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是著名的亚热带水果,古有“一骑红尘妃子笑”,今有“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崇高地位。荔枝被誉为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符号,深深烙印于人心。最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部门推动、科技部门支撑和全产业链协同下,荔枝产业不断兴旺,成为一些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链接国际“一带一路”的一个纽带。
荔枝是沿绕赤道线两边分布,主要是在亚热带生态气候区,产区非常狭窄。荔枝主要产区的纬度分布范围为南北纬度18~24度,海拨范围在1 100 m以下。所以生产量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它的分布这么狭窄呢?荔枝在三个阶段对生态条件有特别的要求:在枝梢初生阶段要求高温条件甚至要30℃以上,在花芽分化阶段要求低温条件,在开花和授粉阶段,要求高温。热带地区低温不足,使荔枝不能完成花诱导和分化,温带地区冬季寒害和冻害使荔枝树不能生存。在严格的气候条件要求下,一些新的栽培区域也在不断被尝试和拓展,包括地中海沿岸、意大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内四川、福建等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就是高纬度低海拨,有大的水体如海洋、河流等。
中国荔枝产量影响在全世界举重若轻,以2016年为例,全球总产量约在300万t,其中中国的产量为230万t。世界第二大产区是印度,第三是越南。总体来讲,北半球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95%以上,所以真正的竞争是在北半球,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竞争是越南的荔枝。
中国荔枝的规模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建立起来的,最近10年内,我们的总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目前保持在54万hm2的量上,呈小幅小降趋势,但是荔枝产量稳步增长。
2000年之前基本奠定了全国荔枝生产格局,最近几年四川和云南荔枝异军突起,荔枝发展区主要四川南部合江县,云南红河州屏边县等地,而且由于云南海拨高,外观和品质非常好。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期集中,2018年的产期主要集中在6月份,所以6月的销售压力是非常大的。
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最优质的品种,我们任何一个品种拿出来产量都是天文数字。不同区域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成熟期,所以可以合理保证荔枝的顺产顺销,这是我们荔枝产业成功的关键。但是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今年高温天气出现的比较早也比较集中,所以导致荔枝的成熟期过于集中,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我们通过对多年的数据分析,认为赢得市场的关键仍然是优质优价。珠三角的品种是优质的,所以它的价格比较高。即使在珠三角内部,同一品种的价格可能相差一倍以上,主要还是品质的原因、安全的原因。根据我们2016年的一个调研,我们调查了471个果农,约85%的农户是赚钱的,每亩荔枝平均可售2 500元,同时也有15%的农户是亏本的,所以说种植荔枝大体上有利可图。
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对全国现在的荔枝园生产条件和潜力进行摸底和评估。2014年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我国大约有30%的果园是在20度的坡地上,另有70%的果园处于比较平缓的地带。同时我们还发现大约有20%的荔枝园没有给予任何的管理,所以我们想,不管理的这部分和坡度大于20度的荔枝园就退果还林,转变为生态公益林;城中和城郊的古树老树荔枝园转变为供市民休憩的生态公园,这样就可以维持恰当规模的生产基地,达到生产园面积620万亩,总产300万t以内的一个水平,以释放荔枝的商品价值潜力。
当前,我们要重点解决“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生产人员,都必须以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做好荔枝种植生产过程,确保生产过程是绿色的、产品是优质和安全的。否则就会频频出现一方面收购商买不到荔枝,另一方面生产的荔枝卖不出去的现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与荔枝产业相关的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研发、高端制造(优质农药、农机具)、金融服务以及科学教育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亟待加强。产业组织和运行机制亟待改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荔枝产业的现代化和绿色发展。
绿色生产技术战略性升级。要从设施、条件和技术上提供保障,严格荔枝的质量安全标准,严格各类质量认证(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的条件。
(一)水分管理技术升级-灌溉。确保枝叶与花果合理数量、果实大小与品质充分发育。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可调控的重要原料之一,参与细胞发育、组织器官发育和生理代谢等。缺水及久旱骤雨的逆境生物学效应等,尤其是在荔枝由绿色转黄的阶段,最容易导致裂果。果农对荔枝园水分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说没有条件做好水分管理。荔枝的常见现象:枝叶生产量减少,前期果皮生产不充分,水分失调导致果实缺钙,造成果实坏死或裂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提水、储水、灌水设施,变自然降水为主为设施灌溉为主。
