控制目标。学校有成本预算的诉求,而这一举措还会为预算环节工作开展服务,提供有效信息。不仅如此,这一方法实际应用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必须给予基础信息,比如课时、学生层次、人数等的数值。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层在如今阶段仍未能全面实现该项职能价值,在数据统计领域呈现出片面、不专业的迹象,无法为核算工作带来可靠的信息条件。各部门不能配合给出学院占用固定资产信息,继续按照学生数为基础进行分配的老旧方式,这一现象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应有的精准度。对此,高职院校需以管理、核算联合开展工作的方式,发挥资源更高的利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成本控制得力。

六、小结

综上所述,出于执行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领域应用计划的目的,高职院校需全面筹备各项相关事宜。日常运作期间,需尽可能达到各部门协调一致的互动效果,从高职院校特定发展建设诉求及具体条件出发,形成体系化的、全面的、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以此实现高职院校资源成本利用率的提升,让高职院校持续改善办学工作的宏观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作业成本法高职院校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框架探析
新经济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探索与启示
作业成本法在酒店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