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静
她是红碱淖。
传说中,她是昭君出塞时下马回望故土流下的惆怅之泪。
现实中,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从她的形成丰盈到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消失的罗布泊,
这颗“大漠明珠”,润泽着湖水两岸的陕蒙两地人,
从未间歇地奉献着她的所有。
红碱淖,是陕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内的一个淡水内流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它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镇刀劳窑村陕蒙交界处。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意指水泊、湖泊的意思。陕北人把它称作“海子”。一眼望去天地俱净,水光粼粼,烟波浩淼,水草丰盛。这宜人的环境,壮观的景色,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人放松心情、开阔胸怀的一个绝佳场所。
事实上,在晚更新世早期,这里还是神木境内秃尾河上游一个正常的河谷盆地,来自上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宫泊海子(位于神木市瑶镇境内)向东南外泄。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风沙堆积物沿木独兔梁(尔林兔境内)北麓向东移动,逐渐将宫泊海子一带的古河道堵塞。随着风沙不断堆积,低洼的河谷被掩埋,地面逐渐抬高到与西部梁岗北麓一致,形成了地表分水岭。
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含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原称“红碱湿地”,后积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称“红碱淖”。
红碱淖真正形成的时间是在1929年,之前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陆续降水,加之此地地势低洼,形成大约3万多亩的湖面。20世纪50年代周边群众大搞以疏通排水渠为主的改造下湿滩地工程,木独石犁河、壕颊河、柒卜素河、营盘河、拖河、蟒盖兔河、尔林兔河7条季节性内陆小河水流入红碱淖,积水一年比一年多,再加上地下的泉涌以及1961年、1967年两次大涝,水面逐渐达到10万亩之广,一跃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泊。至此,这个从一片洼地蜕变为“淖”的神湖便出现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会处。
对于生活在红碱淖两岸的陕西人和内蒙古人来说,这片湖水不仅仅润泽着包括陕西神木市尔林兔镇、中鸡镇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新街镇和台格苏木4个镇镇民的繁衍生息,也让迁徙于此的世界濒危鸟类遗鸥找到了落足之地。
遗鸥是一种中型的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嘴和脚都是暗红色,前额扁平,夏季头部纯黑。眼睛后缘的上、下方各具一个星月型的白斑。背部、肩部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飞翔时翅膀的尖端呈黑色,而且具有白色的斑。冬季头部变为白色,只是在耳区有一个暗色的斑,甚为醒目。可以说,夏季的成年遗鸥是头上裹着黑色头巾的黑骑士,而到了冬季就会扔掉头巾,变身白色绅士。
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红碱淖水位逐年回升,来这里栖息的遗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每年夏天,全球约90%甚至更多的遗鸥会光临红碱淖,大面积孵化,数量增加到8000多只。遗鸥对栖息地非常挑剔,由于红碱淖周边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当地人的爱护,渐渐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遗鸥来这里繁殖。每当黄昏,外出觅食的遗鸥纷纷归来,在岛屿及附近水面上嬉戏、欢娱,十分壮观。
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片的水域面积达到105000亩,为它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一直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来水量和蒸发量还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变化基本上不大。远远望去,一片泽国,浩浩荡荡,横无际涯。陕北大地上明净而亮蓝的天空,还有那洁白的云都映入水里,真的让人在一片水光天色中,净化了灵魂,扫清了阴霾。
可是,到了90年代至本世纪初,红碱淖的水位却每年下降大约10—15厘米,到2002年以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而近十年来,水位降得十分明显,眼看这面水域就要成为旱地,而且可能到最后就是一片盐碱地。红碱淖的水源补给来自7条季节性河流,现今有2条已经干涸,较大的3条河流有2条就在内蒙古。在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流域面积占到红碱淖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但2006年当地在营盘河上修筑了拦河大坝,彻底拦截了河水。2012年又在境内的蟒盖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库,直接影响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曾经在红碱淖上游的多家焦化厂,废弃物经雨水冲刷,有害物质不断流入红碱淖,即便后来老的焦化厂逐渐关闭,但新的焦化厂又开始建设,且大型煤矿的建设也让红碱淖的水质岌岌可危。
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直接导致红碱淖“缩水”的两个自然原因,而人为原因也不可小觑。据目前的科学研究,红碱淖是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区内年蒸发强度平均达2000毫米。虽然补给湖水均为水质简单的低矿化水,但在这种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逐渐积累,而使湖水水质逐步变差,慢慢就成了一片咸水湖。
红碱淖属于西北地区国家级的重要湿地,可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注水河流遭到拦截,严重影响了湖水的补充,影响了湖泊的自净能力。陕西境内有五条河流,其中四条河流较短小,补水量不大。内蒙古境内的两条主要注水河,却被筑坝拦截,这等于是直接切断了红碱淖最主要的补充水源。这就加快整个流域的荒漠化进程,并会给将来造成生态灾难。有专家曾说,随着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这个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干涸,完全沙化为中国的“第二个罗布泊”。
所幸,目前的形势有了好转。近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之下,红碱淖,水位有了明显上升。四条干涸了近20年的补给支流全部重新上岗,内蒙古境内的两条主要补给河流也每年放水100万立方米,红碱淖迎来了水位最大幅度的上涨。
在国家的重视下,陕蒙两省区的有关部门对红碱淖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使得红碱淖面临的保护困局有所缓解。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提高红碱淖保护级别。2003年,成为神木县(现神木市)湿地保护区;2005年,成为榆林市自然保护区;2013年,水利部批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开始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通过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部的评审,等待批复。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严把环境准入和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对红碱淖潜在的环境风险、景区餐饮及旅游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监管,确保实现核心保护区零污染。目前,红碱淖保护区内及陕西境内无工业项目。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新建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实现重点保护区域零污染事故的目标;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进行生态修复;实施了环湖绿化、湖滨保护带修复、湖荡湿地治理等环境保护工程,周边的林草覆盖率从20%提升到45%。
实施生态补水工作。2013年12月,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陕西省牵头在北京召开了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第一次会商会议,建立了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会商制度;2016年10月19日至11月11日,内蒙古札萨克水库放水100万立方米,红碱淖湖面上升3厘米。
通过诸多举措,以及各方面人士的呼吁和努力,红碱淖湖面水位有所上升,水质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周围湿地生态持续改善,湿地区域范围内未发生过任何污染事故。
虽然实施的措施很多,但是对于红碱淖而言,真正的危机尚未解除,根据神木方面的一份资料显示,生态水缺乏、补给缺乏、煤矿开采依然是悬在这汪沙漠神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通过协商,札萨克水库2016年放水100万立方米外,其余时间,红碱淖仅靠神木市境内的七卜素河补给,致使红碱淖地表补水每年减少60%以上,形成目前湖面蒸发量大于补水量的局面,水面持续下降。
因此,对于红碱淖保护任重道远,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从法律上为红碱淖保护提供依据,进一步规范、约束在红碱淖湿地周边的开发,共同着眼于红碱淖长久保护才是最终的出路。
正如当地不少干部所言,希望这座圣洁的湖泊不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一分力,为后代留下一片翠绿、留下一汪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