(二)营养管理技术升级-减肥。目标是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施用恰当用量的恰当肥料,以满足枝梢生长、花果发育和产量品质发育需求。理论层面,营养需求原理、缺素症诊断。从技术支持层面,我们起码要对14个订栽品种的营养元素需求进行研究,通过养份分析和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另外一个就是土壤改良。目前大部分荔枝产区都是酸性土壤,需要合理施加有机肥进行改良,以保证产量。
(三)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减药。华南地区高温、高湿度,化学药物防治病虫害仍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打多少药是合适的?目标是以最少的喷药次数、最小的用药剂量达到最佳的病虫害防控效果,确保最高的果品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水平。技术层面:(1)果园生态改造。荔枝园多为20年以上树龄,高大、密闭。通过间伐、回缩、疏枝、去裙边、割草等技术措施,植株由密变疏、树冠由高变矮、树势由弱转强,通风、降湿、透气、透光,改善果园的通气和光能条件,降低病虫滋生基数。(2)果园小区隔离。建立防护林带、隔离网等工程设施,减少虫害迁飞和病害随风和溅水传播。(3)及时清除树上病虫果和拾捡地上落果,尤其是带有驻虫幼虫的落果,集中深埋或销毁。(4)根据病情、虫情监测和天气状况决定喷药时间。(5)采用机动喷药设备,加快喷药速度,改善喷药效率和效果。体系岗位专家已购置和使用机动喷药机械5台套。(6)及时评估病虫防控的效果,决定后续改进措施。
(四)以果园机械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节劳。荔枝园喷药、施肥、土壤耕作改良等技术环节对农机具使用频率高,农机具的购置和使用对于节劳增效、节肥节药和建设现代荔枝产业是必由之路。我国荔枝园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且这种状况将长期维持下去,绝大数小农户既无实力、也似无必要单独购买大型农机具。强烈建议在荔枝集中产区推动建设大型农机具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以此作为建设现代化荔枝产业的重要抓手。
挖掘和选育新品种。我国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古树资源中,一些优稀品种仍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水晶球、甜岩、新兴香荔等。加快荔枝杂交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进程。
系统开展品种区域化试验研究。一个荔枝品种在一个小型果园的成熟采收期一般为5~7 d,每个产区品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拥有早中晚熟期搭配、适宜当地生态气候条件的优质荔枝品种5个以上,产期由10~20 d延长至20~30 d以上。
建立采穗圃。需要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加快采穗辅的建设。体系制定了《荔枝、龙眼良种采穗圃建设规范》。
完善高接换种技术规范。荔枝树长寿且结果树龄长,现存最长荔枝树树龄可能超过1 500年,高接换种是荔枝树调整品种的捷径。相关技术细节包括确定嫁接季节、部位、方式,以改善亲和性和成活率。黑叶、双肩玉荷包等品种可考虑中间砧技术,以解决它们与大多数优质品种嫁接不亲和问题。
建立支持荔枝品种供给侧结构性改变政策,加快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和进度。组建高接换种专业技术服务队,以灵活方式给予资金或金融支持。
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性支持多渠道营销。我国每年鲜荔枝出口量在1.2万t以内,估计广东荔枝在本省消费量与其生产量大致相当。荔枝需内销与外销并举,本地销售与外地销售并举。过去我们的荔枝是没有办法呈红的状态销售出去的,因为我们有高速公路,因为我们有飞机,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做到了。但是我们仍然觉得高速公路太慢,但是飞机又太贵,如何做到因不易保鲜贮运的特性,远距离荔枝鲜果的低成本、快捷和无损运输非常重要。我们的建议是推动华南地区始发的高铁开通货运,助力夏季易腐果蔬物流,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以大数据支撑荔枝信息化,以信息化驱动产业现代化。要建立一些基础设施,搜集、储存、分析数据。产业数据的智能化收集储存和分析处理:区域、品种和产业链环节全覆盖。数据整理整合与集成,建立环境、气象与生产资料关联分析模型,对产期和产量进行预期。为制定生产管理技术方案和市场经济营销方案提供科学决策。今年我们预计总产量是280万t,目前来看销售情况不太好,我觉得荔枝的现状既没有有些人想的那么乐观,但是也没有那么悲观。我觉得荔枝的前景还是美好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正常问题,这些问题未来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解决。首先,国家农业农村部、各省市县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我们的荔枝产业。从去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就与我们合作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荔枝产业大会;今年的荔枝大会我们的副省长也来了,这是省长第二次参加我们的荔枝大会,上次是在2000年,这是十八年之后第二次参加;另外《广东省荔枝产业保护条例》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关于荔枝产业的保护条例,说明了政府对这个产业的重视。第二,营销、保鲜、加工、物流、金融、保险、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助力荔枝产业发展,再加上科技支撑有力,荔枝产业的未来非常乐观。第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与交流、产品流通、信息交流等,这些都使得荔枝产业的前景更加广阔。
(本文根据国际荔枝产业大会现场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