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和
作者简介:谭继和,男,汉族,1940年3月生,四川开县(现重庆开州)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著有《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脉》《仙源故乡》等书。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
综观赵抃一生,不是在中央朝廷数度为言官、谏官,就是在地方主政一方,数度为县官、州官和府官,朝廷谏官与地方主政官构成了他的事业和生活。
他作为谏官(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官),主要是言论和奏疏。他在朝廷谏言所体现的清白思想特点为:直言敢谏,弹劾贪腐,不畏权势;公忠体国,遵守法纪,讲究守规矩;善于分辨君子与小人,主张“评议官公举”。
他作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主要是政策和政绩。他在地方主政所体现的清白思想特点为:为政简易,行中和之政;“诚心爱人”“以民心得失为重”,以民之惠利为本;既“以宽为治”,又能审势宽猛、刚柔相济;“崇学校,礼师儒”,干实事,“体官恤民”。
在任御史司谏言官时,他主张选用“清强官”,以“爱直”为标的;在地方主政时,他主张“学术才行备具”,清白奉献。“清强”与“清白”是赵抃“清白思想”的总特点。
赵抃主张谏官御史评议官当选用“天下第一流”的“清强官”,而且一定要通过“公议”“公举”(众人评议)的程序,“内外公议”才能举荐出人才。
其典型的例子是朝廷任用平庸“素无士誉”的汤夏做开封府执法的判官,赵抃上劄子要求罢免,主张一定要任用“清强官”。
赵抃在弹劾奸佞的枢密院副使陈旭时,提出了“公议”的主张。他认为凡升迁一人,一定公议允许,人无意见,方谓“得人”。如果公议不平,人言不可,就谓之“失人”。有群众公议,就“为朝廷斥邪倖之党”提供了基本保证。他主张“详议官”(检查官员)应实行“公举”,以塞浮竞弊倖之路。根据这个原则,他坚决要求罢免纵容本家营私、结交权贵的贪官萧汝砺的“详议官”职务。
赵抃画像供图/青白江区纪委监委
赵抃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安石多任用一心谋财利而失天下民心的小人。他弹劾王安石刚愎自用,一个“制置条例司”竟任用了四十余个“顺非文过,违众罔民”的人,分配为“诸路提举官”,引起“物论喧哗,人情惊骇”。
以司马光为首,范镇、吕公著、吴师孟、张次山、范世京等十余个重臣要求外放做官,退出朝廷。赵抃弹劾王安石用人不当,要求制止贤官外流的状况。他主张应以“天下之民心得失为重”,而不应以追求财利为重。
他主张“国家置御史台”,目的就是为了“执法司直,肃正天下”,因此用谏官“必得端亮公正之士,同心协定,维持纲纪,以重朝廷”。
赵抃以铁面无私、清白纯明的思想言行做表率,神宗表扬他“纯明不杂,金玉自昭”,能“识其公器”,以国之大事为先,治蜀而“蜀民歌之”。神宗因此将赵抃升至相位并制定了“丞相之治者,宜有通方亮直之臣”的原则。
民生为重、民用为先、勤政为民,赵抃在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他请求根据地方实情,免除泗州酒坊钱。淮南路酒坊酒户为官吏盘剥,“破竭家产,陪纳官钱,负欠积压”。赵抃要求皇上允准酒户按正常比例缴纳买扑酒坊课税,以现钱缴纳。他要求赈救河北、京东路流移之民。京东、河北天旱民饥,“流民饥殍,充满道路”。赵抃要求为民祈雨。汴京汴河两岸增筑堤岸,宦官借机敛财,赵抃请求停止宦官掌握修筑汴堤大权的状况。
最有名的例子是赵抃主政越州(今绍兴)时,制定旱灾预案,为防大疫盛行,先计算粮食出入,挖掘食品资源,有序救灾,他以身作则,使人人尽其力,创造了 “越州救灾模式”。
唐宋时代,特别是宋代理学,已把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扩展成为“圣人之心民为本”的思想,“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民生为重就是圣人之心、天地之心。可见赵抃也是儒家圣人以民生为本思想的直接传承者和践行者。
而对于贪赃枉法的案件,特别是贪渎失职、行贿臣僚反而升官受赏的案件,赵抃认为“有失国家权重”,一定要严加惩处。对于贪赃枉法、结交权贵子弟、巴结上司、中饱私囊的官员,赵抃要求当从严惩处,贪赃行贿案件,要估“赃”的价值,按赃款大小定罪。对于做官不顾羞耻、公行贿赂、放纵罪人、关碍说情、上欺下瞒、随意枉法定罪的官员,赵抃主张严查并秉公处理。
如果累次上疏皇帝都扳不倒的“贪邪之官”,他坚决要求同贬出朝,决不同朝苟合。总之,痛恨贪腐、诛除强恶、清白为官,是赵抃“清白文化”与“清白思想”最闪亮之处。
此外,赵抃主张对官员的奖惩升降都要建规立矩,讲究按规矩办事、按朝纲行事。他上疏建议对于犯错、犯过失、承担罪责的官员,不能在当地承担了罪责,又调任另一个地方了事。对于出入枢密机要之地和拜访结交权贵之门的事项,都要制定条令,加以约束。他反对人浮于事,主张减免冗官,特别是副使副职过多的冗官。对于尸位素餐的官员,赵抃坚决主张罢免。
针对巴蜀地区奢靡之风,赵抃主张当官要有“松柏之心,冰霜之操”,端正官纪。他以自己身体力行的表率治蜀,一琴一鹤,“蜀风为之一变”。(文稿整理: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