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如何唤醒数学文本的生长力

2018-09-10 07:22王静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小东小明生长

王静

摘要:文章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把握关键词来唤醒数学文本的生长力,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感知数学魅力,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文本 生长力 关键词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和层次性特征,其知识点向四面延伸,具有鲜活的内在生长力。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其教学侧重点并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加以引导,带领学生畅游数学海洋,感知数学文本的生长力。尤其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多元化要求,强调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通过把握数学教学关键词来唤醒文本的生长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把握关键词,唤醒数学文本生长力

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律等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数学文本生长力的感知,促进学生吸收内化知识,教师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关键词为着手点,设计数学思维培养课程,在学生感知文本生长力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答数学题目的思路,启发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在解决相似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基本要点。

例如,这是一道相遇问题:小明和小东的家分别在学校的两边,他们分别同时从家向学校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东每分钟走60米,请问小明家与小东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发现解答此类相遇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提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解答思路,同时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被充分激发出来,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数学文本生长力的唤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教学方式加以创新,以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让学生观察在上述题目中有哪些重要的词,也就是关键词,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仔细观察后发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同时到达”等都是关键词。可见,经过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能够从数学文本中找到关键词,这样就为解决此类相遇问题提供了可靠支撑。在学生找到诸多关键词后,笔者继续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其中某个关键词去掉,整个数学问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下提供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同时到达”这三个关键词在去掉后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果去掉“同时出发”这一关键词,学生发现,小明和小东出发的时间有可能不一样,那么整个数学题目就发生了变化。当小明与小东先后出发时,若想要准确计算出小明家与小东家之间的距离,就需要在两人同时出发的基础上加上其中某人先出发的路程,这样才能够确保小明家与小东家距离计算的准确性,即70×4+60×3或者70+(70+60)×3。这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也存在密切联系。

以“相向而行”作为关键词时,通过研究可发现,若去掉这一关键詞,小明和小东有可能是同向而行,也有可能是相背而行。当小明与小东同向而行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数学问题:小明与小东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4分钟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请问小明家与小东家相距多远?在分析后得知,以小明所走路程减去小东所走路程,即70×4-60×4或者(70-60)×4,可求出小明家与小东家的距离,这依然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存在一定联系。

以“相背而行”作为关键词时,若去掉这一关键词,则所设计数学题目为:小明与小东同时从学校回家,4分钟后两人同时到家,请问小明家与小东家相距多远?学生们在深入思考后,通过70×4+60×4或者(70+60)×4,即可计算出小明家与小东家之间的距离。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相背而行”与“相向而行”的情况不同,但二者之间存有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的联系。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后发现,相向而行与相背而行的行走方向不同,上学时候相向而行,放学时候相背而行,但两种情况下的解题思路相同。

运用此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快速发现并掌握数学题目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去探究数学文本的生长力。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继续以其他关键词为入手点,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文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提升学生数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把握关键词,提高学生思维密度

现代教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特殊的形势。实际上,教无定法,为加深学生对数学文本生长力的感知,教师需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把握好教学信息中的关键词,筛选教学方法,以多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生数学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密度,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吸收内化数学知识。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确保所选择的数学问题与教学任务相符合,并且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明确其中关键词,确保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科学传递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在领悟数学思想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关键词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合理设计数学练习内容,把握数学学习的宽度与深度,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确保数学问题的梯度性,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并通过关键词来解答数学问题,达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切不可搞题海战术,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探索欲望浓厚。因此,教师可通过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文本的生长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环境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感知数学魅力,促进学生脑海中数学知识点的构建,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祁建萍.科学解读文本,优化教学内容[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5).

[2]陈素娟.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探讨[J].考试周刊,2018(14).

[3]孙海云.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2011(07):44-46.

猜你喜欢
小东小明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洗澡
妈妈的爱
为啥总挨骂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香蕉皮的家
做不到
《生长在春天》